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新人教版第一单元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06年新人教版第一单元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09-04 14:46:00

文档简介

课题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总第 6 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体验 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教学重点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难点 对实验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教具 烧杯、澄清石灰水
教学流程 备注
引入: 1.承接上节课内容,提出问题: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2.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窨是什么。(板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新课: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的混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多。②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③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烧的木条熄灭。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实验器具摆放在书桌上,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步骤如下: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推动玻片逐渐将瓶口完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塑料饮管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最后取出集气瓶。(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①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记录探究结果:现象: 结论: ②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现象: 结论: ③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现象: 结论: 4.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填表)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氧气 水蒸气 水蒸气5总结实验:难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的和呼出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总是的好帮手,年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6.总结本课题内容。
课后小结
作业 请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课后反思 评定意见
年 月 日
重庆市陶家中学 杨军 第一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用铝制瓶盖在蜡烛火焰三个不同位置上加热同质量的水”的家庭小实验作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二、教案
课 题 走进化学实验室 授课人 杨军 学校 陶家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过程与方法——在做实验中认仪器、学规则、讲规范,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既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又是化学学习重要内容,对发展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 点 掌握“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的主要基本操作。
难 点 对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 亲历体验法、探究实验法、读书指导法、归纳总结法。
仪器药品 附录Ⅰ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增加药匙、火柴、竹制牙签。主要药品:水、锌粒、盐酸溶液、碳酸钠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实验室准备]附录Ⅰ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增加药匙、火柴、竹制牙签。主要药品:水、锌粒、盐酸溶液、碳酸钠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上述仪器药品布置在学生实验桌上)墙壁上挂实验室守则。有条件的学校可为学生准备实验白大褂。[教学过程](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室守则》)[警示案例]金属钠埋藏在地底下引发的爆炸事件。氰化钾剧毒药品失窃事件。(危险药品 “双人双锁” 保管制重要性)。[提问]炒菜时放置调味品(如味精、食盐等)能否多多益善?感冒引起的咳嗽,服用“止咳”药水时能否不按医嘱,一咳就喝?(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厨房中贮存白糖、食盐、碱面、酒、醋的容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学生说一说取用两种不同状态的固体药品的方法[操作要领归纳]块状、颗粒状药品的取用:容器横放;块、颗粒在器口;慢慢竖立;缓缓滑行到“终点”(底部)。粉未状药品的取用:容器倾斜、药匙(纸槽)小心送底部、容器直立到“终点”。(教师适时点拨)[提问]开启的茶杯盖、热水瓶塞、锅盖等应如何放置,为什么?[操作要领归纳]液体药品的取用:瓶塞要倒放;标签朝手心;瓶口紧贴试管口;稍稍倾斜;缓缓倒入;盖紧瓶塞;试剂放回原处。滴管的使用:挤压胶头吸液体;试管、滴管均垂直;悬空上方滴液体;用完滴管即冲洗;滴瓶滴管不要洗。量筒的使用:量筒量液要放平;“三点”成一线(视线、凹液面最低处、刻度线);准确读数为整数。[操作要领归纳]酒精灯:火柴点灯;加热用外焰;熄火灯帽盖。试管夹由底往上套;离口1/3处;加热先预热;加热不“超载”;管口不对人。[操作要领归纳]倾倒余物;灌水振荡;刷子刷洗;顽渍“加料”洗;“一丝不挂”即洗净。[作业布置]找出替代品,做好下列家庭小实验。大理石与食醋反应。用一根火柴点燃一支蚊香。洗净一只茶杯所需的时间。做上述家庭小实验后,你巩固了哪些基本操作,体悟到了什么?3.小组交流。 [课前探究家庭小实验]将带有商标的酱油瓶内的酱油倾倒在小口颈的废补液瓶中(如可利用“太太乐口服液”、“人参口服液”的补液瓶)。在同规格的铝制瓶盖中加入等质量的水,分别在蜡烛火焰的三个不同位置上加热,并记录水至沸腾所需的时间。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批参观实验室。主要参观内容:演示实验准备室;药品、仪器储备室;危险药品保管室(引导学生关注危险物品“双人双锁”保管制);观察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的放置。[阅读]实验室守则;附录I;课本P13[讨论]根据已有的物理、生物两门学科的实验经验,想一想,在化学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中分别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走进实验室一定要遵守规则,做实验又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引导学生举例:擦拭电器设备要用干燥抹布擦。“沐浴器”不按规范安装引起的中毒事件。不按交通规则走路、骑车等引起的交通事故。违法乱纪要受法律的制裁等。[活动与探究]一、药品的取用1.识图标(P17七种)2.药品取用答案大致要求]生活中贮存固体与液体的容器不一样,贮存固体物品用的是广(大)口瓶,便于用匙子取用。贮存液体物品用的是细(小)口瓶,便于倾倒取用。[探究活动](1)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或颗粒状药品的取用(锌粒或大理石)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碳酸钠)[讨论]{学生归纳的基本意思到位,即可给予鼓励,不求“滴水不漏”。(下同)}(2)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1/3试管的蒸馏水量取2ml稀盐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锌与盐酸反应[讨论]学生分别口述每个实验的操作步骤,让全体学生认真听,仔细想,他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围绕课本P20讨论题讨论,让学生叙述为什么要这样做。[活动与探究]二、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理解使用方法;火焰的利用(竹牙签实验效果更清晰)。2.给物质加热按课本图1—31做,可增加计时加热。3.加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混合液[讨论] 围绕P21的讨论题进行三、洗涤仪器[阅读] 理解内容,提炼要点。[活动与探究] 洗涤使用过的实验仪器[讨论] 仪器洗涤的方法和洗干净的标准 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习兴趣,为课中“活动与探究”作铺垫。 实验室要布置得井然有序,给学生一种神圣而严肃的感觉,进实验室尤如进入科学殿堂,给予学生自豪和自信的感觉。 让学生感受和体悟到,做游戏要遵循游戏规则,做任何事同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及规范。 学生自己能看懂学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了解实验室规则,初步认识实验规范。让学生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生活经验出发,延伸到其他领域,,让学生感知,人只要生存在地球上,就必须遵守规范,遵循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作为合格公民的必备知识。由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化学药品的贮存,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亲历其过程培养学生做实验时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能用流利的语言来表达。通过四个探究实验练习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生可借鉴“倒酱油”的家庭小实验来展开讨论,以此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系。在小学自然、初中物理、生物课中使用酒精灯的基础上,再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酒精灯的使用,进一步完善知识。可与家庭小实验对比。巩固火焰利用法和给试管里液体加热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提炼的方法。与生活结合,动手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动脑思考,巩固基本知识点,并动口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学习策略: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主 要 操 作 操 作 要 领(板书或投影)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三、洗涤仪器
杨军 2006年8月29日
块状、颗粒状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滴管的使用:……量筒的使用:……

仪器洗涤:……。
识图标
药品取用
酒精灯的使用
给物质加热
重庆市陶家中学 杨军 第一单元课题3 共两课时Yjhxue@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数:2 总第3、4课时
知识目标:
1、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初步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发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质及变化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重 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 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师: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等。认识物质信其变化的特点,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课题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1-1:水的蒸发
演示实验1-2:胆矾的研碎
演示实验1-3:胆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演示实验1-4: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1-2 蓝色块状胆矾 蓝色粉末状胆矾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1-4 颗粒状石灰石 二氧化碳气体等
教师:在实验1-1和1-2中,虽然水胆矾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但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学生:我们日常看到的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教师:实验1-3和实验1-4中,胆矾和石灰石在变化中都生成其他物质。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学生;我们日常看到的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学生:有其他物质生成。换句话说:有新物质生成。
学生: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化学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教师:在生活中,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能发光、放热等。
学生:在我们刚做过的实验中,胆矾的溶液与氢氧化钠的溶液反应有氯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2、物理性质
教师:什么是物理性质?
学生: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了解物理性质对于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组成和结构非常重要。
①熔点、沸点
教师:什么是熔点?什么是沸点?
学生: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表1-1一些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强下)
物质 熔点/℃ 沸点/℃
水 0 100
铁 1535 2750
铝 660.37 2467
氧气 -218.4 -182.9
②密度
对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需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块是铁,哪块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到的。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物质的密度。
表1-2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在0℃、一个标准大气压强下)
物质 密度
水 1.0 g/cm3
铁 7.8 g/cm3
铝 2.7 g/cm3
氧气 1.429 g/L
二氧化碳 1.977 g/L
空气 1.293 g/L
教师: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也是很重要的。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以及大气压强等数据,在物理、化学等手册上一般都能查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物理课中还将进一步学习。
③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
观察内容:颜色、状态和气味,以及燃着的木条放入在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的变化。
讨论观察结果:判断出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乙醇(俗称酒精)可作燃料,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它们的用途。
[教师小结]:初步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练习与实践]
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①水结成冰 ②纸张燃烧
③食物腐败 ④瓷器破碎
⑤木条折断 ⑥葡萄酿酒
⑦光合作用 ⑧潮湿的衣服晾晒后变干
2、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①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②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③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④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⑤铜的密度是8.9克/厘米3,熔点是1083℃。
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⑦酒精能燃烧。
⑧酒精能挥发。
3、搜集有关资料,谈谈你眼中的化学世界,准备下节课交流、讨论
重庆市陶家中学 杨军 第一单元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1 -课题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总第 5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体验 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感受化学学习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实验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教具 烧杯、小白瓷碟,小刀,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
教学流程 备注
[设疑]一长一短两支蜡烛,100mL烧杯一只。(如果将两支蜡烛点燃后用烧杯罩住,蜡烛会灭吗?如果会的话,哪支先灭呢?)(说法不一,看来有必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事实胜于雄辩。)猜想,发表个人意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今天我们就对蜡烛做一些小小的研究。[点明] 对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指导] 按照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一、点燃前除颜色、状态、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其它方面还可能有:石蜡有没有气味?能否溶于汽油?有没有固定的熔点等。把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记下来。二、燃着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火焰分几层?各层颜色或明暗亮度有什么不同?②火焰的哪部分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③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是如何检验的?三、熄灭后①液态蜡逐渐凝固;②有一小段白烟产生。强调关注物质的性质。强调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产生的现象 提示:对燃烧后的产物——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实验,对蜡烛又有哪些新的了解。[小结]1、除了已经知道的,你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对蜡烛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问,帮助设计实验,课下独立或小组完成,并填写实验报告单)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结合教材,谈谈对化学学习的特点有什么新的认识。3、对物质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只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处处都会有新的发现。家庭实验:将本课刚开始时的一长一短两支蜡烛点燃后,用大号玻璃钢水槽罩住,一段时间后发现 的蜡烛先灭了。
课后小结 1、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2、学会观察和描述3、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作业 实验证明:蜡烛放在水里,蜡烛会沉下去吗?
课后反思 评定意见
年 月 日
重庆市陶家中学 杨军 第一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