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珍稀动物 课件_1

文档属性

名称 1.10 珍稀动物 课件_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11-14 10:0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田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隄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取生荔、麛,鷇,毋毒魚鱉,置罔,到七月而縱之。
这是2000多年前的一部法律,红色部分的意思是:不能捕猎正在繁殖的野生动物。捕鱼的时候,不能用毒药毒鱼。张网捕鸟的话,七月繁殖季节要把网撤掉。
消失的物种
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着100多万种动物,但每年都有一些物种在地球上消失。近百年来也有一些生活在我国的动物已经灭绝。
新疆虎(1916年灭绝)
新疆虎是对里海虎分布在中国的种群的称呼,新疆虎的个头仅次于西伯利亚虎(350公斤)和孟加拉虎(260公斤),属第三大虎。体长一般在1.6—2.5米,尾长约0.8米,一般重约200-250公斤。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由库尔勒沿孔雀河至罗布泊一带。人类最后一次发现新疆虎是在1916年,在这以后的数十年间,科学工作者曾多次寻找过它们的踪迹,但始终在也没发现过。可以说新疆虎主要是在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之后结束它们最终的生命历程的。
中国犀牛(1922年灭绝)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们在中国生存了几千年,曾经广泛分布于大半个中国,自从远古时期便和人们一起生活在一起。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过度开发,使得它们的栖息地逐年减少;再加上它们头部的犀角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极高,使它们从远古时代便受到人类的大肆猎杀,且被捕杀数量离近代越近越多。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
台湾云豹,属于台湾特有亚种的猫科动物,也是台湾岛上最大型的野生动物之一。云豹全身淡灰褐色,身体两侧约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这也是它之所以叫云豹的原因。而身体两侧的深色的云纹正是很好的伪装。因此,它们在丛林里生活,很不容易被人发现。1972年,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与栖息地被破坏,台湾云豹再未见踪迹。
中华白暨豚(2007年灭绝)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活动一: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
珍稀动物:
大熊猫——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
*
小熊猫——憨态可掬的“九节狼”
非洲象——陆上动物中的“巨人”
藏羚羊——“高原精灵”
长颈鹿——文雅的“巨人”
金钱豹——凶猛的爬树高手
雪豹——豹中珍品
东北虎——兽中之王
斑马——来自非洲的素颜者
白犀牛——非洲大陆上的“角斗士”
鸭嘴兽——动物活化石
火烈鸟——为爱燃烧的“粉红一族”
穿山甲——身披铠甲的“土行孙”
麋鹿——四不像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约存1000只。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距今约1亿4千万年),生活于长江流域。寿命约40岁,体重可达560公斤,身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
金丝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齐名,同属“国宝级动物”,它们毛色艳丽,形态独特,动作优雅,性情温和,深受人们的喜爱。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之一,它仅存于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和萨马阁自然保护区。
列举11种
地球上再也看不到的动物
人的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和环境遭到破坏,地球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下面是在过去40年内新近灭绝的11大最典型的动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当今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和环境遭到破坏。全球气温变暖、人口急速增长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下面是在过去40年内新近灭绝的11大最典型的动物。
1、金蟾蜍(1989年)
金蟾蜍是过去40年中消失的物种中最美的一种。金蟾蜍因全身呈金黄色和皮肤光泽明亮而闻名,这种会发光的两栖类动物最早是在哥斯达黎加的高海拔地区发现的,曾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金蟾蜍由被人类发现至灭绝仅数十年时间,1989年以后,金蟾蜍再没有被发现。据说,金蟾蜍为哥斯达黎加第一个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物种。
灭绝原因:环境污染、全球变暖以及细菌感染。
2、桑给巴尔豹
桑给巴尔豹是豹的亚种,仅分布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群岛的主岛温古贾岛上。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确定这种“大猫”是否完全灭绝,由于它们偶尔还会出没,但未被科学证实。
当地人认为这种豹是被巫术控制了,所以大肆猎捕它们。这种动物被视为邪恶的掠夺者,所以必须被捕杀。甚至连政府都参与到这场捕杀行动中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有过短暂保护措施,但是那时已经为时过晚了,野生动物研究人员断定桑给巴尔豹的长期生存前景十分渺茫,对其进行保护的工作也因此搁浅。
灭绝原因:桑给巴尔豹被妖魔化;人类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不得不侵占桑给巴尔豹的栖息地,还捕杀了作为桑给巴尔豹食物来源的其它动物。
3、Po’ouli鸟(2004年)
po’ouli鸟又被称为夏威夷蜜旋木雀(Hawaiian honeycreeper),栖息在美国夏威夷群岛上,并以它那独特的黑脸颊而著称,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是独一无二的。到上世纪70年代才发现这种木雀的存在,它们居住在哈雷阿卡拉火山西南部的峭壁上。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以及一些食肉性动物(如猫和猫鼬)的引入等原因,其数量不断地减少。据野生动物专家统计,2003年这种鸟类的数量仅剩下3只。人们试图让余下的木雀交配,最终还是不能阻止这个物种的灭绝。
灭绝原因:栖息地减少,并伴随着瘟疫,食肉动物的出现及食物缺少,当地树蜗牛数量减少。
4、马德拉大白凤蝶(2007年)
葡萄牙马德拉群岛的温带雨林中的大峡谷中发现了马德拉大白蝴蝶,这个发现令世人震惊。与这种蝴蝶物种最为相近的是大白蝶,它们遍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2007年,专家宣布马德拉大白凤蝶已经灭绝。

灭绝原因:因建筑用地引起栖息地的减少和农业灌溉引起的污染是导致这个物种灭绝的两大主因。
6、比利牛斯山羊(2000年)
在所有灭绝的动物中,比利牛斯山羊的绝迹可谓是最特别的了,因为它是第一个通过克隆又复活的物种。最后一只自然生育的比利牛斯山羊死于2000年1月6日。生物学家利用它的皮肤细胞克隆了一只新山羊,但是因为肺功能衰弱而仅存活了7分钟。
灭绝的原因:过度狩猎造成比利牛斯山羊的数量急剧减少,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责怪西班牙政府未能及时采取行动来挽救它们。
7、西非黑犀牛(2006年)
西非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亚种,曾广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西非黑犀牛被宣告灭绝于2006年,当时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未能在喀麦隆最后的栖息地找到它们。
灭绝的原因:偷猎者为获得西非黑犀牛头上的尖角大量猎杀它们,因为有些人认为尖角有壮阳的作用。
 8、爪哇虎(1979年)
爪哇虎属于虎的亚种,其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棒,它们分布在爪哇岛的南部山地丛林中,,在外表上类似于苏门答腊虎。在19世纪,爪哇虎的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它们被当地人认为是岛屿祸害。但随着爪哇岛上的人口猛增,需要很大活动范围的爪哇虎无处生息,数量随之一天天地减少。到了20世纪50年代,只剩下20只爪哇虎了。
灭绝的原因:人类的农业生产对爪哇虎居住地的侵占,导致爪哇虎数量急剧减少。
9、斯皮克斯金刚鹦鹉(2004年)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也称为小蓝金刚鹦鹉,是鹦鹉科中唯一被编入蓝金刚鹦鹉属的品种,因其美丽的蓝色羽毛而闻名。虽然还存在一些人工饲养,这些小巧的蓝色鸟在野外已经灭绝。

灭绝的原因:非法捕捉和贸易导致金刚鹦鹉的数量减少,人类居地侵占了其生存环境。
10、毛里求斯蚺蛇(1975年)
毛里求斯蚺蛇原产于毛里求斯海岸的圆岛(Round Island),它们喜欢住在火山斜坡土层的顶层。生物学家在毛里求斯周围的其他几个岛屿也发现了它们的踪迹,但20世纪40年代后数量渐渐变少,1949年以后就只有圆岛还有毛里求斯蚺蛇,它们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975年。
灭绝的原因:兔子和山羊的的引进破坏了本地物种和植被,破坏了毛里求斯蚺蛇的栖息地。
11、荷兰阿尔康蓝蝶(1979年)
阿尔康蓝蝶主要生活在荷兰的大草原。据说,最后一次见到荷兰阿尔康蓝蝶是在1979年。

灭绝的原因:农业和建筑用地的增加对阿尔康蓝蝶的栖息地有负面影响,导致它失去主要食物来源。
动物为什么会灭绝
动物一般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会适应环境而逐渐进化,有些则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以至灭绝,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世纪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的加剧,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物种灭绝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人类为了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甚至只为游戏,大量猎杀动物,也是造成动物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濒临灭绝的动物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
川金丝猴
由于人为的盗猎、伐木、毁林开荒,适于川金丝猴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少。现存川金丝猴的数量不到200只,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
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
东北虎
由于人口增长、林区面积减少以及无节制的大量捕杀,100年来,我国的野生东北虎数量从1400只降至不到10只。
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朝鲜半岛以及蒙古,是中国现存体型最大和战斗力最强的猫科动物。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条纹串通,极似“王”字,故有“森林之王之美称(另一说法:汉字“王”,是根据虎头斑纹之状所造的象形文字)。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
扬子鳄
由于长江下游不少湿地被人为毁坏,河湖被围成农田,扬子鳄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目前野生的扬子鳄数量总数不到200只。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或称作鼍(tuó),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中。
  丹顶鹤具备鹤类的特征,即三长——嘴长、颈长、腿长。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传说中的剧毒鹤顶红(也有成鹤顶血)正是此处,但纯属谣传,鹤血是没有毒的,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是砒霜,即不纯的三氧化二砷,鹤顶红是古时候对砒霜隐晦的说法。丹顶鹤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鸟体羽棕黄,喙黄色。亚成体羽色黯淡,2岁后头顶裸区红色越发鲜艳。
丹顶鹤繁殖地在中国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历史上丹顶鹤的分布区比现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为往南,可至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丹顶鹤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当地的留鸟,不进行迁徙,这可能与冬季当地人有组织的投喂食物,食物来源充足有关。丹顶鹤的栖息地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丹顶鹤成鸟每年换羽两次,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属于完全换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丹顶鹤的鸣声非常嘹亮,作为明确领地的信号,也是发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丹顶鹤属于单配制鸟,若无特殊情况可维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从3月开始,持续6个月,到9月结束。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
  丹顶鹤为杂食性。春季以草籽及作物种子为食,夏季食物较杂,动物性食物较多,主要动物性食物有小型鱼类、甲壳类、螺类、昆虫及其幼虫等,也食蛙类和小型鼠类,植物型食物有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
藏羚(Tibetan Antelope),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动物。藏羚多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甘肃、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群居。藏羚仅雄性有角,角黑色,基部近,长而略弯曲,前侧有棱状突起。躯干平直;四肢强健;尾短。体长约130-140厘米,角长约50-65厘米,体重约40-60千克。身体颜色以淡褐色为主,被毛致密,雄性面部棕黑色,头顶及耳白色,下颌,颈部下方,腹部及四肢内侧毛色浅。藏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植种国际濒危野生动物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
虎纹蛙又叫水鸡,它的个头长得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较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已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穿山甲(拉丁学名:Manis), 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
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鼷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濒临灭绝的原因:
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
2007年西双版纳开展鼷鹿保护项目工程,包括大沙坝水库淹没区鼷鹿种群数量调查研究与监测、鼷鹿生境恢复与改造、鼷鹿迁徙走廊建设、鼷鹿半野化繁殖试验场等4个子项目。截止到2008年中国首个"最袖珍的马鹿"--国家珍稀濒危一级保护动物鼷鹿保护工程,已经在勐腊县完工投入使用。
保护措施
中国已经建立西安周至金丝猴保护区、白河川金丝猴保护区、沿渡河金丝猴保护区、红拉山滇金丝猴保护区、巴东县沿渡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等对金丝猴实施保护。
金丝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濒临灭绝的原因:
数量稀少。
保护措施
濒临灭绝的原因:
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坏
绿孔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人工养殖。
孔雀的分布区正在逐步减少和退缩,中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和西藏东南部一带。其中在云南的分布区已缩小到只有30多个县,种群数量有500多只,而在西藏东南部的数量尚不足100只。
活动二:保护动物
我们有什么办法保护它们吗?
1. 禁止猎杀珍稀动物
2. 建立保护区
3. 人工繁殖增加它们的数量
… …
制定法律禁止猎杀珍稀动物
国家为保护大熊猫成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对大熊猫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建立保护区
1983年 ,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
人工繁殖
爱护动物,请从小做起,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