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及分析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对比,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自主学习】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下面问题进行教材预习(学生课前预习即可)
(1) 结合教材第一段内容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长征路线简图,并能够结合示意图给其他同学讲解。
长征初期路线:→→→→
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意义?
【课外学史】
(2) 教师安排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体会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写一篇观后感。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素材内容: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用大无畏的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80多年后的今天,长征已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理由去读懂长征,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长征的经过与意义
教师提问:如果想要了解长征,首先要知道长征是怎么发生的。那么,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教师提问: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博古和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
教师点拨:正是由于博古和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进行战略转移。长征的征途是怎样的?它具有什么历史意义?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学生小组间相互交流。
教师讲述长征过程:①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补充问题:长征初期,党内暴露出哪些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教师讲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危险程度胜过强大的敌人,对此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投影遵义会议会址照片:
教师提问:遵义会议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补充: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内部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请同学们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坚定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师补充问题:长征胜利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学生回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
教师讲述: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应该学习红军长征中发扬的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也就是说,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遵义会议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其中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