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指出:“若让鸦片流毒于天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表明了林则徐主张( )
A.利用鸦片增加税收
B.严禁鸦片
C.缓和与英国关系
D.反对禁烟
2.“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是中国政府在扫除毒品中提出的响亮口号。一百多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虎门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勇气。他就是( )
A.左宗棠
B.魏源
C.林则徐
D.邓世昌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4.(2015·营口中考)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5.(2016·江西中考)(改编)下边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颁发于( )
A.虎门销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6.《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规定的内容包括( )
①五口通商②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7.(2016·黔南州中考)曾经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一夜之间被英国人打得颜面扫地,这掀开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这场导致中国走进屈辱历史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
8.(2016·张家界中考)《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2016·盐城中考)福州临近中国优质红茶的产地武夷山,近代是作为列强的原料榨取地而开港的。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圆明园兔首和鼠首流失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侵略者”是指( )
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日本军队
D.八国联军
1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暂忍一时,满足现状
C.割占台湾,资本输出
D.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13.下列不平等条约条款中,不会出现在《天津条约》中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C.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D.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4.李大钊曾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1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条约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16.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发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这里的“好处”包括( )
①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②签订了《瑷珲条约》③割占了10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④北京东交民巷成为使馆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他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南京建立了和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建立政权之后,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太平军内部争权夺利,以失败而告终。“他”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杨秀清
D.石达开
1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人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说明( )
A.鸦片战争的结果.
B.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C.清政府的腐朽
D.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9.《天朝田亩制度》是天朝领袖们富有天才创意的伟大作品,最能代表农民阶级的大同理想。下列对《天朝田亩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确实代表了底层民众最迫切的生存要求
B.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可以实现的
C.描绘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蓝图
D.这种理想本身充满空想,脱离实际
20.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并不是农民斗争经验的产物,未能反映出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它”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天演论》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12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动手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一一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4)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5)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作为火烧圆明园的见证者,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有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什么。
(2)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据材料分析,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3)材料二中的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侵华战争有何本质相似之处。
3.某校举办了一次“写中华之荣辱,书民族之正气”的影视剧巡演。下面是得以入选的影视剧。请你结合这些影视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如果想按这四部影视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巡演,其正确顺序是:
(2)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请分别说出制造这些战争的侵略国家。
(3)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屈辱的场景?(写出两例即可)
(4)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可以展现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历史事件?(需列举出两例)在这些抗争中,我们看到了哪些民族英雄抒写的中华民族不朽的战歌?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哪些精神与品质?
第一单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B A A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B C B B D B C
二、材料分析题
1、(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清政府。帮凶。
(3)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相近的说法都可以)
(5)略(一是揭露列强的暴行,再就是从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因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看法: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意思相近即可)
(4)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3、(l)DACB。
(2)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英法联军。
(3)在《鸦片战争》中,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火烧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在《林则徐》中,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在《太平天国》中,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林则徐等。以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