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寓言四则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寓言四则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5 09:5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寓言四则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赫拉(hè) 庇护(pì) 崩坠(zhuì)
B.爱慕(mù) 凯歌(kǎi) 喇叭(1ǎ)
C.充塞(sè) 舍然(shě) 溉汲(jí)
D.中伤(zhōng) 躇(chú) 跐(cǐ)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B.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C.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D.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沾住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4)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2)寓言中的主人公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和现象。( )
(3)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4)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综合探究
5.请给下列成语再各选一个成语,结成对子。(只填序号)
①守株待兔___________ ②狗仗人势___________
③雪中送炭___________ ④愚公移山___________
A.精卫填海 B.锦上添花 C.狐假虎威 D.缘木求鱼
6.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三个观点.
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呢?你们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个什么样子?”卵石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们这样子有什么不好?”
观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则寓言,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其寓意。
[甲]普罗米修斯造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恶行,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有别人恶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因此人们总看见别人的恶行,自己的却瞧不见。
[乙]一只狮子的脖子上被挂了一个标签,写着“驴子”。狮子发怒,不停地辩白他是一只狮子,可人们还是叫他驴子,并给他拿来了青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宁死不从;可每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看到标签,都认为他是一头驴子。时日久了,狮子也感觉自己可能就是一头驴子。又过了几日,从狮子洞里传来驴子的叫声……

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ǐ),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尝有疑狱(案件) B.臣,鄙民也(浅陋)
C.不知当狱(应当) D.殆未有也(恐怕)
9.对下列加点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蜻蜓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尽是唱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蜓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可觉得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在我们暖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点钟接着一点钟,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12.文中加点的“好日子”指的是什么?(2分)
13.蜻蜓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2分)( )
A.冬天到了,没有地方可以唱歌跳舞了。 B.冬天到了,蜻蜓又寒冷又饥饿。
C.冬天到了,蜻蜓为自己夏天未工作而羞愧。 D.冬天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逝去了。
14.这篇文章通过蜻蜓和蚂蚁的对话说明的道理是( )(2分)
A.讽刺蜻蜓只顾玩乐,不想工作,结果使自己陷入困境。
B.教育人们不要怜悯蜻蜓那样的懒汉,他们好逸恶劳,咎由自取。
C.告诫人们目光要放远些,不要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D.告诫人们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劳动作为代价的,不可只顾享乐而忘记工作。
片段写作
15.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对比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短的故事中得以体现。现在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则寓言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2.[解析]D “沾”应为“粘”。
3. (1)国都中的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3)又有一个为他的忧虑而担心的人。
(4)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不是都要坠落了吗?
4.(1)√ (2)× (3)× (4)√
5.①-D ②-C ③-B ④-A
6.示例:(1)老一辈坚韧刚强,立场坚定。
(2)年青一代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锐意进取。
(3)老一辈和年青一代要互相理解,共同前进。
7.寓言甲: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忽视自己的缺点。
寓言乙:心态决定我们做事的方式与态度,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8.C
9.D
10.[解析]B 本题是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A项,“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他做布衣生意。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且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项,两人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的道理。
11.即使是我也迟疑难决,先生您来判决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呢?
[参考译文]
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决的案件,大臣们一半认为应当判为有罪,一半认为应当判为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富可敌国,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决的案件,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迟疑难决,先生您来判决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呢?”范蠡说:“我是个浅陋的小民,不懂得如何断案。虽然如此,(但)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个价值千金,一个价值五百金。”梁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价值千金,一个价值五百金,为什么呢?”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价值千金。”梁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时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时就赏赐给他梁国人民都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恐怕还没有。所以治理国家施行政令教化的人,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12.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
13.B
14.D
15.示例:
一个小山村里住着老大爷和老大娘一家,他们养了很多性牲畜和家禽。辛勤的马每天跟着大爷下地干活,忠实的狗给大娘做伴、看家,大爷每天从地里带回很多鲜嫩的青草给兔子吃。
一天,一向任劳任怨的马翘起尾巴轻蔑地对狗和兔子说:“你们从来不帮主人干活,每天就知道在家里吃闲饭白养你们了,哼……”
狗也不示弱,伸直了脖子对着马大声嚷道:“我咋没用了?我每天给大娘做伴、看家,你没看见吗?”然后又转身冲着兔子嘟囔:“兔子才没用呢,就知道吃。”
兔子听了他们的嘲讽,想了很久,什么都没说,又低下头默默地吃起草来。
有一天,大娘突然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为了给大娘补充营养,大爷杀了两只大兔子炖了给大娘吃。没几天,大娘就痊愈了。
从此以后,马和狗再也不说兔子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