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 23 《诗词曲五首》课件 (共174张,含朗读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 23 《诗词曲五首》课件 (共174张,含朗读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4 10:32:54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过零丁洋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写作缘由朗诵诗歌一、注意停顿
二、注意重读
三、注意感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在船上经过零丁洋时所作,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千古传诵。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过零丁洋》。诗歌欣赏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 联名词解释
一经:指文天祥20岁中状元
干戈:文天祥勤王抗元
四周星:战争持续了四年
表达方式:叙述经历颔 联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修辞手法:比喻名词解释
风飘絮: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国家命运:山河破碎
雨打萍:身世如雨中浮萍,浮浮沉沉
——个人命运:身世浮沉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颈 联名词解释:
惶恐滩: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
一是形势险恶
二是指作者内心的惶恐、零丁。表现方式:一语双关惶恐:怕出师未捷身先死; 怕看到南宋朝廷灭亡。零丁:勤王时只有三人;
谈判时部队被解散;
南宋都城被攻破;
南宋大臣皇帝劝降;
妻子儿女被俘。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尾 联 名词解释:
汗青:史书。
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
修辞手法:反问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比喻形势险恶境况危苦对偶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叙事抒情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结构梳理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次诵读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知识延伸指南:一语双关
一、磁针石“指南”特性
二、文天祥对南宋一片忠贞名词解释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课堂小结背诵诗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这首诗和文天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重读和感情。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文天祥的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不畏牺牲的伟大品质。课下作业课件32张PPT。课前导入 23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十五岁就被征入伍了十五从军征: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学习目标“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知识准备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朗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里/中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zhǒngdòuzhìkuígēngyíchōng ā诵读: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读懂诗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始: 才 。 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实义。 冢:坟墓。 累累:形容坟丘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狗洞 。 雉:野鸡。 中庭:庭院中间。 旅谷: 旅,野生。旅谷,野生的稻谷。 羹:汤 。贻:送给 。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 捣掉。持:拿来。 作:当作。概括诗意 本事讲述了一个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退伍回家乡,却境况悲惨的人故事。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细读感悟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远望:近看松柏冢累累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内容小结所闻: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心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语言环境动作、神态、心理诗中描写深入探究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诗歌情节 《十五从军征》通过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单和凄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无情,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诗歌主旨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读诗联想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世界需要和平,
人民反对战争!
   这是一首叙事诗,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课后作业课件24张PPT。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怀古伤今情几许《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赏析1.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学习目标 怀古诗的特点: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凡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作品就属于“怀古”一类。
关于南宋: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都城在临安(今杭州),是与西夏、金朝和大理并存的政权。南宋经济虽发达,但军事实力软弱,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奉行投降路线,无意收复中原。资料链接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 本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诵读——读准字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诵读——读出节奏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诵读——读懂词意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诵读——读懂词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中原大地】满眼风光北固楼
【北固楼上,放眼看去,一片壮丽的景色】。
千古【千百年来】兴亡【兴衰更替】多少事?
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不尽长江滚滚流
(1.化用那一句诗?2.长江和历史兴亡有何联系?)。 解读赏析 (谁?)年少(统领)万兜鍪【千军万马】,
(谁?)坐断【占据】东南(和谁?)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里含有一个三国故事,你知道吗?) 。
(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中三问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四周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思绪万千。
三问: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唯曹操与刘备耳!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大地呀,你沦落敌手! 悲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历史兴亡呀,你总不回头! 叹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英雄孙权呀,你笑傲千秋! 赞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1.把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
2.层次分明。
3.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写法探究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课堂小结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板书设计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让多少诗人豪情万丈,柔肠百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父《满江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历史兴衰,有多少仁人志士悲悯天下,心系百姓: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拓展积累1.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
2.课外阅读收集辛弃疾的词作。随堂练习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件43张PPT。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1.了解元曲这种文体。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有小令和散套两种。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元曲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走近作者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相关介绍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写作背景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朗读全曲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luán chóu chú què xīng 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相关注释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解读曲意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划分层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细读感悟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二层: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们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三层: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地势险要
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动作描写意:心理活动
战争频繁
朝代更替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同情人民结构梳理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字里行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写作特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课堂小结 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比较《南乡子》《潼关怀古》所咏叹的历史及抒发的感情 《南乡子》: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潼关怀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是那些无辜的百姓。比较阅读所抒发的感情《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表达了诗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情感。
《潼关怀古》: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配画诵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秦咸阳宫遗址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议论:揭示主旨 1、《山坡羊 潼关怀古》选自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 ___代____家。
2、给黑体字注音。
峰峦 ( ) 潼关( )
宫阙 ( ) 踌躇( )( )
《全元散曲》张养浩希孟云庄元散曲luántóngquèchóuchú随堂练习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曲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望西都,意踌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连,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5.《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谢谢课件54张PPT。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新课导入1.朗读诗歌,了解诗人和边塞诗的特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学习目标【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走近作者【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写作背景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相关介绍 胡裘:qiú锦 衾:qīn风掣:chè着装:zhuó瀚海:hàn阑干:lán羌笛:qiāng读准字音岑参 cénshēn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大义。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疏通大意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一天雪景的变化。线索:诗题“白雪歌”咏雪(天气情况)“送武判官归京”人物(诗人、武判官)
事件(归京)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整体感知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10句)从不同侧面咏雪。第二部分(11-14)宴请归客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15-18)送别依依不舍的心情。(11-18句)送别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总写
帐外帐内帐外细读感悟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奇早“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千树万树”: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奇丽新奇的比喻: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昂扬乐观的精神: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奇寒“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着墨于感觉,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互文: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人的感受、侧面描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承上启下“瀚海阑干百丈冰”:夸张,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愁”“惨”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雪的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 设宴饯别,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
(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拟人、夸张,“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 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1)雪随风至;
(2)“八月即飞雪”;
(3)以花喻雪。写法探究(4)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2.语言的明朗优美。(1)锤炼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胡天”变幻无常;诗人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情绪乐观而昂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空的不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互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夸张
拟人(3)多角度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正面和侧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正面侧面“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动静结合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课堂小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送别咏雪奇早
奇丽
奇寒饯别
惜别描边塞奇异风光,抒惜别惆怅之情。板书设计1.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流露出怎样的深层情感?
主要内容: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赏析验收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咏雪——瀚海雪景图 2.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风雪送客图 3.从雪景到送别的过渡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辕门轮台天山4.送别转换的地点是: 5.景物描写与送别的关系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我认为诗中————————一句写得好,原因是————————。 6.品析语言1.背诵课文。
2.积累咏雪、送别和边塞诗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