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创造宣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造宣言》阐述了他关于教育者如何进行创造的观点,学习本文能改变我们关于创造的一些糊涂观念,懂得如何进行创造的方法。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要反驳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崇拜(chóng)??倘若(tǎng)??监牢(jiān)???懒惰(duò)??遁词(dùn)??鲁钝(dùn)??懦夫(nuò)??豢养(huàn)??樵夫(qiáo)灌溉(gài)??自暴自弃(bào)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灌溉: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穷:尽。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教育者的创造与艺术的创造不同。
第二部分(5—11):分析论证:得出处处可以创造,时时可以创造,人人可以创造的观点。
第一层(5~10):反驳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
第二层(11):得出随地随时人人可以创造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6):通过比喻论证丧失创造力的可悲。
第四部分(16):总结全文,活人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三、课堂探究
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
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
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固趣
?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反驳论证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基本了解了《创造宣言》的内容,对于文中反驳的:“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等五种借误观点恐怕深有感触,因为我们也或多或少以之为借口而不进行创造。今天我们将深入理解课文,明确我们应如何进行创造,学习如何利用事实进行反驳的方法,明确作者的宣言究竟是什么。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精读课文1~4自然段,然后探究:
1.艺术家的创造与教育者的创造有何不同?
明确:艺术家的创造是一边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一边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家的创造是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艺术家的创造主要是个的创造,教育的创造主要是众人的创造。
二、精读课文5~11自然段,然后探究:
1.作者是如何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
明确:用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创造出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在平凡的石头上创造出不朽的雕塑,从而说明环境平凡不是不能创造的借口。
补充资料: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
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2.作者是如反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
明确:用众多的事实,从多角度进行反驳。作者把单调分为三种情形,三种情形中均有伟大的创造性成果:一是坐牢,但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二是沙漠,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三是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从而说明生活单调不能成为不进行创造的借口。
3.作者是如何反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
明确:作者用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在幼年就有创造成果的经历进行反驳,从而说明年幼不能成为不进行创造的借口。
补充资料:
莫扎特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7岁,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
?
爱迪生12岁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书做实验,21岁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也就是“投票计数器”
4.作者是如何反驳“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
明确:作者先用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来加以反驳,然后通过引用说理说明不能以无能作为不进行创造的借口。
5.作者是如何反驳“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
明确:作者用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写出了安魂曲的事实,然后通过分析说理,说明不能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作为不进行创造的借口。
三、精读课文12~15自然段,然后探究:
1.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四、精读课文16自然段,然后探究:
1.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以排比的手法点明创造宣言是什么。
小结:作者的宣言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五、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请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明确: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六、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明确: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
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六、学以致用?
1.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你对此有怎样的见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第三步,精读课文,个性理解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
2.学习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
总结固趣
同学们,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从陶行知先生所举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但都因为创造而拥有了不平凡的人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创造呢?
布置作业:
预习《智取生辰纲》,能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与课文有关的趣味资料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陶行知的最后演讲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日,在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演讲。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陶行知的身影。6月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
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
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
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爱棠路爱棠新村13号突然去世。惊悉噩耗后周恩来匆忙赶到,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温。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