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件[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件[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3-02 16:51:00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知识目标: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第二框题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1、氨 氨水(1)工业合成氨(2)氨、氨水的性质实验现象 :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 红 色。 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 碱 性。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 蓝 色。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 碱 性。 烧杯中出现白烟。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2)氨、氨水的性质①氨通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小 ,氨气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 700 体积氨气。 ②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称为 氨水 ,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中的氨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少部分电离。 NH3+H2O NH3·H2O NH4++OH-③氨可以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本质: NH3+H+=NH4+ (3)氨的用途:合成氮肥、工业制硝酸。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2。铵盐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试管底部固体减少,在试管中上部有白色固体出现。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 2。铵盐※ 归纳总结:铵盐的性质为“三解”。(3)易碱解:和碱在加热的条件下,
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NH3 。 (1)易溶解:均为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2)受热易分解:晶体受热易分解,
但不一定产生NH3 。检验铵根的方法3。氮肥(1)铵态氮肥:(2)其它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有机态氮肥如:CO(NH2)2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1、氨气(2)性质:小结: 2、铵盐(1)生产:(3)制取:易溶于水;一元弱碱。(1)易溶解;(2)易分解;(2)易碱解。课件25张PPT。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一、学习目标
1.认识氮氧化物、氨和铵盐、硝酸等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知道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基本原理,了解硝酸的特性和应用。 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78%,氧气的体积分数22%,还有少量的CO2及稀有气体。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氮元素是组成蛋白质的必需元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元素。但空气中氮元素的化学性质稳定,只有少数豆科植物能够直接吸收转化加以利用。直到191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中首次人工合成了NH3,才使大规模合成化肥成为现实。但含氮化合物的使用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一)氮元素的重要作用1.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2.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二)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充足的氮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光合作用增强,从而使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得以提高。
大部分氮元素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一般情况下,仅有少数植物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可吸收的化合态的氮。俗话说“雷雨发庄稼”,那么,在电闪雷鸣的条件下,游离态的氮是如何转变为化合态的氮的呢?(二)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NO和NO2的转化3NO2 + H2O = 2HNO3 + NO (工业制硝酸)2NO + O2 = 2NO2 N2 + O2 == 2NO放电或高温(无色,难溶于水) 红棕色,易溶于水雷雨发庄稼在新疆和青海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每当牧民和牲畜进入后, 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往往遭雷击 倒下。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常青,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你能用化学方程式及必要的文字叙述解释“魔鬼谷”牧草茂盛、四季常青的原因吗?1.一氧化氮(NO)(1)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味,不溶于水。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有毒,NO使人体中毒的原理与CO相似,都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2)化学性质 (3)用途: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作用,人体中极少量的NO会促进血管扩张,防止血栓塞等。 得2×2e-失2×2e-2.二氧化氮(NO2)(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与水反应。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有毒。(2)化学性质 得1×2e-失2×1e-(二)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1.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1)酸雨(2)光化学烟雾(3)对臭氧层的破坏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对环境的污染2.氮氧化物对环境污染的防治(1)来源:(2)防治: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排放,其中,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之一。①开发使用洁净能源;
②对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
③对汽车尾气进行净化处理。NO2与Br2蒸汽的鉴别: 小结: 1、氮气(N2)的化学性质: 2、氮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3NO2 + H2O = 2HNO3 + NO2NO + O2 = 2NO2×3×24NO + 3O2 + 2H2O = 4HNO3 关于NO2、NO、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1、NO和O2混合叠加法:2、NO2和O2混合3NO2 + H2O = 2HNO3 + NO×22NO + O2 = 2NO24NO2 + O2 + 2H2O = 4HNO3 一般NO2、NO、O2与H2O反应,可归纳成四种情况:(4)NO、NO2、O2三种混合溶于水(1)NO和O2混合溶于水(3)NO和NO2混合溶于水(2)NO2和O2混合溶于水4NO + 3O2 + 2H2O = 4HNO3 4NO2 + O2 + 2H2O = 4HNO3 3NO2 + H2O = 2HNO3 + NO把9mLNO气体装入试管,倒立于水槽中,逐渐通入O2,当试管中剩余气3mL时,通入O2的体积可能是( )
A、9ml B、4.5ml
C、3ml D、9.75ml课堂练习课件18张PPT。 硝 酸纯硝酸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挥发性:无色
有刺激性气味
液体
密度比水大溶于水放热
可溶于水
易挥发硝酸的物理性质类似盐酸参考:是雾,因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硝酸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硝酸小液滴。硝酸的化学性质 ★强酸性 ★不稳定性 ★强氧化性 ★强酸性(HNO3 = H+ + NO3-具有酸的通性)1、使指示剂变色:2、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3、与碱发生中和反应: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稀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不褪色.HNO3+ NaOH = NaNO3 + H2O2HNO3+ CuO = Cu(NO3)2 + H2O5、与某些盐反应:?★不稳定性 ★强氧化性㈠ 现象:
铜与浓硝酸反应激烈,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
铜与稀硝酸反应较缓慢,产生无色气体,逸至试管口变为红棕色,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4HNO3(浓) = Cu(NO3)2+2NO2 ↑+2H2O3Cu+8HNO3(稀) =3Cu(NO3)2+2NO ↑+4H2O结论: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几乎可以使所有金属(金、铂 除外)氧化而生成硝酸盐。浓硝酸和铜.swf浓稀注
意⑵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等金属钝化⑶ 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⑷ 一般情况下:浓硝酸被还原为NO2 稀硝酸被还原为NO启迪思考:如何书写浓硝酸与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⑴ 硝酸与金属反应不放出氢气⑸浓硝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加热褪色小知识 3体积浓盐酸与1体积浓硝酸的混合物叫做王水,它的氧化能力更强,金(Au )和 铂(Pt )不溶于硝酸,但溶于王水。帮


忆(3:1) ★强氧化性㈡ 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使许多非金属(如碳、硫、磷),某些有机物(如松节油,锯末等)及还原剂 (如H2S、HI、HBr、 SO2、 Na2SO3等)氧化。启迪思考:硫与浓硝酸反应为什么不
生成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硝酸能把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继续氧化。知 识 总 结 物理性质:色、味、态、溶解度和挥发性 ★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强酸性
强氧化性用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实验室是重要的化学试剂随堂测试1.硝酸应如何贮存? 2.解释为什么实验室制H2可用稀
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稀的硝酸? 答:应放于棕色瓶中,储存于阴暗处. 答:因为硝酸不论浓稀都具有强氧化性。
用金属与硝酸反应时,H+不能得到电子,
只能是HNO3中的N得到电子,故不能得到
氢气! 3.填空酸的通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稀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热的浓硝酸使红热的碳燃烧久置的浓硝
酸呈黄色事实化学方程式 性质 5.下列关于硝酸正确的是( )
A.稀硝酸能与Fe反应,而浓硝酸不能
B.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C.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D. 稀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2,而浓硝
酸与Cu反应只生成NO,稀硝酸得电子
更多,故稀硝酸氧化性大于浓硝酸4.常温下能用铝制容器盛放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硝酸
C.浓硫酸 D.稀硝酸BCB足量的Cu中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可能会
发生什么反应? 反应停止后,如果在溶液中再加入足量盐酸,会出现什么情况?溶液中存在NO3-,它遇到H+后,会继续
氧化铜,当然此时NO3- /H+的溶度较稀.思考题思考题1、工业上拟用Cu与适量的硝酸来制
备Cu(NO3)2 ,下面是三位同学提出的
三个方案:甲: 铜浓硝酸乙: 铜稀硝酸丙: 铜空气△硝酸请问:那一种方案最好?为什么?Cu(NO3)2Cu(NO3)2Cu(NO3)2CuO再见化学必修①新课完成,
转入复习,迎接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