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小说溜 索7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部是中缅边境千里之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河方式。了解作者,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传神的描写和用词的精妙。
掌握并灵活运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
学会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综合写人。(重点)(难点)(重点)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人,出生于1949 年。1984 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棋王》《遍地风流》《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等。本文选自《遍地风流》,略有改动。云南怒江大峡谷, 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 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江, 从前主要靠“溜索”桥。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故事讲述了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说语言抛弃了20 世纪80 年代惯有的语言逻辑转而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小说发表后,王蒙撰文高度赞赏了这篇小说,指出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知识链接顷刻 盘桓 绞 腮qǐnghuánjiǎosāifǔ( )身 qǐng( )刻
千jūn( )之力
战战jīngjīng( )俯顷钧兢兢1.睹:看见。
两颊的下半部。
吐。
把两股以上条状物扭在一起。
用力踏地。
犹豫; 拿不定主意。
逗留;徘徊。2.腮:3.呕:4.绞:5.跺:6.迟疑:7.盘桓:8.探视:
9.俯身:
10.顷刻:
11.千钧之力:
12.战战兢兢:查看。
弯腰向前向下。
极短的时间。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力量之大。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导思1.第? ?段,作者是如何详细描写牛的情状的?有什么作用?文段作用关键词:
挑战大自然导思2.文中写首领比较分散,请找出有关情节,简要分析首领形象。人物形象导思3.文章开头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写作手法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溜索》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课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6 页旁批)【答案】第①段起笔突兀,用马、牛们的表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写出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3.如何理解“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这句话?【答案】这句话表现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首领的冷静、沉着与下文“我”和牛的惊恐万状形成鲜明对比。4.第④段语言有什么特点?(对应教材第26 页旁批)【答案】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读来节奏感强。如“山不高,口极狭”“心下大惑”“抽一口气”语言干净、洗练,写出了山势的险峻。5.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绝壁?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们的胆怯作了有力的铺垫。6.如何理解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答案】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怒江感觉“深远似涓涓细流”、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烘托出峡谷的险峻,让读者如临其境。7.这里直接写“索”,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7 页旁批)【答案】一表明索的结实;二表明索所处位置的险要;三突出索的重要。8.如何理解“首领瞟一眼汉子们”中的“瞟”字?【答案】首领的“瞟”是无声命令,表现了首领受人尊敬的地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配合默契。9.体会第⑩段中,写瘦小汉子溜索过程中“小”字的精妙。(对应教材第28 页旁批)【答案】写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经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10.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溜索的瘦小汉子?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瘦小汉子溜索动作的熟练、利索。11.第? ?段作者为什么细写牛的情状?(对应教材第28 页旁批)【答案】细写牛的情状,一方面是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烘托出峡谷的险恶;另一方面用这些牛反衬出溜索的汉子们的动作熟练,性格沉着、果断。12.哪些词句写出了“我”溜索时的惊险?(对应教材第29 页旁批)【答案】“ 聋了一般”“ 僵着脖颈盯住天”“又透远得欲呕”“手划出血来”“撕得钻心一疼”“血溅到唇上、鼻子”等词句写出了“我”溜索时的惊险情形。13. “眼纹一直扯到耳边”中的“扯”字有何表达效果?【答案】一个“扯”字,活画出汉子笑看胆小者的神态。14.“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赏析加线词语。【答案】“飞”“跃”“拐”“弹”等词语,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刻画得非常鲜活。15.这里描写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有何表达效果?【答案】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将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的情景逼真地表现了出来。16.文章第三次写鹰,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9 页旁批)【答案】以鹰映衬首领的形象,也表明首领的眼力好、经验丰富。17.文章第25段,写牛们“急急地要离开这里”,“我”“才觉出一身黏汗”有什么作用?【答案】写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写“我”出一身黏汗,显示出“我”刚才经历的惊险刺激,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常的险恶。【答案】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情状,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1.【难点探究】文中用不少笔墨写牛,说说这对表现环境和刻画人物各有什么作用。【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马帮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首领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2.【难点探究】本文写了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情感倾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首领、瘦小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从容
镇静
勇敢
无畏开端:抵达怒江,准备溜索
发展:首领指挥,决定溜索
高潮:溜索过程,惊险无比
结局:顺利完成,再次上路本文讲述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写出了作者对马帮汉子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的钦敬和赞颂,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气定神闲的姿态。(1)侧面烘托。
本文想通过写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反衬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淡定的姿态。而对怒江峡谷地势险恶直接描写的句子很少,都是通过动物的反应、“我”的观察和感觉来表现的。牛的恐惧,“我”的恐惧,“我”看汉子溜索时的恐惧,诸多恐惧叠加在一起,更加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烘托出溜索难度之大。(2)传神的描写。
本文对诸多事物都有传神的描写,首领的“懒懒”是一种沉着、从容的表现,“死也不肯再走”“皮肉乱抖”表现出牛们的极端恐惧,“惨叫”“手划出血来”“腿子抖得站不住”突出“我”的恐惧,“一缕黑烟”“弯弯”描摹了马帮汉子溜索的利索、洒脱,鹰的“斜移着”“一栽身”“一鼓一鼓地扇动”等,写出了鹰的从容淡定、自由翱翔的姿态。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小说的语言艺术值得体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词凝练,以上胜多。诗歌的语言讲究凝练含蓄,小说同样如此。这有利于节省笔墨,以少胜多,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明白一点说,阿城的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郭枫《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略测钟阿城的小说世界》)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长江三峡》
刘白羽
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
矇眬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滪堆原是对准峡口的一堆黑色巨礁。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舷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长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崖,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在一起,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气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着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他呢。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峰联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江津号”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十点十五分到巴东,进入湖北境内,十点半到牛口,江浪汹涌,船在浪头上摇摆着前进。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秭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也是屈原的故乡。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到故乡。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应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秭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才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斗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水沿着这山峰右面流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里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这儿完全是一条窄巷。我到船头上,抬头仰望,只见黄石碧岩,高与天齐。再驶行一段,就到了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一处乡镇告诉我:“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就是木船要想渡过青滩,也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这时我正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
中午,“江津号”到了崆岭滩跟前。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可见其凶险了。眼看一片灰色礁石布满水面,船抛锚停泊了。原来崆岭滩一条狭窄航道只能过一只船,这时有一只江轮正在上行,我们只好等着。谁知竟等了好久,可见那上行的船是如何小心翼翼了。“江津号”驶下崆岭滩时,只见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