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 这首古筝曲听来是不是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情境导入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
3.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1. 读准字音。2. 读通顺课文。任务一: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词,圈出不懂意思的词语或成语。
通过查字典或听《伯牙绝弦》微课解决。任务二: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伯牙绝弦》微课,解决以下问题:3. 读对断句。读准字音自主学习反馈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éxī读对断句自主学习反馈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自主学习反馈人物介绍: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自主学习反馈名曲介绍: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流水》曾被带上太空,放在一张镀金唱片里。自主学习反馈请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课文品读课文品读课文品读理解词意课文品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听:倾听。课文品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洋洋:广大。课文品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课文品读理解文意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理解自己心意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文品读课文品读 明确:“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妙)道:“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课文品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明确: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课文品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确:“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重点研读重点研读重点研读 明确: 伯牙琴艺高超,肯定不缺少赞美,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说他弹得琴太好听了,都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他不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所以伯牙才唯独视钟子期为知音。
在遇到到钟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主旨归纳 《伯牙绝弦》通过描写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反映了朋友间 的纯真友谊,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伯牙绝弦》随堂检测1随堂检测随堂检测仿写下列划线的句子。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写:1. 善哉,雪雪兮若鲜花!
2. 善哉,花花兮若土地!
3. 善哉,茫茫兮若云雾!
4. 善哉,袅袅兮若青烟!
5. 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6. 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7.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8. 善哉,高高兮若嘉木!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拓展阅读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拓展阅读阅读理解1. 成连先生带伯牙到东海蓬莱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哪些体会? 明确:真正目的是让伯牙积累生活体会,在大自然中体会艺术。 明确:读完故事,我知道最好的老师就是大自然,我们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与魅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
2.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伯牙绝弦》课后作业1。
3. 预习下一课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