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牧羊人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植树牧羊人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4 10: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13 植树的牧羊人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品读、分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关键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习目标同学们,如果你面对如此荒凉的土地,你想做些什么?新课导入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走近作者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溜达 酬劳 微薄
水渠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kāng kǎizhàng pengfèi xūtān tā hū xiàoliū dachóu láowēi bóshuǐ qúpáoguǎ字词积累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叙写了“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第二部分(第2—20段):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第三部分(第21段):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整体感知探究一:用5分钟默读课文,并尝试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写了 的情形以及 的变化,赞扬了牧羊人 的精神。
时间 荒原到绿洲的变化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高原无私奉献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2-20自然段,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并填写下表。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1.默读课文2-20自然段,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并填写下表。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气;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1.默读课文2-20自然段,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并填写下表。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再见牧羊人身体还很硬朗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一直在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1.默读课文2-20自然段,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并填写下表。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最后一次相见已经87岁了,初衷不动摇,继续种树一片沃土,生机勃勃,微风飘香,泉水流淌,重建新村,人民幸福。橡树山毛榉白桦树2.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探究一:
精读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
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 的人,
从 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
认识。
例1: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从“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可以看出。
合作探究例2:他是一个乐于助人、对人热心的人,从“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可以看出。
例3:他是一个热爱生活、讲究卫生的人,从“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可以看出。
例4:他是一个穿着朴素,生活节俭的人,从“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可以看出。
例5:他是一个自信,果断的人,从“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可以看出。
例6:他是一个目标远大、乐于奉献的人,从“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可以看出。
例7:他是一个意志坚定、毅力顽强的人,从“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可以看出。
例8: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从“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可以看出。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探究二:品味语言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赏析语言,体会文章内涵1.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2. 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 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4. 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1.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环境描写。第一句烘托牧羊人严谨、勤劳的性格,为下文写牧羊人种树作了铺垫。第二句渲染了高原荒凉的气氛。与后文高原的变化形成了对比。
2. 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 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运用比喻,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
“毁灭”是指战争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的赞美之情。
4. 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本文通过对“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这件事情的记叙,表达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毅力,同时也告诫人们: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课堂小结拓展练习: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杨善洲,他带领百姓开荒种地,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一辈子无私奉献,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