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12 17:4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19年在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到:“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说的“罢学风潮”和“政治问题”分别是指( )
A.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爆发
C.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共诞生 D. 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2.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若是往上海实地参观,参观的主题应拟为( )
A. 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B.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 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D. 革命圣地,七大召开
3.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其中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一条是( )
A. 誓死争回青岛 B. 取消二十一条
C.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D.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7周年,学校要放映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应该选择的是( )
A. 《甲午风云》 B. 《开天辟地》 C. 《狼牙山五壮士》 D. 《大决战》
5.1923年,胡适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对“《新青年》”这个新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
A.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D. 尊孔复古是时代的主流
6.摆脱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使文化更接近于大众平民,我们真应该感谢( )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7.为了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了(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8.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
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9.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
A. 自强、求富 B. 民主共和 C. 民主科学 D. 师夷长技以制夷
10.下列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鲁迅 D. 孙中山
11.“九秩惊回首,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湖燃起燎原火”“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这些诗句赞扬的是( )
A.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的爆发
C.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胡适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13.下图是 1921 年 7 月,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

A. 戊戌变法的失败 B. 解放战争的胜利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书,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该材料反映的是( )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 新文化运动
15.“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九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 中国共产党诞生 B. 红军长征胜利
C. 抗日战争胜利 D. 国共第二次合作
16.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 )
A. 《新青年》 B. 《时务报》 C. 《晨报》 D. 《每周评论》
17.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下表空白时间段的主题词应该是( )

A. 五四风雷,示威游行 B. 星火燎原,消灭军阀
C. 国共合作,全面抗日 D. 开天避地,渐趋成熟
18.1916年的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理由是指袁世凯( )
A. 篡夺革命果实 B. 建立新式陆军
C. 出卖了维新派 D. 公然复辟帝制
19.以下人物中属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是( )
①毛泽东 ②董必武 ③李达 ④陈独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0.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21.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三期感觉不足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主张或口号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自强、求富 C. 变法维新 D. 民主、科学
22.如下图,下列资料中能论证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有(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3.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4.《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是( )
A. 胡适 B. 鲁迅 C. 陈独秀 D. 李大钊
25.青岛市有一座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是为纪念一次伟大的学生运动而修建的,在这场运动中,爱国学生喊出了“还我青岛”的口号。以此判断这次运动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戊戌变法运动 D. 南昌起义

二、非选择题
26.毛泽东在《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2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示威游行,火烧曹宅……6月5日,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行为,上海工人首先举行罢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根据材料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材料所反映的五四运动的主力有什么变化?
(2)说说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28.阅读材料,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根据材料,判断《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2)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爱国学生,看到该宣言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3)假如你为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和日本的侵略行为而上街进行爱国宣传,现请你写一幅标语或写一篇讲演稿。要求语言生动,富有号召力。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所示)

材料二:运动期间一鸟店对联:
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害国,鹿獐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运动后期的主力是什么人?最后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鹿獐螬”当中的“螬”暗指谁?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3)我们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发扬这场运动的什么精神?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已去,就是在于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去维持公理,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1)这是哪次运动的传单?这次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宣言中的“外争主权”指什么?“内除国贼”又指谁?
(3)宣言希望全国工商各界参加爱国运动,结果怎样?
(4)宣言最后的“两个信条”表现了这次运动的什么精神?我们该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从1919年判断出“罢学风潮”应该是五四运动,而导致五四运动产生的“政治问题”显然是其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故答案为A。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三军会师,长征胜利的地点是甘肃会宁;B项生死攸关,历史转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地点在遵义;C项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是在上海;D项革命圣地,七大召开是在延安。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D
【解析】“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故选D。
4.【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故选B。
5.【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C。
6.【答案】D
【解析】摆脱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使文化更接近于大众平民,我们真应该感谢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选D。
7.【答案】B
【解析】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为了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倒行逆施,1915年陈独秀、胡适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选B。
8.【答案】B
【解析】根据作者日记的记载,可知该事件发生在“1921年”,内容与“共产主义者”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中共一大的召开;A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C项发生在1935年;D项发生在1945年。A、C、D三项的时间皆不符合。
9.【答案】C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是民主与科学,答案选C。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本题选D。
11.【答案】D
【解析】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所以答案选D。
12.【答案】D
【解析】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一大就是在这艘游船上召开的,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以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D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失败是1989年,且发生于北京,A项排除;解放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49年,B项排除;抗战胜利是1945年,C项排除;故选D。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
15.【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碧净南湖水、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齐贺九旬秋”可知,此诗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几天在浙江南湖的游船是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答案】D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新青年》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晨报》是民国时期梁启超、林长民主导的官方报刊之一。故选D。
17.【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末期,国共两党分裂,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1927年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经过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1933年国民党围剿红军,红军被迫长征。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故选D。
18.【答案】D
【解析】袁世凯在北京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受知识分子的强烈批判,故选D。
19.【答案】A
【解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据此可知,在题目所给的人物中,①②③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故选A。④陈独秀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故排除。
20.【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本题选D。
21.【答案】D
【解析】机器上不足,兴起了洋务运动;制度上不足,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上不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为“民主和科学”,所以答案选D。
22.【答案】D
【解析】能论证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有①③④,②只能反映运动的过程,故选D。
2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可知,这场“激烈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故选D。
24.【答案】A
【解析】《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论文,是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25.【答案】B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学生打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的口号进行游行示威,故选B。
26.【答案】应从三个方面认识:第一,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体现在党的性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是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二,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和革命前景。党的成立,特别是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第三,属于新的革命范畴,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要理解“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新”在何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革命的领导力量变了,此后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2.革命的指导思想变了,此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3.革命的前途变了,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的真正独立解放,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把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革命的道路变了,由单纯依靠某一阶级进行革命转变为通过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革命,实行全民族的革命。5.对国情的认识变了,由过去照搬某些国外经验,逐步转变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27.【答案】(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由学生发展到工人阶级。
(2)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
(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解析】(1)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性质,即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从北京的学生先锋到上海的无产阶级为主力。
(2)根据所学,写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即可。
(3)考查整个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8.【答案】(1)五四爱国运动
(2)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撰写文章揭露卖国贼的卖国行为等
(3)标语示例:“头可断,青岛不可失”“争回青岛方罢休”“杀千刀的曹汝霖,还我青岛来”“还我国土,捍我尊严”“国贼必除,主权必争”,等等。演讲稿要体现爱国御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题。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起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2)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撰写文章揭露卖国贼的卖国行为等;
(3)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标语示例:“头可断,青岛不可失”“争回青岛方罢休”“杀千刀的曹汝霖,还我青岛来”“还我国土,捍我尊严”“国贼必除,主权必争”,等等。演讲稿要体现爱国御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题。
29.【答案】(1)五四运动;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取得初步胜利
(2)曹汝霖;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发扬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以上两幅图片,可以判断出是五四运动。1919年6月5日上海日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其他工人相继罢工。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青年学生转变为工人。工人也就是无产阶级。工人参与到五四爱国运动中来,并且成为运动的主力。经过各方力量的团结配合,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题文中的“鹿、獐、螬”是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的谐音,故“螬”暗指曹汝霖;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30.【答案】(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收回山东青岛主权;曹汝霖等人。
(3)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五四精神”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是斗争到底,不怕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建设繁荣、民主、文明和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解析】(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因此,材料中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传单。这次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其中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的“外争主权”是指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收回山东青岛主权;“内除国贼”是指曹汝霖等人。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6月5日后,五四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向工人,运动的中心,也有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第一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宣言最后的“两个信条”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叫做“五四精神”,即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是斗争到底,不怕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第二问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建设繁荣、民主、文明和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在运动中表现出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青年们为建设繁荣、民主、文明和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