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练习
文学常识
(1)《伯牙鼓琴》选自战国时期秦国丞相 主持编撰的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名著《 》。
(2)《伯牙鼓琴》的主要人物是 和 ,相传他们是 时期的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 》,收在《 》里。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用“ ”比喻 或 。
二、翻译句子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 、选择
锺子期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 )
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四、理解
1、故事告诉我们: 。伯牙善于 ,锺子期善于 。文中“方”“少选”等词突出了 和 的深度,表现了两人之间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伯牙 的情操,也表现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而“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感叹则揭示了 的社会现象。
2、成语“ ”源出本文,现多用来比喻 ,也用来比喻 。
3、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
(1)《伯牙鼓琴》选自战国时期秦国丞相 吕不韦 主持编撰的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名著《 吕氏春秋 》。
(2)《伯牙鼓琴》的主要人物是 伯牙 和 钟子期 ,相传他们是春秋 时期的人。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 ”,用“ 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二、翻译句子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弹琴的时候,琴声表现了对高山的志向。钟子期说,琴弹得真好啊,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过了一会儿,琴声表达了对流水的心志,钟子期又说,琴弹得真好啊,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钟子期死后,伯牙砸破琴拉断琴弦,一生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 、选择
锺子期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 B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c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B )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四、理解
1、故事告诉我们: 知音难求 。伯牙善于 演奏 ,锺子期善于 欣赏 。文中“方”“少选”等词突出了 朋友之间相互理解 和 欣赏的深度,表现了两人之间 默契和真挚友情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伯牙 重情重义 的情操,也表现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深厚 ;而“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感叹则揭示了 知音难觅的社会现象。
2、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知音就是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钟子期能立刻明白伯牙所思所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在弹琴,都表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真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