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一章(复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一、有关概念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高(得电子)的反应。
氧 化 剂: (指反应物)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本身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
还 原 剂: (指反应物)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本身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到的物质。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到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且升高价数一定等于降低价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电子转移,氧化剂得电子,还原剂失电子,且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注意:氧化剂、还原剂可以是同一种物质;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也可以是同一种物质。 练习一、试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若是,请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及还原产物。⑴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
⑵ 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HClO
⑶ 2XeF2 + 2 H2O = O2↑+ 2Xe↑ + 4HF
⑷ NaBH4 + 2 H2O = NaBO2 + 4H2 ↑
⑸ IBr + H2O = HBr + HIO
⑹ 8HNCO + 6NO2 = 7N2 + 8CO2 + 4H2O二、四大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三、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同种元素在反应前后得失电子的情况⑴找出变价元素,标明化合价。
⑵在反应前后同一变价元素间画线桥,箭头指向生成物。
⑶在桥上或桥下写上电子的得失、转移的数目等。例1:用双线桥法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1)CuO + H2 == Cu + H2O
(2)2Al + 6HCl == 2AlCl3 + 3H2↑△得到2e-失去2e-失去6e-得到6e-三、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2、单线桥法:表示反应物氧化剂和还原剂间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例1:用单线桥法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⑴ 找出反应中的变价元素,标明化合价。
⑵ 在变价元素之间画线桥,箭头指向氧化剂中的变价元素。
⑶ 在桥上或桥下写上电子转移的数目。(1)CuO + H2 == Cu + H2O
(2)2Al + 6HCl == 2AlCl3 + 3H2↑△2e-6e-四、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规律1、电子得失守恒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
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2、表现性质规律:当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当
元素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当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
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3、性质强弱规律:对氧化还原反应:则有: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剂4、价态归中规律:若同一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必须符合
“高价+低价?中间价。5、反应先后规律:当一种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在一起时,则氧化剂先将还原性强的还原剂氧化,然后再将还原性弱的还原剂氧化;反之,当一种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在一起时,则还原剂先将氧化性强的氧化剂还原,然后再将氧化性弱的氧化剂还原。 如将氯水逐滴加入到含Br- 和I-的溶液中,则氯水先将I-氧化,然后再将Br-氧化。 若将Zn放进含Cu2+和Fe2+的溶液中去,则先将Cu2+还原,然后再将Fe2+还原。例1、下列微粒只具有氧化性的是( )只具有还原性的是( )
A.Cl2 B.F2 C.Fe2+ D.Zn
BD例2、在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是( )
A.1:5 B.1:6 C. 5:1 D.6:1AC例3 (1) 用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H2SO3 + I2 + H2O==2HI + H2SO4
2FeCl3+2HI==2FeCl2+2HCl+I2
3FeCl2+4HNO3==2FeCl3+Fe(NO3)3 +NO+2H2O
(2)根据上述反应判断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H2SO3>I->Fe2+>NO B. I->Fe2+>H2SO3>NO
C. Fe2+>I->H2SO3>NO D. NO>Fe2+>H2SO3>I-A五、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1、基本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2、配平的基本步骤:(1)正确地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2)标出发生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并求出化合价的变化(3)找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的升降总数相等(4)利用观察法配平未发生价态变化的元素的原子(5)检查并将短横线改写成“==”__Cu+__HNO3(浓)==__Cu(NO3)2+__NO2↑+__H2O
__S +___HNO3(浓) ==__H2O +__H2SO4+__NO2↑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 解 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非金属氧化物一般是非电解质) 思考: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哪些是非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 NaCl溶液、酒精、活性炭。 结论:NaCl固体、NaOH固体是电解质
CO2、蔗糖、酒精是非电解质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盐酸等。(强酸、强碱及大部分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醋酸等。 (弱酸、弱碱、水)注意:(1)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的电荷的多少。因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并不一定比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
(2)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如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醋酸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1、在下列物质中: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Cu(OH)2 ⑤AgCl ⑥Na2CO3 ⑦C2H5OH ⑧H2O ⑨SO2 ⑩Fe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练习: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Ba(OH)2,(2)AlCl3,(3)Fe2(SO4)3,(4)NaHCO3② ③ ⑤ ⑥① ④ ⑧⑦ ⑨Ba(OH)2=Ba2++2OH- AlCl3=Al3++3Cl-
Fe2(SO4)3=2Fe3++3SO42- NaHCO3=Na++HCO3-1、离子反应:在溶液中或在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二、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②“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 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 ”: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如以上三个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了反应的本质。思考:是否所有的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可表示为:
H++OH-==H2O 小结:H++OH-==H2O这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水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Cl+NaOH ②H2SO4+KOH ③HNO3+Ba(OH)2练一练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B、铜与硝酸银反应
C、氯气与水反应
D、少量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E、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F、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
钠溶液至过量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吸热
和放热
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思考: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而有的化学反应却需要吸收热量呢?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1)酸碱中和 (2)可燃物的燃烧反应(3) 金属单质与酸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1) CO2+C 2CO
(2) 加热分解反应,如:2KMnO4 K2MnO4 +MnO2 +O2
(3) Ba(OH) 2● 8H2O(晶体)与NH4CI(固体)搅拌反应等。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附录: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常见的氧化剂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O2、X2等;氧化性含氧酸,如HNO3、浓H2SO4、HClO等;高价含氧酸盐,如KMnO4、K2Cr2O7、KNO3、KClO3等;某些高价氧化物,如SO3、MnO2等;某些金属阳离子,如Ag+、Hg2+、Fe3+、Sn4+等;还有王水、Na2O2等等。常见的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如Na、Mg、Al、Zn、Fe等;含低价元素的化合物,如H2S、HI、HBr、NH3等;某些低价态氧化物,如CO、SO2、NO等;一些低价含氧酸及其盐,如H2SO3、Na2SO3、H2C2O4等;还有一些处于低价态的金属阳离子,如Fe2+、Sn2+等;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Si、H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