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心声[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4 20: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黄蓓佳
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缩写。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在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以下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处女作《补考》1972年发表。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长篇小说 《夜夜狂欢》等。
黄蓓佳
发窘 抽噎 噗 纸捻 蜷 簪 琅琅 恍惚 抽泣 棱角分明 毛毛剌剌
jiǒng



niǎn
quán
zān
láng
huǎng hū

léng
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
纵观情节的发展全过程,你找到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了吗?
主要矛盾冲突是:
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朗读。
1、小说着重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 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 他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 结合小说内容谈你对该人物形象的认识。
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沉郁、倔强、认真的性格
文中的程老师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但忽视一般学生。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2、文中对程老师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请你就她安排公开课的一系列表现谈谈你的看法.
拒绝 —— 无奈 —— 感动
3、程老师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完。说说程老师内心活动的前后变化。
表层含义:
想朗读课文
深层含义:
(1)要求老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2)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总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 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桢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 为什么 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
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
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你觉得它可以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借鉴呢?
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1.这篇小说的特色是什么?
(1)主要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插叙手法的运用。
2.插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自然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以连接过去和现在,使读者概念清晰。
课外练笔:
请你以李京京的口吻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万卡那样的长信,以述说自己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