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李 得 虎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单元教学目标:
1. 常用的指示剂和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初步认识中和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3.认识和了解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用于解释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现象。
4.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学习起点分析:
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通过上二节的学习,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所以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溶液中存在OH-,所以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就是H+和OH-生成水的反应。那么,酸和碱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通过以上问题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如用白醋除去铁锅表面的铁锈,让学生感知酸和碱还有其他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的兴趣。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 2课时
第二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课时
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 2课时
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2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课 题: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酸碱指示剂和PH 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使学生认识酸碱溶液呈酸性和减性的原因;
3.认识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重点、难点:
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HO—的角度去认识溶液诚酸性或减性的应用。
教学媒体选择:
仪 器:试管(或点滴板)、胶头滴管等。多媒体演示台。
药 品: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色石蕊试液、兰色和红色石蕊试纸等。
教学流程设计: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影响?你用过肥皂、洗衣粉吗?它们又给你留下什么影响? 讨论、交流。有酸味的物质:水果、一些饮料等;使用肥皂和洗衣粉都会有滑腻感。 由生活问题人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
引出课题:研究发现这些有酸位的物质都含有一类特殊的物质━酸;而有滑腻感的物质则含有另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碱。 听讲、思考。 直接导入课题,可以使学生思维集中。
问题引导:怎样识别酸和碱?指出:酸味是酸的基本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酸或碱。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呢? 讨论、交流、猜测识别方法:品尝、触摸、其他方法。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猜测的结果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让学生明白要用化学方法研究物质,渗透科学教育方法。
点拨: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含有碳酸(H2CO3),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熟识的食醋、柠檬汁等含有酸的物质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是否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思考、讨论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并将自己的实验方案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规范化要求,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利用桌上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有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判断。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运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得相信。
设问:1.上述溶液可分为几类?2.用什么方法识别酸或碱的溶液呢?3.教材中为什么用点滴板做溶液间反应的微形试验?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根据三中颜色变化,应分为三种溶液。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边蓝,还有一种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这种溶液不是酸也不是碱。 质疑中的(3)是节约药品,以此引导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指出:酚酞试液也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为了使用方便,通常用蓝色石蕊试纸或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它们遇到酸或碱时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表中:物质石蕊酚酞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来识别酸溶液、碱溶液;并根据实验现象,正确、真实的填写试验报告。
引导总结归纳: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知道,识别酸碱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用石蕊、酚酞及石蕊试纸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及现象。 及时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拓展: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同的碱溶液都使石蕊试液变蓝?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多媒体展示:拟人画:从氢原子去掉一个电子,剩下部分就是H+。水分子去掉H+剩下的就是OH-。归纳总结: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中都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学生分析、讨论、猜测,回答有关问题:不同的酸溶液里都含有氢离子H+,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氢氧根离子OH-,食盐水中既不含H+也不含OH-。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以启迪显示的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分析、推理,让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活动建议:自制酸碱指示剂。播放制备过程的录象。 观看录象,了解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 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回顾反思: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收获回顾总结一下。 讨论、交流,从识别酸碱的方法和溶液酸碱性的实质以及科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
课 题: 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2、 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性的实质。
教学媒体选择:
仪器和药品:试管、玻璃棒、PH试纸、烧杯、氢氧化钠溶液、醋酸、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矿泉水、汽水、柠檬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味道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法来检验? 讨论、交流、猜测。用酸碱指示剂,如石蕊试纸。 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引题:在白醋和稀释后的白醋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都变成红色。指出:石蕊和酚酞都是单一的指示剂,能指示溶液的酸碱性,但却很难指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观察实验现象,引发问题:两种溶液的酸性不同,为什么滴入石蕊试液后颜色却一样?2.应如何测定和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利用学生的猜想与实验事实的反差,造成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知识介绍:了解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重要意义。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最常用的是PH,介绍其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听讲、思考,引发问题:PH是怎样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 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现用白醋、蒸馏水、石灰水、PH试纸、试管、烧杯等实验用品,你怎样设计实验去研究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1.三种液体的PH,进行对比。2.将白醋和石灰水几次稀释后测各次的PH,进行对比,发现规律。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提高学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按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实验,并进行充分讨论后交流发现的规律:蒸馏水PH=7;酸溶液PH<7,稀释其值增大;碱溶液PH>7,稀释其值减小。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活动体验:指导学生测定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PH,并将其徘序。 测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如矿泉水、碳酸饮料、土壤、柠檬、洗涤剂等。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实验过程,熟悉实验操作。
引导:大家知道溶液的酸碱性是H+由和HO-决定的,那么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H+和HO-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后交流:溶液的酸碱性强弱(PH的大小)与H+和HO-的浓度有关;H+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OH-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让学生了解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相关资料。 阅读课本和老师提供的资料,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追问:从课本提供的两组PH范围的数据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思考、交流:1.人体体液除胃液酸性较强外,其余均接近中性;2.作物均适宜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3.PH的数据中出现小数,是如何测得?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解惑:我们所用的是广泛PH试纸,只能测定整数值,要想精确测定溶液的PH,需用到精密PH试纸或PH计。 听讲、观看、学习使用方法。 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回顾反思: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H+和OH-的关系。PH试纸的使用方法。 回顾与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活动建议:测定附近农田、花圃或花盆中的土壤的PH。完成本节白醋奥秘的探究实验。 听讲、记录活动内容、要求和方法。 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课 题 第二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 步认识中和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 认识和了解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用于解释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现象。
重点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选择:
仪 器:PH计、试管、烧杯、玻璃棒、多媒体演示台。
药 品:盐酸、氢氧化钠、石蕊、酚酞、石灰水、PH试纸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小明的妈妈不小心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为什么加碱可以去掉酸味呢?其他的酸和碱之间是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会有同学提出加一些碱。思考、猜测:可能是酸和碱反应了。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的获取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心理暗示:酸和碱能够反应。
演示实验引发问题:演示;用滴管向盛有5%盐酸的试管中滴加5%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吗?你的猜想是什么? 观察现象:溶液没有变化。提出猜想:1·没有反应。2·反应了,但现象不明显。 产生认识冲突:酸和碱究竟能不能反应?
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呢?就需要实验来证明。请用学们根据一有经验,想一想,用什么实验才能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讨论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交流。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评价:大家设计出这么多有科学依据的方案,谁的方案更便于操作、更快捷呢? 同学之间展开讨论,相互评价设计的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改进。 学习对不同实验方案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引导探究:请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利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来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巡回指导,注意实验进行情况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 同学们利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判断。现象:(略)分析: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体验。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引发反思:在以上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注意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溶液酸碱性变化的探索上) 自由交流,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留出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
方法引导:指导学生分析并用运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曲线、分析结果。 分析数据,绘制反应过程中PH变化曲线图,分析曲线图,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使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学会对化学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提出问题:为什么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之后溶液呈中性呢?H+和OH-哪去了?多媒体展示: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的微观过程。 观看动画,分析实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时,盐酸中的H+和氢氧化钠中的OH-相互中和生成了水,反应的结果是溶液中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消失了。写出反应方程式:HCI+NaOH=NaCI+H2O 通过多媒体展示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变变化过程的微观影像,促使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像力。
归纳与总结:既然Na+和CI-不是反应发生的原始动力,反应的关键是H+和OH-结合生成了水,那么,其他的酸碱之间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吗?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点?点拨:其它的产物如氯化钠、氯化钙都是属于盐。像这样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盐和水。 提出猜想:能或不能。利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判断,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归纳总结;实验证明,氢氧化钙和盐酸也能发生反应。2HCI+Ca(OH)2=CaCI2+H2O寻找反应的共同点:酸+碱――盐+水溶液在反应后趋于中性。H+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比较酸、碱、盐构成上的不同。 帮助学生形成本节的核心概念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促使学生将可观察的宏观世界、粒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和化学符号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宏观的化学反应是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重新组合的结果。
多媒体展示:你能帮帮它们吗?1.土壤不适宜种植蔬菜作物,农民们发了愁。2.工厂排放碱性污水,鱼儿遭殃。3.小红不小心将稀盐酸溅入眼睛。展示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 讨论、交流、评价。(注意方案的可实施性) 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和中和反应的价值。
回顾与反思:回忆一下,探索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形成。反思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将自身作为构建对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挑战自我:完成可后练习,检查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如何? 完成课后练习,对学习情况作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课 题: 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 酸碱的腐蚀性,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现象。
3、 认识几种重要的酸和碱的,掌握使用酸和碱的方法。
4、 通过对酸和碱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掌握使用酸和碱的方法。
3、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实质就是H+和OH-的性质。
教学难点:
1、 认识复分解反应,书写常见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理解酸和碱的实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起点分析:
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通过上二节的学习,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所以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溶液中存在OH-,所以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就是H+和OH-生成水的反应。那么,酸和碱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通过以上问题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如用白醋除去铁锅表面的铁锈,让学生感知酸和碱还有其他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和化学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
教学媒体:
药 品:盐酸、硫酸、氢氧化钠、起氧化钙、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镁条、生锈铁钉、石灰水、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
仪 器:烧杯、试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架等。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对照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第二课时:对比学习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的通性。
第三课时:通过对比,学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化学性质,归纳出碱的通性。
第四课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设计
创设问题情景:盐酸和硫酸有那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有相似指初?通过观察、阅读、思考、交流,获取关于两种重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感性认识是第一位的。 观察、阅读、思考、交流,获取关于两种重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并完成“活动天地”。 联系实际并通过看图,引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的获取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演示实验引发问题:展示两瓶酸,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实验的开放性更大,把不能反应的物质列入实验对象,不但表明了探究的真实性,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认识是必须的。学生参与实验的自主性更大,要注重在观察纪录实验现象后对反应本质的抽象。填写课本中给出的表格,展示两瓶不同的酸。演示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并解释其三大特性及用途。 要注重在观察纪录实验现象后对反应本质的抽象,指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填写课本中给出的表格。闻气味的方法。解释农盐酸瓶口出现白雾的原因。要注重在观察纪录实验现象后对本质的抽象。将两种酸的物理性质做对照去认识,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通之出。 探究实验的开放性更大,把不能反应的物质列入实验对象,不但表明了探究的真实性,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认识是必须的。学生参与实验的自主性更大,要注重在观察纪录实验现象后对反应本质的抽象,指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引导:通过实验比较两种酸的化学性质是否具有共性?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加强指导,不断的进行反馈校正。1.和指示剂的反应。2.金属+酸――盐+水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4.酸+碱――盐+水5.酸+盐――新酸+新盐 总结、概括酸的通性。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并体会两种酸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Mg+HCI==MgCI2CaCO3+2HCI==CaCI2+H2O+CO2Fe2O3+6HCI==2FeCI3+3H2OFe+2HCI==FeCI2+H2 以化学方程式为认识对象,通过该活动初步建立酸的通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训练。通过对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寻找物质之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的拓展。以化学方程式为认识对象,通过该活动初步建立酸的通性的认识.完成P131”交流拱享”拦目。 理解、领会,酸溶液溶液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试写出有关方程式。写出硫酸和几种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Mg+H2SO4==MgSO4+H2CaCO3+H2SO4==CaSO4+H2O+CO2Fe2O3+3H2SO4==Fe2(SO4)3+3H3OFe+H2SO4==FeSO4+H2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的拓展.,进一步 发挥探究实验设计的教育价值。
引导:对照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并识记它们的俗名.建议拓展为一个实验探究的作业,结合中考中以该内容为素材的试题,进一步发挥探究实验设计的教育价值。 阅读P132“活动天地”并填写表中的相关内容。回答这两种碱的保存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两种碱的物理性质,特别是氢氧化钠的强烈腐蚀性。
演示:介绍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氢氧化钠的溶解放热和其强烈的腐蚀性。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将复分解反应解释为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反应,加深对发生条件的理解。 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CaCO 3==CaO+CO2 由生活问题人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从氢氧化钠的溶解放热以及氢氧化钠使羊毛等还有蛋白质的物质变性,使学生感受氢氧化钠的腐蚀性。
演示并讲解:对照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的化学性质,并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拓展: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总结观察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2NaOH+CuCI2==Cu(OH)2+2NaCICa(OH)2+ CuCI2== Cu(OH)2+CaCI2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Ca(OH)2+Na2CO3==CaCO3+2NaOH领会有关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 及时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学生明确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一般是复分解反应。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技巧。及时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规律。
总结规律:1.和指示剂的反应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3.碱+酸-盐+水4.碱+盐-新碱+新盐 理解、领会,碱溶液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试写出有关方程式。 留出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领会物质之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回顾与反思:回忆一下,探索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呢?总结出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归纳知识点,寻找书写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一般规律。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形成。反思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将自身作为构建对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挑战自我:完成可后练习,检查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如何?完成“集优方案”。 完成课后练习,对学习情况作自我评价。 练习、巩固、理解、领会。
教学反思:
【课 题】 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起点分析】:
在第四单元中,学习了质量守衡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了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但学生还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具体物质之间在质量方面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是本节教学的起点。因此,教材首先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去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建立数学比例模型的方法,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信息处理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千瓦的汽车大约跑100千米。观看课本133页上图,你有什么想法? 听讲、看图、思考 联系实际并通过看图,引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 小组之间猜想、讨论、交流。结论:⑴要想知道18㎏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⑵要求18㎏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⑶要想知道参加反应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使学生明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是多少?为什么? 正确写出水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回答化学方程式两方面的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学生新知识的形成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
[引导探究]:问题:在水分解的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后交流:两个水分子分解可产生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有20个水分子分解可产生20个氢分子和10个氧分子,……依次类推,有2n个水分子分解可产生2n个氢分子和n个氧分子,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得出,水分子与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中分子之间的质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的实质。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 交流:⑴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⑵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⑶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技巧。及时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规律。
[设计方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 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的地方。 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⑴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⑵找出水和氢气之间的质量关系⑶根据质量关系,列比例式求解⑷回顾检查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修正、改进、完善自己的观点,获得超出个人思考所能得出的新认识。
[试一试]:根据以上的思路,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⑴课本134页问题⑵课本135页在线测试 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对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 通过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挑战自我]:完成课后练习,检查课堂效率。 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
教学反思:
创设问题情景
引出课题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了你酸的影响?
你使用过肥皂、洗衣粉或其他洗涤剂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影响?
学生猜测的方法:尝、触摸、其它方法。
怎样识别酸和碱
实验探究:学生用酸碱指示剂检验生活中的物质,以确定它们是否为酸碱。
得出结论: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识别酸和碱。
问题思考:柠檬汁、白醋的酸味是谁造成的/洗衣粉和肥皂为什么都有涩味和滑腻感?
多媒体展示;H+、OH-的结构、组成及形成过程。
得出结论:酸中都含有H+;碱中都含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碱有相似的性质。
用哪些方法可以识别酸和碱?
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
利用课后习题对学习进行检查。
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
回顾与反思
课外活动建议
挑战自我
创设问题情景
引出课题
探究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浓的白醋比稀的办醋味重,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化学方法区别它们?教师演示实验要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引出并介绍PH.。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交流、总结。
学生实践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
或资料
展示图片或实物
师生交流
教师提出
活动建议
回顾反思
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选取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物质,如矿泉水、碳酸饮料、土壤、柠檬、洗涤剂等。并相互交流。
了解生活中食品、人的体液、农作物生长的最适宜的PH。
展示PH试纸和PH计的图片或实物,开拓学生视野。
通过对食物、体液、土壤的PH的分析,师生交流意见,使学生认识到了解PH的意义。
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测定学校附近土壤的PH;探索白醋的部分性质。
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怎样测定溶液的PH。
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探究
表达与交流
提出新问题
数据处理
解释与结论
归纳与总结
应用所学知识
肥皂水等碱性物质为什么能治疗昆虫咬伤?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吗?
提出猜想;反应或者不反应。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方案,选择合适方案,对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同学之间将实验成果进行交流,并提出新问题: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利用课本124页表中提供的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图。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酸与碱反应的广泛性。
学生总结酸碱反应的共同点,归纳中和反应的实质。
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广泛应用。
PAGE
14
2005 12 16 永昌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