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课题
鱼我所欲也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下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难点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读名言 谈体会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来看看孟子会如何选择。
学生思考、表达
通过思考生命的意义进入主题
作者简介
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
施行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三、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学生简介孟子及《孟子》
了解作者及作者思想学说。
初读感知
一、大声朗读课文,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读准字音和节奏。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2、组内质疑。
3、小组展示。
(具体内容见课件)
朗读课文
了解大意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通过组内讨论研究了解全文大意。
细读探究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
二、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逐层论证中心论点的呢?结合课后习题一仔细思考。
讨论全文中心论点及论证思路
了解文章中心论点,了解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精读揣摩
一、“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
二、“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
三、“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
四、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五、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 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见利忘义”的行为。)
七、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
八、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的结果如何?(失其“本心”。)
九、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
十、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是心”“本心”都是指羞恶之心。)
十一“贤者能勿丧耳”,在《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十二、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深入研读文本,理解本文内含
了解孟子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
课堂练习
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4、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5、一词多义: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得到,拥有/通“德”,感激/比,介词。表示比较/对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为了/做/做/代词,这种/代词,这种做法)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蹴尔而与之。
(表示并列,不译/表示转折,却/表示修饰,不译/表示承接,就/表示转折/表示承接,就/连词,表修饰。)
6、特殊句式
鱼,我所欲也。
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句:“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完成习题
巩固提高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文章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用自己的方法总结
巩固提高
作业布置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据此写一篇短文。
板书
课件43张PPT。鱼我所欲也部编版 九下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读名言 谈体会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来看看孟子会如何选择。新课导入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孟子的政治主张施行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作者简介 “性善论”的要点: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作者简介 大声朗读课文,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读准字音和节奏。初读感知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读准字音节奏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读准字音节奏1、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2、组内质疑。
3、小组展示。 初读感知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喜欢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理解文意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东西,我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讨厌的事情,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通“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理解文意 假如人们所喜欢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
假如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灾祸的方法(坏事)有哪个不可以用(做)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理解文意不择手段,
求得生存。
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可是有人不用它;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人不用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理解文意所以,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有超过死亡的。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就要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理解文意 没有礼貌地吆喝地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给人吃,即使乞丐也轻视不肯接受。 有人对于优厚的奉禄就不辨别(同“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理解文意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同“德”)我吗(同“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理解文意从前(同“向”)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侮辱性的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细读探究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逐层论证中心论点的呢?结合课后习题一仔细思考。细读探究反面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道理论证提出论点:类比: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细读探究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勿失其本心对比论证正面: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精读揣摩“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精读揣摩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精读揣摩“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
“见利忘义”的行为。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的结果如何?
失其“本心”。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精读揣摩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是心”“本心”都是指羞恶之心。精读揣摩 “贤者能勿丧耳”,在《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精读揣摩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精读揣摩正面反面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不避患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道理论证提出论点:类比: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面: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见利忘义失其本心不失本心义重于生生重于义精读揣摩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课堂练习2、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课堂练习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课堂练习4、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课堂练习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课堂练习得到,拥有
通“德”,感激
比,介词。表示比较。
对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课堂练习为了
做
做
代词,这种
代词,这种做法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蹴尔而与之。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承接,就
连词,表修饰。课堂练习特殊句式
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课堂练习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省略句:“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课堂总结 文章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正面反面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不避患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道理论证提出论点:类比: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面: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见利忘义失其本心不失本心义重于生生重于义板书设计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据此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作业布置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鱼我所欲也》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本文选自 《孟子·告子上》,作者 孟子 (姓名), 战国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 比喻优厚的俸禄。
(3)于我何加焉 。指所获得的益处。(4)得我与?通“德”,感激。
3.《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
关羽;曹操
4. 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5. 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 文章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7.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8.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9.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0.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用脚踢)(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分辨)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特别喜欢(很爱好) )(4)其弟子谏曰(他,指公孙仪)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三)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
(丙)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偷生 ②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因此 ④此之谓不知类也 明白事理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所欲有甚于生者 受任于败军之际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夫子何命焉为
C.久而不闻其臭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即与之化矣 为指之不若人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如同走进了(栽种)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它的香气,便被它同化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舍生取义
5、有人说,孔孟虽离我们十分久远,然而他们杰出的智慧仍然熠熠生辉。请你说说其“杰出的智慧”在上面三篇短文中的体现。内容上:三段文字阐述的舍生取义,慎其所处等问题,至今仍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意思同即可)
(四)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益处 (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3)(既然)这样,那么 (4)非,(如果)没有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甲乙两段都运用了对比 的表现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
答:
(五)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给,给予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到,去,往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鱼我所欲也》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本文选自 ,作者 (姓名),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家, 家。他与 合称为“孔孟”。
2.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
(3)于我何加焉 (4)得我与?
3.《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
。
4. 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
5. 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
6. 文章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7.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8.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
9.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
10.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
(三)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
(丙)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贤者能勿丧耳 。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④此之谓不知类也 。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受任于败军之际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夫子何命焉为
C.久而不闻其臭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即与之化矣 为指之不若人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
有人说,孔孟虽离我们十分久远,然而他们杰出的智慧仍然熠熠生辉。请你说说其“杰出的智慧”在上面三篇短文中的体现。
。
(四)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
答: 。
(五)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