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重复的魔力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重复构成是平面构成的一种特别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它拥有推理性的构思设计、哲理性的概括表现、秩序性的组织结构。教材中,通过基本构成形式、构成方法、实物图片、作业等对重复构成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全面叙述了重复构成的各个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重复构成的基本原理,通过重复构成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式。深化教学目标,设计语言充分演绎,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设计作品。
一、教学路径
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重复构成形式的场景,观察和思考不同形式下的重复构成图片,根据视觉图形的变化,尝试寻找各种重复构成形式的规律。理解──理解重复构成中“基本形”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重复构成中各种不同的“骨格”形式,了解骨格的形式规律,感受重复形式带来的体验和感受。
尝试应用──尝试体验用一种单元媒介,即基本形在不同骨格下的重复变化,并尝试从单元到单组再到多组的应用变化。它也可以是同一骨格形式下不同单元媒介的变化。
练习体验──练习将某一设计好的重复构成和具体的生活场景或生活器具相结合,对已有的生活场景或生活器具进行视觉变化,体验这种变化后带来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
创造──依据重复构成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开发独特的骨格形式及基本形,以重复构成的方式完成作业。
二、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了解重复构成的基本原理。
第二课时尝试应用形成重复构成视觉现象的基本方法,深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业。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器物、生活中的场景发现重复构成;理解并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及其变化特征。
技能目标:充分应用重复构成中的形式变化,并将这些重复构成的设计变化有效地应用到具体的物象或图式中。
情感目标:通过重复构成的视觉变化,体会和感悟视觉中单个到多重的视觉变化与影响力,体验这些变化的美学意义,获得设计语言中由重复构成带来的审美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将重复构成中的骨格形式变化形成重复构成形式;将这些骨格的形式变化有机地和物象或图式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各种具有重复构成特点的生活场景、器具图片或实物、多种单元媒介物体、镜子、多种可塑造或变化的单元材料(如:纸条、黑卡纸、同形木块、图钉等)、颜料、笔纸、课件。
四、教学要点
1. 生活中的重复构成:生活中重复构成的视觉场景很多,从建筑物到广场、从行军的方阵到超市的货架、物体表面的装饰图案、水果摊摆放的水果……重复构成这种设计语言或许就是对自然与生活中重复景象的提炼和概括。找寻或分解出一个物体(基本形单元),对比这个物体的重复景象,视觉感受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假如这种物体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视觉上又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感受呢?
2. 重复构成的变化形式:仔细地观察具有重复结构的图像,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重复是构成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是指在相同的骨格条件下的单元、形象、颜色等基本特征的一致性、反复性,单元形象出现两次以上就形成了重复关系。形象单元出现的次数越多其视觉感受也就越强烈。这是设计中最常见的设计语言,重复构成带来的最强烈的视觉感受是一种秩序美。无论是什么样的物象单元在构成重复时最重要的是重复的变化规律,也就是骨格。重复构成中的骨格众多,对骨格的设计成为重复构成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单一的骨格中一般有经纬排列、镜像排列、对称排列、三面镜排列、渐变排列、分解排列、自由排列等,更复杂的重复则是将两个以上的骨格相结合,形成具有多重重复复杂构成,深入理解重复构成中骨格变化所形成的视觉图式是进行重复构成学习的重要内容。
3. 重复构成中的单元造型变化:作为重复构成中起始的图像原点──单元(基本形),它对重复后图形的视觉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单元形中简单的圆、方也同样可以形成变化,如圆可以有黑白或不同颜色的对比变化;方可以有方向、角度调整后的变化。同时由简单的几何形加以分割和叠加形成新的单元形,在一定的骨格中加以重复后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多个单元形组合在一起,其重复的视觉感受又不一样。具象的形,如人物、动物等重复后则具有了强烈的“造型增值”作用,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受。
4. 重复构成的应用:将设计的重复构成图形与一个具体的器物相结合就形成了现实意义上的设计应用,这里的生活器物可以是器皿、纺织品;也可以是墙面、地面、建筑本身。设计与这些器物相适应的重复构成图形能更好地展现出器物本身的美感。因此重复构成是设计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5. 重复构成设计语言的再创造:把握重复构成中的基本变化规律,创造性地设计重复构成中的单元形和骨格结构,或者是应用多个几何形的巧妙结合;或者是某一具象物体变形、变化,再加上具有丰富变化的骨格形式,可以使重复构成的创造性将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各种材料的加入也能形成具有创意的重复构成形式。在重复构成的创造性活动中,只要符合重复构成的基本原则形式,都可以运用。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观察与发现
观察生活中有关重复的图片,寻找图片中单元图形,提取与分离出一个独立的单元图形,然后与该单元图形相关的重复图片做对比。从对比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再用几种不同形式的重复图片做对比,寻找和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不同并记录下来。
二、探讨与寻找参考前面所观察的图片,尝试用最简单的图形做出几组重复
的构成练习,寻找它们之间的规律,一般来说变化的程度越大越好。用镜子在不同的角度上反射一个物体,再用多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反射这一物体,探讨成像的视觉变化、感受,寻找它们的变化规律。体会重复构成中不同的单元形和骨格的变化。
三、体验与练习
从最简单的对称重复开始,在一张纸上滴上彩色颜料,将纸张对折挤压,然后打开,观察颜料形成的图形变化,思考如果将这个图形依据不同的骨格进行重复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呢?以一个自己设计的几何形为基本单元形,将这个形依据不同的骨格进行排列,观察最终形成的视觉图形。把一个固定的骨格形式的不同单元形进行排列,得到的又是怎样的图形呢?进一步深入体验并练习更复杂的骨格和单元形,体会所完成作品的丰富变化。
四、应用与创造
设计一个适合一件器皿的重复构成图形,将这个图形和器皿有机地结合起来;尝试设计相似的重复构成并应用在相同的立体形态上,如同样的旧包装盒、瓶子、纸立体构成等,将这些立体形态有机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大的重复构成,最终共同完成复杂重复构成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一、本课教学中,重复构成的基础知识是整个教学的框架,重复的构成变化和应用变化是教学的核心。运用“重复法则”创造性地理解和完成作品,实现从知识到创造应用的转变。
二、作业设计和评价的重点是在重复法则的前提下,体现重复构成的变化性和创造性。
参考案例
《重复的魔力》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理解重复构成和骨式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运用重复构成变化规律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体会重复构成带来的视觉秩序美。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张、颜料等。
学生准备:彩色卡纸、铅画纸、颜料、毛笔、美工刀等。
三、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课
1. 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片段,学生欣赏并谈感受,陈述原因。
2. 思考:假如击缶只有一个人,你还能感受到那种气势吗?为什么当一个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形成全新的视觉感受呢?带着思考进入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寻找重复
1. 呈现自然界中一些具有重复现象的图片,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的重复现象。
2. 教师继续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复原理设计的物品,需要学生思考、比较:生活中重复的物品和自然中的重复现象有着怎样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感受重复构成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三)初步体验
取出裁切好的小纸片,先对折一下,然后打开,在纸片上对折的一边滴入颜色,然后再按折缝将纸片合起,并用手指按压纸片后打开。思考这样的图形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它又是一种怎样的重复呢?
(四)合作创作
1.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好一张几何形“母体”,然后按一定的分解方法对“母体”进行相同方式的分解,不断重复,最后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图形。
2. 欣赏各自独立的作品,谈体会感受。
3. 以四人为一小组,将各自独立的作品进行组合。小组欣赏作品,讨论作品的视觉变化及各自的感受。
4. 全班合作,继续组合作品,学生再次思考: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重复呢?重复构成有哪些要素组成呢?师生讨论,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
1. 教师讲解:今天我们运用的这种重复构成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段。
2. 呈现生活中运用重复构成的设计作品与美术作品,了解重复不仅运用在设计上,很多纯艺术家也同样运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创作。
相关链接
平面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20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构成观念可以说早在西方绘画中就见到了其影子。如立体主义绘画、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他们都主张放弃传统的写实,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到后来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教学体系,奠定了构成设计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领域。
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将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二度空间中进行排列、组合,产生出无穷变化的图形,从而让人形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它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其他一些图案,而是一种带有某种规律性、抽象性的图案设计。其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
近似重复构成 学生作品
立体空间的渐变重复构成
第7课?重复的魔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评析、欣赏、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2)学月和掌握重复构成方法,并进行有创意的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3)通过学月与体验,开拓艺术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表现的能力。
?【学习内容】?
????懂得欣赏平面构成并尝试平面构成构想与创作。?【教学重点】?
?????A、重复构成的要素。?
?????B、抽象造型的构想与实施。??????C、创造力的培养。??????D、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学难点】?
?????A、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挖掘。??????B、平面构成造型的构想与实施。?【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录像、重复构成范作、实物材料等。?????学生:实物材料、笔、纸、颜料、圆规、尺等。?【教学思路】?第一课时?
????A、激趣导人:?
播放一段超市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货物架上的货物。重放录像,查看正确率。?
设问:为什么我们在瞬间看到的是大面积的货物而忽视小面积的货物?学生梳理归纳;赞量多、面积大、不断重复的物体视觉冲击力强,反之,视觉冲击力弱。导人课题。?B、感受领悟:?
????引导学生可旧生活申的重复现象,可以从静态的建筑物窗户到动态的花样游泳甚至电视?"黄金搭档"的广告等,感受重复构成在生活中的运用,欣赏重复构成整齐、有序的美感,领悟生活与艺术血脉相连的哲理。?C、发现归纳:?
???引导学生从一盒巧克力和一盒粉笔中发现归纳重复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单元形与骨格。出示重复构成作品,感受重复构成的艺术魁力,分析、理解、归纳完全重复构成的构成原理:单元形重复、骨胳?重复。提高审美能力。?D、构想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收集的实物材料(例如一盒回行针、一盒图钉、一包螺丝、一把红辣椒等等),构想出3-4种不同的重复构成方案。全班交流,发现改变单元形和骨格的方向是重复构成富有创意的重要因素。同学问相互启迪,将创作思维引向探人,充分开发创造潜能。?
???引导学生运用实物材料进行重复构成练习,鼓励学生借用尺、圆规、笔等工具进行绘制创作。?
E、评价链接:?
???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及时鼓励作品中的创意。?
???知识链接到波普艺术代表作品《玛丽莲?梦露》,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作品运用重复构成所产生的独特魁力。?第二课时?
????A、观察发现:?
????观看一段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出水英蓉》片断,观察、讨论其中出现的重复构成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除整齐划一的集体动作重复外,还包含着渐变、分解、发射以及对称等非完全重复。导人课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设计观念。?????B、欣赏提升:?
出示渐变、分解、发射以及对称等非完全重复图例,引导学生与影片中重复现象相对应欣赏,明确概念,感受非完全重复的形式美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C、讨论研究:?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渐变、分解、发射以及对称等非完全重复中的一种进行讨论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针对所选非完全重复构成,分组分别讨论其构成规律。全班交流,分享研究成果。?????2、针对所选非完全重复构成,分组分别构想3一5种构成设计方案,全斑交流,相互启发。?
????3、针对所选非完全重复构成,分组分别研究探讨其表现手段,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惜鉴,开拓创作思维空间。?????4、创作练月:?
????引导学生选锋自己喜欢的一种非完全重复构成进行有创意的构成创作。?????5、评价拓展:?
????A、展示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欣赏运用平面构成设计的海报、书籍封面、茶具、壁画等作品,引导学生将?
自己的构成作品进行再次构想,使之成为某一主题艺术作品的主画面。帮助学生文档?(1)中完成一幅重复构成练门,要求又快又整齐。?
???利用服务器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屁示评析,检验重复构成概念掌握的成效度。注意及时鼓励创意。?????B、单元形练习。?
(1)引导学生在图库中选择一种几何形纹样在PHOTOSHOP文档;?
(2)中进行重复构成练刀,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改变单元形的方向以增加构成的丰富性,形成崭新的视觉美感。?????C、骨格练同。?
????引导学生点击文档(2)的图层"眼睛",隐藏构成的骨格线,帮助学生理解有作用骨格线与无作用骨格线的作用,感受骨格线有和无的视觉差异,领略美仑美英的形式美。??????D、构想创作:?
????引导学生在电脑中自行设计一种单元形,然后打开PHOTOSHOP文档(3),利用不同排列形状的骨格线,构想完成一幅富有创意的重复构成创作。??????E、展示深人:?
????利用服务器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评析,鼓励学生的优秀创意。?
????多媒体出示渐变重复?分解重复、对称重复图例,与一张学生作业并置欣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别寻找它们的构成规律,将构成知识引向深人。?????引导学生在电脑上分别进行渐变重复、分解重复、对称重复练习,鼓励学生利用剪贴、对印等方法完成构成创作。???????F、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重复构成的运用,从平面得到立体的,从静态得到动态的,生活中的运用到艺术中的运用?
????知识链接到波普艺术代表作品《玛丽莲?梦露》,以此说明现代设计与现绘画血脉相连的关系。?
??????G、课后创作:?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构成练口进行进一步的构想,畅谈或在电脑申完成新的意设计,使构成创作成为其一主题艺术的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