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公车上书”发生于(??)
A.?1872年???????????????????????????????B.?1885年???????????????????????????????C.?1895年???????????????????????????????D.?1898年
2.“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这是德国人瓦德西给德皇报告中的一句话,反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无耻掠夺。这一事件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C.?日本在旅顺的暴行??????????????????????????????????????????????D.?日本割占台湾
3.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4.共和国第七任总理李克强为我们安徽人,清朝末年的中堂大人也是我们安徽人,他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李鸿章,他曾经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与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洋务活动中符合上述思想的一项是( ???)
A.?筹划海防、建立海军??????????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D.?派遣留学生
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促使他们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原因,是这一年( )
A.?《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B.?《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6.洋务企业创办之初,其经营管理方式非常落后。后来,许多企业开始实行官督商办的方式,? 经营状况开始好转。1897年7月3日,清朝的某位大员看着自己辛苦创办的汉阳铁厂扭亏为盈, 喜上心头。这位大员是(??? )
A.?曾国藩????????????????????????????????B.?张之洞????????????????????????????????C.?左宗棠????????????????????????????????D.?李鸿章
7.近日人民网推出“中国高校影响力排行榜”,北京大学名列榜首。它的前身是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 )
A.?京师大学堂?????????????????????????B.?经世学堂?????????????????????????C.?时务学堂?????????????????????????D.?京师同文馆
8.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也不知道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军战斗力不强?????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9.史学家蒋廷黻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其中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这与《马关条约》的哪一项条款有关(????)
A.?增开通商口岸?????????????????????????????????????????????????????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10.《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
A.?割台湾给日本???????????????B.?赔偿白银二亿两???????????????C.?允许日本在华设厂???????????????D.?增辟通商口岸
11.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的产业革命,中国哪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 ?)
A.?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
12.19世纪后半期,京城一度流传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讽刺慈禧太后在民族危难之时仍不忘追求个人享乐,你判断此联书写的具体时间应在(? )
A.?中法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辛丑条约》签定后??????????D.?《马关条约》签定后
13.中国成立的最早的新式学堂是(?? )
A.?福州船政学堂???????????????????????B.?京师同文馆???????????????????????C.?万木草堂???????????????????????D.?京师大学堂
14.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15.下图为某同学的课堂笔记,反映的史实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6.以下是八年级同学就近代史上的某次战争展开的讨论,你知道他们在说哪一次战争吗(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日本积极推行对外侵略扩张的国策,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其中第一次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
材料二:此日浸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皇帝哀悼邓世昌的挽联)
(1)材料一中“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指的是中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2)材料一中日本“挑衅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对中国来说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3)邓世昌“足壮海军威”的事迹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18.维新变法运动中国近代先进分子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探索,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急。”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2)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3)材料二中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4)对比这次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上有何异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编者按:萨镇冰(1859—1952)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人才,他经历了前清、民国和解放初期三个时期。
材料一:萨镇冰11岁考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分配在“扬武”练习舰见习。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刘步瞻、严复等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驾驶。
材料二:慈禧赏识萨镇冰的才能,使他成为实际上的海军统帅。他上任后撤销南北两洋水师建制,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把海军分成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近代方式组建海军。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命萨镇冰率舰镇压革命,但萨镇冰最终决定默许革命,不久他托病离开舰队,并令各舰听命于起义将领黄钟英。随后在黄种英率领下,海军宣布起义。民国时期,萨镇冰虽官至海军总长,但并不受重用。他晚年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
材料三: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展开了一场场救治行动,有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也有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呕心沥血,不断探索,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1)材料一萨镇冰派往英国学习,是因为当时中国正经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这场“学习运动”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
(2)评价历史人物,重点是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材料二中哪些事例反映萨镇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3)联系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中国梦”,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在政治和思想层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萨镇冰的“海军强国梦”在不同时期的境遇说明了什么?
三、综合题
20.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的道路,某班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分组讨论活动,请你参与。
范围 分组 基本观点 参考史实
洋务运动 1组 有成功的一面 ①
2组 有失败的一面 ②
戊戌变法 3组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
4组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
(1)填出表格中的史实。(写出一点即可)
(2)洋务运动是由哪一派别推动的?此派别展开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什么?
(3)戊戌变法又被称作什么?列举变法中的两个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请你为这个历史讨论活动起个主题名称。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第一子目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中的内容:“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可知,“公车上书”发生于1895年,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和影响。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德国人瓦德西给德皇报告”可知它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无耻掠夺。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他们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答案】B
【解析】【分析】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维新变法失败。原因是在朝顽固派势力强大,他们倚仗着慈禧太后,顽固守旧,维新派的一系列改革,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B符合题意,故选B项。
【点评】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4.【答案】C
【解析】【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了李鸿章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的主张,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A、B项属于军事方面的表现,派遣留学生属于教育方面。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学生还要知道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有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军事企业还有福州船政局等;创办的民用企业还有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官局等;性质: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答案】A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895年”。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年代。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
6.【答案】B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故选B。
7.【答案】A
【解析】【分析】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故选A。
【点评】本题以北京大学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可知,要你选出失败原因的选项。解答此题,要紧扣题文所给信息“恭亲王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因此题文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9.【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马关条约》的内容的认识,解答的关键是“其中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分析本题,A项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B项赔偿军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项《马关条约》中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D项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也纷纷效仿,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料获取利润,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冲击很大,是资本输出的一种方式,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本题中最容易选错的干扰项是A项,A项是商品输出的一种方式,另外同学们对该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以及影响都要好好把握。
10.【答案】C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注意识记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1.【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中提到的“产业革命” 指的是大机器生产,中国出现机器生产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兴建了一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知识。
1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台湾今已归日本”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A项中法战争后,不符合题意。
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意。
C项《辛丑条约》签定后,不符合题意。
D项《马关条约》签定后台湾被日本割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3.【答案】B
【解析】中国成立的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点评】考查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1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关问题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B。
15.【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建立新式学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还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活动。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是主张学习西方制度,选项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都不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是考试的重难点,本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分析即可。
16.【答案】D
【解析】【分析】从图片中战争发动的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侵略军的统帅是瓦德西、侵略路线从大沽经天津至北京、战争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等史实,判断出是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历史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7.【答案】(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黄海大战中,他率领致远舰冲锋在前,在舰身中弹、弹药将尽时,他令军舰开足马力,撞击日舰。不幸被敌人击沉后,他拒绝救援,与将士一起牺牲;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的精神,高尚的民族气节。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其中第一次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可知,“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指的是洋务运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依据所学,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由材料一“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可知,日本“挑衅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依据所学,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他率领致远舰冲锋在前,在舰身中弹、弹药将尽时,他令军舰开足马力,撞击日舰。不幸被敌人击沉后,他拒绝救援,与将士一起牺牲。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的精神,高尚的民族气节。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黄海大战中,他率领致远舰冲锋在前,在舰身中弹、弹药将尽时,他令军舰开足马力,撞击日舰。不幸被敌人击沉后,他拒绝救援,与将士一起牺牲;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的精神,高尚的民族气节。
【点评】(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3)本题考查邓世昌。
18.【答案】(1)公车上书
(2)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深重或内忧外患。
(3)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4)同:都是为了救国图强而向西方学习.异:洋务运动学习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含政治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据材料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急”可知,戊戌变法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深重或内忧外患。(3)据材料二“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八股、裁撤冗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但是直接触动了顽固派的特权利益,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巩固统治,实现富强,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还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为了救国图强而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学习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含政治经济体制。故答案为:(1)公车上书。(2)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深重或内忧外患。(3)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4)同:都是为了救国图强而向西方学习。异:洋务运动学习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含政治经济体制。
【点评】(1)本题考查公车上书。(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3)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4)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不同点。
19.【答案】(1)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封建(清朝)统治。
(2)第一次用近代方式组建海军;默许辛亥革命;晚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为福州的解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族独立和解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解析】【分析】(1) 材料一萨镇冰派往英国学习,是因为当时中国正经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这场“学习运动”的性质是;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封建(清朝)统治。(2) 材料二中第一次用近代方式组建海军;默许辛亥革命;晚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为福州的解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反映萨镇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当时近代化的发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国民革命做出了贡献。(3) 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在政治和思想层面进行的探索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萨镇冰的“海军强国梦”在不同时期的境遇说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族独立和解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题
20.【答案】(1)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资本入侵,或者中国的军事、民用和交通运输业等得到了发展);②中国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④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兴办新式学堂。
(2)洋务派;维护清王朝统治。
(3)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握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4)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失败的一面是,中国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内容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戊戌变法中,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兴办新式学堂,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是由洋务派推动的;掀起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师夷长技,维护清王朝统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前后只有103天,又被称作百日维新;戊戌变法中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由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握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历史讨论的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