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及相关练习[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及相关练习[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1-08 21:12:00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了解分解反应、催化剂、催化作用等基本概念.
2.掌握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以探究的形式引导大家去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通过观察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没有明显变化.
(2)微微加热盛有过氧化氢的试管,发现有少量气泡冒出,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了.
(3)另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进去,发现放出大量的气泡,木条也复燃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常温下,单独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会放出氧气.
(2)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会分解出氧气.
(3)有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就能生成氧气,并且反应速度比加热分解还快.
(4)过氧化氢本身就可以分解出氧气,二氧化锰的加入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那么二氧化锰本身有没有发生分解或者有没有和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反应呢?实验2—6告诉了我们答案: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并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而且用过之后,洗干净了还可以再用,品质一点儿都没有改变.我们通常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它们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一变”指的是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两不变”指的是它们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改变.它们所起的作用通常被叫做“催化作用”.
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通常可表达为过氧化氢水+氧气.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两种,与化合反应恰好相反,我们把这样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例如,实验室另外一种制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也是分解反应,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在活动探究中,主要探究了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及氧气的性质,为了帮助大家在探究实验中获得成功,皮皮为你提供几条操作建议.
1.氧气的制取
操作建议1: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最好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防止管内的气体事先已排出,看不到气泡.
操作建议2:装入高锰酸钾后,在管口塞一团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随氧气流沿导管进入水槽,将水槽中的水染成红色.
操作建议3: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要注意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另外铁夹应夹在试管中上部,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操作建议4:刚开始有气泡的时候不能收集,因为现在排出的仅仅是原试管中的空气及少量的新产生的氧气.要等到有大量的连续的气泡冒出时,才开始收集.
操作建议5:收集完氧气后,要停止实验,应该先从水槽中拿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引起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热的试管遇到冷的水会被炸裂.
2.氧气的性质
操作建议6:木炭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操作时,将红热的木炭由上而下缓缓地伸入到集气瓶中,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看到明显的现象.
操作建议7: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操作时,也可仿照铝箔燃烧的实验,用火柴棒引燃,否则实验现象不明显;另外要记得预先在集气瓶内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的水,因为铁丝会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的热如果不及时吸收,会将集气瓶炸裂,发生危险.
操作建议8: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正确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木炭燃烧:
※问题全解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是生成物只有一种.而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它的特点是反应物只有一种.
2.简单仪器的装配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装配仪器时,首先要研究仪器装置图,再选择合适的仪器,按图装配.仪器连接的基本操作有:
(1)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玻璃管一端先蘸水润湿,再将它插入橡皮管,旋进1厘米左右即可.
(2)把带导管的塞子塞在容器口上:容器拿在手中,不可放在桌子上,另一手拿塞子,旋进容器口.塞子要选择适当型号,一般以伸入瓶口为宜.
安装仪器一般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为例,应先放好酒精灯,以酒精灯外焰的高度为准,调整铁架台上铁夹的高度,并固定好试管,试管口向右方,塞好带导管的单孔塞,将水槽放在右边以便于用右手进行收集气体的操作.
仪器装置应科学合理,重心尽可能放低以增强其稳定性,操作方便.
3.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安装完毕,为防止装置漏气,使用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先将反应装置中的导管一端浸入水里,用手掌紧贴反应容器的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容器里的气体受热膨胀导管口就有气泡逸出;容器冷却后,又会有水升到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若装置漏气,则不会有气泡冒出.
4.常见的几种收集气体的方法是什么?
答:常见的收集气体的方法分为两大类:
(1)排水集气法:它适用于难溶或微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操作时要注意:集气瓶中要将水注满,不得有气泡,否则收集的气体不纯,从导管中刚刚冒出的气泡不要收集,它们可能是发生器中残留的空气.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都含有水蒸气.
(2)排空气取气法:适用于密度与空气相差较大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氢气等.由于气体密度的不同又分为:
①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②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操作时要注意:应将导管伸入到集气瓶底部,以使集气瓶中的空气顺利地完全排出,收集到较纯的气体,同时集气瓶口应用玻璃片盖住,无论用哪种方法收集好的气体,在放置时要用玻璃片盖严集气瓶,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集气瓶应正放;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集气瓶应该倒放,以免气体逸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氧气的制取,皮皮请化学小博士给提供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建议.
【学习方法指导】
1.要认真的观察、分析对比实验,真正掌握催化剂的概念,突破难点.
[例1]质量、浓度都相等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a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b中不加二氧化锰,分别同时加热,下列图像表示放出氧气质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图2—5
解:转折点的纵坐标表示反应生成的氧气量的多少,横坐标的意义是指时间,综合题目的内容,转折点表示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后所需的时间.因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说明a比b完全分解的时间要短,所以A项错;又因为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最终产量,所以B项错,a中加催化剂二氧化锰,不需加热即可以放出氧气,而b中不加催化剂,需要等到微热之后才能分解放出氧气,a、b不是同时分解,所以C也错.
答案:选D
点拨:就知识内容而言,本题全面考查了催化剂的性质,要求同学们对催化剂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就试题的形式而言,是较典型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化学问题,即用坐标来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量的变化,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曲线的转折点,即研究曲线转折点所表示的化学意义.
2.学习氧气的制取,应该掌握制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这是本课题的重点.
[例2]图2—6是实验室用KMnO4(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指出图中错误之处,能造成哪些后果?
图2—6
答:(1)药品堆积在试管底部,不利于均匀加热和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2)铁夹夹在试管中间,不利于均匀加热,易炸裂试管,铁夹应夹在试管中上部.
(3)试管口向上倾斜,易使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4)试管内导管太长,不利于气体的排出,导管露出橡皮塞1~2 mm即可.
(5)试管口没有塞棉花,高锰酸钾粉末易随气流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并能使水槽中的水变红,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制取氧气实验的装置图,易错的是错误之处找得不全,表述不准确,因此,我们在做此类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审题,表达要准确、规范.
3.在学习中应善于总结规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应能初步掌握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制备模式,即从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检验等五个方面,逐一考虑和设计操作,以后再学习其他气体的制法,就可依次类推了.
[例3]氨气(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制备氨气应选用哪些仪器?应采用哪种方法收集.
答案:仪器: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单孔橡皮塞、导管、火柴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点拨:气体的制备主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两个因素,而这两者制备氨气与制备氧气完全相同,收集方法主要看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所以氨气不能用排水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拓展训练】
1.液氧炸药
将无色、无味、无臭的氧气通过降温、加压就会变成淡蓝色液体——液氧.
液氧容易挥发,1升液氧在一瞬间会变成800升氧气,加上纯氧气又是极好的助燃剂,一旦将浸有液氧的可燃物点燃,就会引起爆炸.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制作的炸药叫液氧炸药.
工业上是把液氧吸收到炭黑、木屑、棉花烟煤粉等物质中就可制成液氧炸药,一般要现做现用.例如,当进行爆破作业时,先打好爆破孔,然后用厚纸把上述几种易燃物包成圆筒形,浸泡在液氧中,直到浸透.取出后,迅速放进爆破孔,立即引燃,就会发生剧烈爆炸.
液氧炸药有使用安全、方便等优点,因为其他任何一种炸药,因故未能引爆时,人们去排除故障都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但液氧炸药不能引爆时,15分钟后,液氧就会全部挥发,液氧炸药就会失去效力.另外,液氧炸药的优点还在于原料来源广,价格便宜.
2.奇妙的催化剂
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催化剂有数百种,通常使用的有金属型、金属氧化物型、酸碱型和金属络合物型四类催化剂.另外,还有像酶一类的特殊的“微生物催化剂”.
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催化剂,叫做正催化剂;使化学反应速率减慢的催化剂,叫做负催化剂.例如:化肥厂合成氨生产采用的铁催化剂,硫酸生产中采用的钒催化剂,都是用于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因此,它们都是正催化剂.食用油里加入0.01%~0.02%的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食用油的腐败,在此例中,没食子酸正丙酯是一种负催化剂.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使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相互起反应,另外,不同的催化剂只能各自改变特定类型的化学反应速率,并不能改变所有类型的化学反应速率.
3.氧气的几种制法
氧气的制法有很多种,若要得到大量的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工业制法,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如下:
由于液氮的沸点比液氧低,蒸发液态空气时,氮气先分离出来,剩下的就是氧气.在整个过程中,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因此工业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是利用某些不稳定的含氧化合物受热分解得到氧气,除了可以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之外,还可以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氯酸钾是一种白色晶体,加热分解后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速度极慢,也需要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教学内容:空气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
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常识性介绍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了解
空气的发展史 了解
【主体知识归纳】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致是________21%、________78%、______0.94%、
________0.03%以及________0.03%.空气的成分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主.
2.在空气中氧气含量(体积)的测定实验中,观察到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的__________生成,同时钟罩内的水面________.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
3.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类.其中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气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的______燃烧和________的废气.
4.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__________,英国化学家__________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氧气.法国化学家________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有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结论.
【例题精讲】
例1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为78%
C.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D.露天焚烧垃圾、工厂排放的烟尘、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空气的成分及空气的成分是用体积分数来表示及空气的污染.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78%;空气除主要含有氮气外还含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物质,其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三类物质都排放出一些有害物质,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本题中正确答案为A、C、D;不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B
例2 有五种物质:①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分析: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其中上述①②⑤排放的气体中都分别含有上述气体的一种或多种,故应选①②⑤.
答案:①②⑤
例3 据报道,目前一些省市对查获的一些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了“绿色销毁”.所谓绿色销毁是指改变以往对假冒伪劣商品泼上汽油焚烧的做法 ,而代之以碾压、化浆、回收再利用的销毁办法.你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矿物燃烧能够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给人类和大自然带来很大危害;采用“绿色销毁”的办法,不但避免了污染,还充分利用了资源.
答案:避免因焚烧造成污染、避免浪费、充分利用资源等
例4 甲、乙两个集气瓶内均盛有空气,在乙瓶内放一小块白磷,如图1—1装置完毕,并将天平调至平衡.再将此装置在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天平指针将____________(填“不偏”“偏向甲”或“偏向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天平指针不偏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1
分析:由于白磷的着火点低,只有40℃,在光的照射下就自燃,由于白磷消耗了乙瓶中的氧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又是固体,最后都落在乙瓶内,因而使乙瓶内的压强低于甲瓶,所以甲瓶内的气体流入乙瓶,所以乙瓶质量增加,天平指针向乙瓶偏转.
若白磷自燃后,天平指针不偏转,说明该装置气密性好.
答案:“偏向乙”,乙瓶气密性不好而使甲乙两边空气中的氧气及时补充未发生质量变化而指针不偏转。白磷自发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消耗乙瓶内的氧气,使乙瓶内压强减小,空气由甲瓶流向乙瓶,而使天秤偏转。
【课外知识补充】
读一读 想一想
漫话空气的污染
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这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空气有自净作用,进入空气的污染物,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或向广阔的空间扩散稀释使其浓度下降;或受重力作用,使较重粒子沉降于地面;或在雨水洗涤下返回大地等,从而使空气净化,这种自净作用是一种自然环境调节的重要机能.但当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
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电子、冶金、化工、建材、轻工和石油等六大部门所属的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二是以汽车为主的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三是人们用来取暖的烟囱和家庭炉灶所排放出来的烟气;四是道路飞尘,特别是土路“车过黄尘起”造成的空气污染.
空气的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十分有害.在诱发肺癌的污染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苯并(α)芘,广泛存在于煤、石油、焦油以及一些石油产品中,它是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因缺氧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物质.树叶、杂草在燃烧不完全时也会产生苯并(α)芘.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1988年6月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各种毒物的排放标准.这就保障了人民能够在清洁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思考:人们打扫卫生、拔草、扫树叶时,总喜欢将其烧掉,你认为这样做好吗?为什么?你认为应怎样处理这些杂草更好?
【同步达纲练习】
1.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舍勒
B.普利斯特里
C.道尔顿
D.拉瓦锡
2.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B.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大约含氧气21%,氮气78%
C.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D.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而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3.下列仪器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量筒 ④集气瓶
A.都可以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4.下列过程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B.氢气燃烧生成水
C.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D.汽车排放的二氧化氮等废气
5.由于森林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最近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粉尘
6.某容器所盛的空气里含有氧气10升,则此容器所盛空气的体积是
A.50
B.21
C.40
D.70
7.下列措施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是
A.食盐加碘
B.禁止使用含铅汽油
C.禁止饮用工业酒精
D.禁止鸣放鞭炮
8.下列事实说明空气含有哪些成分?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期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上有一层白色固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
9.已知在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为1.293 g/L,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
A.21%
B.23%
C.15
D.4/5
10.电工使用的电笔内充有一种气体,这种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氖气
D.氦气
11.某同学利用如图1—2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有如下主要步骤:
①将燃烧匙伸入广口瓶,并塞上塞子;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③先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④燃烧完全后,松开弹簧夹.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若瓶内进水的体积不足广口瓶容积的1/5,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D 2.B 3.D 4.B 5.D 6.A 7.BD
8.氧气 氮气 水 二氧化碳
9.A B
提示:利用物理上的公式:m=ρV
因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则其质量分数为:===23%
10.C
11.③②①④
原因可能有:①装置气密性不好,外界气体进入广口瓶;②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没反应完;③未等广口瓶冷却就打开了止水夹,使瓶内压强相对较大即与外界空气的压强差小,致使进入瓶内的水减少;④导气管内未注满水,使导管内的空气(夹子右端的一段导管)进入瓶内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教学内容:氧气
【学习目标】
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2.了解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会进行判断.
3.了解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比空气的密度(1.293 g/L)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L(0.03 L)氧气,但这已足够水中的鱼儿生存了.在压强为101 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工业上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天蓝色的钢瓶中,同学们如果注意观察,会在医院的急救室中见到这些钢瓶.
图2—3
(二)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够支持燃烧,在高温时,能与磷、硫、铝等物质反应.你想亲手做一做这些实验,亲身感受这些迷人的现象吗?听听皮皮给你的建议吧.
[实验2—2]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操作建议:火星有香头大小即可.操作时,可先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现象,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观察.
如果瓶内充满氧气,木条放在瓶口,就会看到火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木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这也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木炭+氧气
[实验2—3]
比较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
操作建议:硫粉俗称硫磺,为淡黄色粉末,该实验可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进行,将盛有适量硫粉的燃烧匙放在火上加热,直至发生燃烧,观察在空气中硫粉燃烧的现象,然后将盛有燃着硫的燃烧匙由上到下(可使反应现象持久)缓缓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在空气中,硫安静地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纯氧中,硫的燃烧仿佛突然苏醒,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它是二氧化硫(SO2)气体,并放出热量,这个反应可表示如下:硫+氧气二氧化硫.
[实验2—4]
铝在纯氧中的燃烧
操作建议:铝箔是有很强柔韧性的铝的薄片,银白色,在空气中很难点燃,可用火柴棒引燃.
具体操作:将一片铝箔,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将铝箔伸入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层细沙或放少量的水)
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反应生成氧化铝(Al2O3),这个反应可表示如下:铝+氧气氧化铝.
通过木炭、硫、铝燃烧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由此证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二、化学反应
分析实验2—2,2—3,2—4,我们会发现,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物质生成,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硫粉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铝箔燃烧生成了氧化铝,进一步分析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还有(1)都有氧气参加反应,(2)生成物都只有一种物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概念.
(一)化学反应(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生锈、食物腐烂都生成了新物质,都是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中,还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常以发光、发热的形式表现出来.反应中也常伴随改变颜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变化.这些可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二)化合反应: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三)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氧化反应的生成物一般是氧化物,如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铝等都是氧化物.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以上是有关氧气的一些基本性质,但皮皮还有几个问题不很明白,特意去请教了化学小博士.
※问题全解
1.木炭等在空气中点燃与在氧气中点燃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木炭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气体
硫磺 有隐约可见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铝 灼成红热,离火变冷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从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空气中原来不能燃烧(或不能持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起来,且燃烧得十分剧烈,其原因是实际参加反应的是氧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有21%,相对于纯氧浓度很小,故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2.在铝与氧气反应中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
答: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温度在瞬间达上千度,燃烧残渣落在瓶底,瓶底受热不均,容易炸裂,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可避免高温残渣直接与瓶底接触,防止炸裂.
3.怎样区别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答: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
4.怎样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一般说来,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例如:水的沸腾、樟脑丸不翼而飞、液氧气化、矿石粉碎等,而化学变化主要表现在有新物质生成.例如:物质的燃烧,火药的爆炸,钢铁生锈,酒的酿造,牛奶变质.化学小博士好厉害,什么也难不倒他!皮皮要向他学习.另外,化学小博士还给了皮皮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建议,一起介绍给你.
【学习方法指导】
1.从本单元开始,我们才真正迈进了化学殿堂,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观察实验,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学会通过合理、符合逻辑思维的观察顺序来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观察化学实验时,一般要注意反应前反应物的颜色和状态,反应中的变化及现象,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例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D.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解:A选项描述的是实验结论,不是现象;B选项中磷燃烧产生的是白烟,不是烟雾;C选项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无色气体.故A、B、C都是错误的.
答案:选D
点拨:描述现象不能与实验结论混为一谈.现象一般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感觉到的表面状态,如颜色、状态变化、气味等;而结论是依据实验现象经过推理而得出的.因此,在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最忌指明生成物名称,如选项A.
描述实验现象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如烟、雾、火星、火焰的区别:①烟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形成的现象,雾是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所形成的现象.如磷与氧气点燃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是白烟而非白雾.②火星、火光是沸点很高的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火焰是气体或蒸气燃烧产生的现象.如木炭和铝箔都是高熔点的物质,燃烧只发光而不会产生火焰.
[例2]有一只充满空气的集气瓶,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木炭
B.铝箔
C.红磷
D.硫
解:因为铝箔只能在纯氧中燃烧,所以B不能选;木炭和硫燃烧时,虽然能除去氧气,但同时也生成了新的气体,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所以A、D也不能选;红磷燃烧,不但消耗氧气,同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选C.
点拨:本题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解题时关键要抓住能否在空气中燃烧和生成物是否有气体两点来考虑.本题易错的是没有考虑到炭、硫燃烧会生成新的气体而错选A、D.
2.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会区分相关的概念,如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首先要理解定义,思考区分概念在本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以实例,以防混淆.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才是化合反应
B.物质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就叫氧化反应
C.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质是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
答案:选D
点拨:对于A和B,概念用语不准确.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氧”既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C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而不是化合反应.
[例4]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蜡烛燃烧
C.冰融化成水
D.酒精挥发
解:A、C、D变化时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在变化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因为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选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本题易错选D,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并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3.初步建立沿着知识脉络进行学习模式,研究物质的合理顺序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例5]下列关于氧气的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可供登山运动员呼吸
B.液氧是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
C.氧气可用于炼钢工业
D.使钢铁生锈
答案:选D
点拨:A选项是利用O2可供给呼吸的性质,B选项利用了氧气帮助燃烧的性质,C选项也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而D选项不是氧气的用途.
【拓展训练】
1.氧化反应是否都像炭、硫、铁和氧气反应那样十分剧烈?
解答:炭、硫、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都十分剧烈,有明显的发光、发热的现象.但并非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这样剧烈.例如:钢铁的锈蚀.钢铁放在空气中,不具备燃烧的条件,看似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长时间放在空气中,特别是潮湿的空气中,我们会观察到,钢铁表面生成了铁锈,铁锈的成分是铁的氧化物,这说明铁与空气中氧气缓慢反应.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再比如:人类呼吸时,吸入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而维持体温,这虽然是氧化反应,但并不表现为剧烈的燃烧现象.除此之外,像食物变质,漂白粉消毒等都属于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不都十分剧烈.
2.人体为什么需要氧气?是否所呼吸的O2越纯越好?
解答:氧气是维持人及其他动植物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
氧气通过人的呼吸进入肺里,再透过一层很薄的肺泡膜到达血液里,与血液里的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好像是运输着各种组织中所不可缺少的氧气的列车,顺着人体血液循环的轨道,把氧气运到身体各部分的组织中,于是氧气在各部分组织中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例如在体内某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所摄取食物中的葡萄糖与氧气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缓慢的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供给人体生活的能量,反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血液结合经过静脉回到肺中,并呼出体外.一个成年人每年平均消耗氧气0.75千克,排出二氧化碳0.9千克.人只要几分钟停止呼吸,生命一般就停止了.
有的人想,空气中只有21%的氧气,吸入纯氧气对人体更有利.这是错误的.纯氧对人体有毒.吸入纯氧会损害肺的上皮衬.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而吸入高氧气会更快引起肺的严重损伤,主要是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结构,并使纤毛的功能发生障碍,登山运动员、潜水员、飞行员和病人所用的都不是纯氧气.医院中所用的是40%~100%的氧,其中纯氧仅用于初生的窒息儿童或休克病人,但时间都不能太长.
3.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属?焊接与切割有什么不同?
解答:氧炔焰是指乙炔气体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火焰,由于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使火焰温度高于3000℃,钢铁接触到氧炔焰就会受热而熔化.利用这一性质可焊接或切割金属.通常称作气焊或气割.
A
B
图2—4
用于气焊的氧炔吹管如图A所示.控制氧气的用量,可使乙炔燃烧不充分.这样火焰中因含有乙炔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而具有还原性.这种火焰使待焊接的金属件及焊条熔化时不致被氧化而改变成分,焊缝也不致被氧化物沾污,以便金属焊条熔化后,填满缝隙,使两块金属熔接在一起.
气割用的氧炔吹管如图B所示.加热时使用过量的氧气,既可形成氧化物,又可吹掉熔化的金属和氧化物,在工作物上形成一条缝隙从而把金属割断.过量的氧气是从另外一根氧气导管中吹出来的.
4.哪些物质中含氧元素?
答:氧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广泛的一种元素.在地壳的组成中占48.60%,在人体组成中占65%,在粘土中占65%,在砂子中占53%,在水中占89%,在空气中占21%.自然界一切有机体、岩石、矿物中几乎都存在含有氧化物的化合物.可是,稳定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只是空气中的氧,它的总量达一千亿亿吨之多.教学内容:空气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3.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会进行判断.
4.了解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在我们的地球外面有一层厚厚的保护层——大气层,我们通常把离我们近的部分叫做空气,实际上我们生活在空气中.我们头顶上方10~12千米以下的地方空气最多,约占整个大气层空气总量的80%.长期以来,人们曾认为空气是单一的物质,只在近80多年来,才知道了空气是什么.
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燃烧汞的实验,用定量的方法确定了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我们也来测定一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一种固体,致使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
仪器装置:
图2—1
实验操作: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剩下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做上记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充分燃烧后,静置一会儿,再打开止水夹.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浓厚白烟,打开止水夹,进水体积约为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实验分析:浓厚白烟是磷燃烧后的产物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能溶于水.在瓶内放一点儿水,是为了吸收这些白色固体.燃烧过程中消耗了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水必然被压入集气瓶中,进水的体积恰好近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可以说明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当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瓶内的剩余气体时,木条熄灭,再倒入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主要是氮气.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
这个反应,用文字表示如下:
其中,磷的化学符号为P,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2,五氧化二磷的化学符号为P2O5.
操作建议:为了实验成功,皮皮好心为你提供以下建议:
(1)红磷的量要多,这样才能保证瓶内的空气中氧气全部消耗尽了.
(2)塞子的密封要好,防止外界的空气进入.
(3)要等到白烟全部被水吸收,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氮气和氧气,直到1903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等人又从空气中分离出了氦、氖、氩、氪、氙 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氮气和氧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其中的氮气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是纯净物.我们把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氧气、二氧化碳都是纯净物,红磷、五氧化二磷也是纯净物,它们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所以我们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它们.例如氮气用N2,氧气用O2,二氧化碳用CO2.
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纯净物组成的空气是混合物,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净物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混合物中各纯净物保持各自的性质不变.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从太空遥望地球,可以发现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蔚蓝的星球,地球这层美丽的蓝色外衣,就是地球生物不可缺少的生命要素,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
地球上除了少数厌氧型微生物外,其他所有生物都必须依赖空气而生存,人类需要呼吸氧气而生存,植物需要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正是由于大气圈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有适宜的生活温度.大气层允许一部分阳光辐射到地球上,而把相当多的能量削弱掉,使地表在白天保持适宜的温度,不会过高,这就是所谓的“阳伞效应”.到了夜晚,大气层又像一床厚厚的被子,使地表热量不会散失得太快,地表温度不至于过低,这就是所谓“温室效应”.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1.氧气
这是一种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的气体,虽然它看不见、摸不到,但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例如:家里做饭时,煤气或液化气的燃烧离不开氧气;工厂里炼钢、气焊的时候要用到氧气;医院里,急救病人,登山、潜水时也都需要氧气.另外化工生产,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
大家最早知道氮气,应该是在生物课上,豆科植物大多有固氮瘤,可将空气中的氮气吸收并转化成肥料,想起来了吗?氮气是构成生命的两种基本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原始原料,可以说,没有氮气,就没有生命.
氮气不像氧气那样活泼,它性情孤僻,一般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它的用途一点儿不比氧气少.由于氮气的性质不活泼,常用它来作保护气.检修可燃气体的设备或管道时,必须先用氮气冲洗以防爆炸,电灯泡里充满氮气和少量氩气,可阻止钨丝受热挥发,而延长使用寿命,粮食里充氮,可使粮食不霉烂、不发芽,长期贮存,在包装一些膨化、油炸食品时,为防止变质,包装袋内常充入氮气.此外,氮气还广泛应用于钢铁热处理中.医生还利用液态氮蒸发时得到低温的特点,治疗肝癌.在日常生活中,氮气还可用来治疗中暑,除掉衣物上的污迹等.
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195.8℃时变为液体,-209.9℃时凝结成固体,不易溶于水,这些都属于氮气的物理性质.
过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当氧气耗尽时,红磷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3.稀有气体
大家都很熟悉那闪烁着美丽光辉的霓虹灯吧?那么,霓虹灯的这些漂亮颜色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在灯管里装有稀薄的稀有气体,通电后,就放射出彩色光.那紫色光是氩气发出的,黄绿色的光是氪气发出的,红色光是氖气发出的等等.
稀有气体家族共有六种气体,它们分别是氦、氖、氩、氪、氙、氡.
氦气是一种很轻的气体,用它代替氢气充装气球,不会有燃烧爆炸的危险.由于氦气的沸点非常低,在化学和物理上进行超低温度的实验时,往往离不开液体氦.
氖气的导电性是空气的75倍,在放电管里放射红光,通常把它填充在试电笔中.在工业高温焊接时,为避免金属被氧化影响焊接质量,常常要请氩气来帮忙.氪主要应用在检漏技术上,氙可用于医疗麻醉,氡少量用于医疗,氡—铍混合物装置用于中子源.
三、保护空气
大气污染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地球温度越来越高,继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如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将被淹没……人类将面临失去生存家园的危机;酸雨频频,“空中死神”扼杀了植物,使湖水变酸,鱼虾死亡,建筑物遭受腐蚀;臭氧层出现空洞,紫外线毫无阻挡地倾泻到地球表面,人和动物因此而患皮肤癌、白内障等多种疾病.
为了我们大家有一个洁净、舒适的生存环境,并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关心大气质量,用无氟制品,改变燃烧结构,改进工艺和燃烧方法,增加脱硫除尘设备,汽车改用无铅汽油;充分利用核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水力、地热等能源;植树造林,净化空气,为了使天空更蓝,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吧!
※问题全解
1.怎样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答:纯净物和混合物是物质分类上的两个极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混合物,是指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它的特点是: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净物混合而成的.如,蔗糖水溶液、空气等都属于混合物,蔗糖水溶液是蔗糖和水两种物质溶解混合而成的,空气是氮气、氧气、惰性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
(2)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如酒精溶液,可以有不同的浓度,有20%的、75%的、96%的,浓度小的,酒精含量少,水的含量大,浓度大的,酒精的含量就多.
(3)在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仍保持原来纯净物的性质.如,在空气中,氮气仍然保持化学稳定性;氧气仍然体现化学活泼性;稀有气体也仍然表现出它们的惰性.
(4)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其各组成物质分离出来.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它的特点是:
(1)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如氧气中只有氧气这一种物质.
(2)纯净物的组成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任何纯净的物质,不管它是从什么地方取来的,或者用什么方法制得的,它的组成是固定的.如:水无论是海洋中的水,还是江河湖泊中的水,或者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水,以及人体细胞组织中的水,所含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都是一定的.
(3)纯净物不能用物理方法将各组成元素分开,而只能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它们分开.
2.什么是物理性质?
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可以由人的感觉或仪器测定.一般来说,我们描述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硬度、延展性等.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课是同学们系统学习化学的开始.我们在学习这一节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对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研究,建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质组成的科学意识.空气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那么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装置如何?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实验、领会实验的设计意图,才能对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思路加深体会.
[例1]用图2—2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2—2
(1)盛放在燃烧匙内的物质是_________.
(2)实验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水进入_________,约占_________.
(3)如果实验步骤是:①先用夹子夹紧橡皮管;②点燃燃烧匙里的红磷;③将燃烧匙插入集气瓶,并塞上塞子;④燃烧完毕后,打开夹子.
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含量低于21%,问:可能是由哪几种原因引起的?
答案:(1)红磷(2)集气瓶内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集气瓶内;1/5体积(3)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反应完;②塞子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夹子,使进入瓶内的水体积减少.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原理、步骤及实验误差等综合实验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实验原理上对实验误差进行推断.
2.要联系实际,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足够的认识,建立环保意识.
[例2]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②汽车排放的尾气③化工厂排放的废气④石油燃烧产生的气体⑤动植物呼吸排出的气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空气的污染包括粉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气体污染主要指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气体对空气的污染.题中的①②③④项都含有有害气体,而动植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不是有害气体,无污染.
答案:选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空气的污染,解题的关键要弄清空气污染的原因.
【拓展训练】
1.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探索空气组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缩影,在整个过程中,科学实验确定了空气的组成.因此科学实验是人们发现物质,认识物质性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了空气组成的复杂性.
(2)17世纪后期,瑞典科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分别用加热一些物质的方法得到了氧气,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3)1777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重要结论.
(4)19世纪后期,英国物理学家雷利(J.W.S.Rayleigh,1842~1919)和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1852~1916)等人,相继发现了“氩、氪、氙”等稀有气体,从而对空气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2.蓝色的保护伞——臭氧
臭氧是一种淡蓝色的气体,有鱼腥味,性质不稳定,有很强的氧化性,容易分解生成氧气.臭氧在离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的含量微乎其微,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范围很大,但把它们压缩起来也只有1毫米厚,可它所起的作用却非同小可.原来它能吸收掉太阳辐射到地球的99%的紫外线,是地球的天然盾牌,能够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强烈辐射的伤害,因此臭氧是地球上芸芸众生的保护伞.
不幸的是,臭氧层出现空洞使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大增,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受到极大的危害.在南美洲阿根廷南部靠近南极洲的地方有个岛屿叫火地岛,岛上有一种美丽的鸟叫火地鸟,自80年代以来,当地渔民发现常有火地鸟飞着飞着直扑悬崖撞壁而死.经过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火地鸟患上了白内障,撞壁是由视力减退所致,而患白内障的原因是由于南极上空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大量紫外线毫无阻挡地射到地面上来,伤害了鸟儿的眼睛,使它们患病造成的.
科学研究表明,臭氧层的破坏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有关.氟氯烃作为制冷剂、发泡剂、溶剂等应用十分广泛,如平时冰箱、空调中使用的氟利昂;领洁净、摩丝、空气清新剂中含氟的物质都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所以为了保护臭氧层,我们应选用无氟冰箱,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3.部分气体的英文(拉丁文)名称及原意
(1)氮气Nitrogen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的”.
(2)氧气Oxygen原意是“成酸的元素”.
(3)氦Helium,拉丁文,原意是“太阳”.
(4)氖Neon,拉丁文,原意为“新的”.
(5)氩Argon,英文,原意为“不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