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单元写作 审题立意九年级语文?下(R版)第2单元 凡文皆有题,据题作文必须切合题意。写好作文应做到:审准题,巧立意。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要看到题对文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不加限制的一面。写作指导审题要点:
1.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2.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
3.要把握题面上的重心,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 究它的含义。 再说立意。立意,指的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材料、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
立意要点:
1. 立意要深刻。
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要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立意一定要深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2. 立意要新颖。
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吸引读者品味,这样的文章才算得上好文章。
3. 立意要真实。
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感悟最深主题才最有表现力。写作时要自觉地把情和意联系在一起,文章才能情真意切,优美动人。 翻过那座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人生,如逆水行舟,驾一叶扁舟,在历史的长河浮沉,躲不过浪花的袭击,躲不过冰山的阻隔。
我不过是刚踏上征途的一颗粟米,我不懂深海的波澜壮阔,我未尝没有体会过河流的暗藏漩涡,面对漩涡,面对大山,我能做的,是轻扬嘴角。例文引路轻扬嘴角,是我诗意的坚强。
那个苍茫的夜晚,我听到她离开的消息,我怔了怔,手中的笔悄然滑落,我的泪水决了堤。夜里,下起了淅沥小雨,我把手指贴到冰凉的窗玻璃上,嘴里哈出的白气润湿了空气,小雨轻扣着窗面,也敲击着我的心扉。
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我擦干了泪水,轻扬嘴角,人生,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游不过去的河,于是,我学会了坚强。
轻扬嘴角,是我王者的霸气。考试前的那几个晚上,夜幕低垂,万家灯火犹亮,城市仍是歌舞升平,我呢,灯未熄,人未睡,头脑中的弦紧绷,可曾想过这弦会断?终于,肩膀松开来,我抱住头,陷入迷惘……
然而,我却是轻扬嘴角,为自己沏一盏香茗,在茗香中奋起,于是,我学会了激流勇进。
轻扬嘴角,是我拔节的印记。
无数次考试失利,我轻扬嘴角,告诉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无数次有人争吵,我告诉自己要心平气和。轻扬嘴角,铭刻着我的人生,在轻扬嘴角中,我翻山越岭,领略了人生的无限美好。
可知词人柳永?他的“偶失龙头望”,使他意志消沉,郁郁寡欢,他带着“争不恣狂荡”流连于烟花柳巷,留下了满纸“牢骚言”。他是懦弱的人,面对翻不去的山,他屈服了!这注定了他只能成为“词人”,得不到半点流芳。
可知子瞻?世事无常,被贬黄州的他,迎风立于赤壁之上,面对滔滔江水,他顿时彻悟,于是他轻扬嘴角,挥毫泼墨,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万世流芳!逆水行舟,自然充满艰难险阻。
悬崖峭壁,自然拥有万丈深渊。
人生,是翻过一座座的山,山的那边,是海阔,是天空,是光明,是理想,既然无可避免,不如轻扬嘴角,放手一搏,留下笑靥如花,百世流芳。全文以“山”为喻,用“轻扬嘴角”,这乐观的态度,充分展现文章主题。同时,运用排比形式,“轻扬嘴角,是我诗意的坚强”“轻扬嘴角,是我王者的霸气”“轻扬嘴角,是我拔节的印记”等语句,气势铿锵,情感饱满。“翻过那座山”靠的就是乐观向上的信念与力量。语言运用含蓄隽永,将“华丽而悲壮的隐忍与坚强”在文中完美体现,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名师点评:歌颂母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也许你已经多次写过自己的妈妈,但你真的写出妈妈的特点了吗?真的写出妈妈的“独一无二”了吗?请以“我________的妈妈”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写作实践思路点拨:这篇作文题目是个老题目,首先要确定文章的立意,是写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呢,还是表现妈妈的其他方面,如工作认真、孝敬父母、帮助别人等。然后根据确定的文章的立意选择材料。因为我们天天和妈妈在一起,妈妈做过的很多事情我们都知道,关键是选择哪些事情来写,而且选择的材料要有典型性,要新颖生动,不落窠臼,能够充分切合文章的立意,如写妈妈的“独一无二”,工作起来是“拼命三郎”,标准的女汉子;回到家里,在爸爸面前是娇羞的妻子,小鸟依人;在“我”面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选好材料之后,要注意对其进行加工。
例文略。课件33张PPT。审题立意第二单元 写 作审题就是审察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那么,我们写作时如何审题立意呢?(一)审题
1.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比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2. 审题时,还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比如《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体悟。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视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二)立意
1. 立意时注意表达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有思想深度的立意,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或给人以精神的鼓舞。我们或者可以抓住社会热点、焦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或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或者采用“反弹琵琶”的手法,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给人以启迪。2. 立意明确,学会求新。动笔前,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动笔后,要有意识地把这个主题贯穿在全文之中,并能用鲜明的句子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使读者一看就能明白。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从习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例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3. 为了取得好的立意,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有关的多个主题,再分析比较,之后选择一个既新颖又能够驾驭的主题进行构思写作。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提示:1.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2. 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3. 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示例:
主题一: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主题二:唯有自我反省,才能进步。
主题三:环境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 字。提示:1. 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分析、比较这些主题。
2. 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
3. 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思路指导1.立意。本题写作目的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我们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材料中猫头鹰不知道不是因为居民难相处,这说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2)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自省,不能认识自己,往往会高估自己,遇到问题自然会怨天尤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遇到问题时,不将责任推给他人。
(3)透过现象看本质。抱怨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的猫头鹰,是被眼前的现象迷惑了双眼,没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只有看清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 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拟题时,要注意:(1)用语要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着意铺排,使文题生动、活泼、形象,给人一种阅读的欲望。如本题,我们可拟为:认清自己,方能成功;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唯有改变自己才能飞得更高;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麻雀不自知,总是嫌屋子有味道而挪窝;猫头鹰不自知,总是抱怨居民难相处。知人难,自知诚亦不易,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①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市井小民,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千秋霸业,因为有自知之明,他在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之后,曾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因为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才建立了大汉王朝,让自己青史留名。邹忌是齐国有名的谏臣,身高八尺,仪表堂堂,与他同时代的徐公亦相貌出众,邹忌于是想与徐公比较一番,尽管妻子、小妾、客人都说他美于徐公,然而他并没有被赞美的话语蒙蔽了双眼,待他亲见徐公后,被其风华所折服,自愧不如,得出妻子私,妾畏,客有求的结论。正因为邹忌有自知之明,所以他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一代著名的谏臣,成为齐威王的贤相。②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马谡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是诸葛亮的爱将,被派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然而他却狂妄自大,听不进去王平的意见,将部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魏军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最终失掉了街亭,丢掉了性命,诸葛亮为此流下了惋惜的眼泪。③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我们要有一颗自知之心,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避免失败,从而走向成功与辉煌。切记:人贵有自知之明!④点评:①巧引名言,引出中心论点,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②列举刘邦和邹忌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非常具有说服力。
③列举马谡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论点,使论证更加充分。
④结尾与开头、标题照应,使得论点更突出,文章结构更严谨。三、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 字。
提示:1.“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 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思考。
3. 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自己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思路指导“山”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山,也可以指名利、欲望、矛盾、亲情;可以是骄傲自满、妄自菲薄的性格缺陷,也可以是保守的思想观念等等。“翻过”意味着解决了问题。“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好本文的关键是解决如何“翻过”那座“山”。翻过那座山翻过那座山,我才真真切切地看见了她对我的深深的爱。 ——题记
青春像是一条奔流而来的小溪,它带走了我儿时的稚气,却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叛逆与任性。与父母闹矛盾也不是一两次了。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又和母亲闹起了别扭。年少气盛的我心里有万分的委屈与不甘,不愿意理睬母亲。我们之间就好像是隔了一座大山,抬头仰望,却是一眼望不到顶。那时,我以为这座山会一直扎根在我们之间,永远也不会消失了。冷战持续了一个上午。在一顿静得让人恐慌的午饭之后,我要去上培训班了。因为去培训班的路上有很多车辆来往,所以母亲就陪着我一起去。
外面下着雨,豆大的雨点落在我们仅带的一把雨伞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和母亲蜷缩在这一把小小的雨伞下,姑且得到了暂时的安宁。母亲下意识地把我往雨伞中央拉了拉。这时的我还在和母亲赌着气,心里十分怨恨母亲,自然就不想和她靠得太近。眼前是瓢泼大雨,我却浑然不顾,一把推开母亲的手,冲进了雨里。冰冷的雨水落在我的身上,使我清醒了许多。
“唉,快回来,别感冒了!”母亲焦急的声音出现在了我的身后。雨水没有继续落在我的头上。我抬头,映入眼帘的是那把红色的、小小的雨伞。“别犯傻了,乖乖在这里待着,不要淋雨去。”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没有力气去推开母亲再冲进雨里。或许不是没有力气,而是自己心里不想再这样做了。因为那时,我心里的委屈与不甘已慢慢淡去,温暖渐渐充盈着我的心。
终于到了,这条短短的路竟然这么漫长,走完它就好像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母亲轻轻地把伞收了起来。这时,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母亲身上离我远的那一边湿了一大片。
心狠狠地刺痛了一下,我对母亲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霎时间,我发现,我已经翻过了那座山。那座一眼望不到顶的大山,竟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翻过了那座山,我看清楚了母亲对我的真真切切的爱。我沐浴在这爱里,让自己蜕去了叛逆与任性……总评:1. 运用题记,形式新颖。文章运用了题记这一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章开篇点明“我”与母亲闹别扭,与母亲之间隔着一座“山”,结尾写自己翻过了那座“山”,读懂了母亲的一片苦心。
3. 选材典型,语言优美。文章精心选取了母亲送“我”去培训班这一事例,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善良,选材典型,人物形象鲜明。文章语言流畅,读来亲切自然。素材一自我反省的励志名句
1.最伟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高尔基
2.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3.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4.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5.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6.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尔扎克7.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8.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9.濯清泉以自洁。——唐韩愈
10.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
11.只一自反,天下没有不可了之事。——清代教育家申居郧
12.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1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4.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素材二:催人泪下的母爱故事1.第1个故事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
一对母子被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可是却竭尽全力地维护着怀中七个月大的婴儿。
几天后,救护人员挖洞发现他们时,母亲已经死亡,而那婴儿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
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就咬断自己的指头,用自己的鲜血让孩子活了下来,而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死亡。2.第2个故事发生在黄海边。
在那里,吃鱼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一位老乡从集市上买回来几条活鲶鱼,照例放在大锅里烧水活煮鱼,眼看着鱼在沸水中狂蹦乱跳,绝望地探出头来,大口地呼吸着空气。
但其中有一条鱼与众不同,她没有挣扎,也没有本能地探头出水,而是将头和尾贴在烧热的锅底,并极力把腹部露出水面。 老乡好奇地观察着这一切,心里很纳闷。他试着用筷子帮助一下那条自讨苦吃的鲶鱼,让它的脑袋浮出水面,但是她很快又回复原状。水渐渐滚开了,那条鲶鱼的头部和尾巴已经被高温的铁锅烫得焦糊,但肚子基本没变样。
把鱼捞出锅后,老乡迫不及待地先把那条“笨鱼”破开,想看看她到底是什么“毛病”。雪白的肚皮象窗帘似的拉开,里面露出一团团大米粒一般透明的鱼籽。
老乡全家都傻眼了,那一锅鱼据说他们没敢吃一口,而是象出殡一样送进了大海。事情传开去,乡亲们啧啧称奇,有的甚至唏嘘不已。从那以后,煮活鱼的做法在那里绝迹了。3.第3个故事发生在东欧。
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虽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
XX年2月,母亲为了让女儿开心,带女儿一起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途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道迷路了,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
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几次看见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都因为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的滑雪装而未被发现。
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她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医生告诉她,是母亲用生命救了她。
原来,为了让直升飞机能够看到她们,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片白雪。最后,母亲的尝试成功了,直升机因此而发现了她们。4.第4个故事发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
这个故事是一个老农民自述的亲身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个老农民一家缺乏粮食。于是,他经常下夹子捕捉野兽,夹子有时会捕到狐狸、黄鼠狼之类的小动物。
一天清晨,他去收夹子时,看到夹子上夹到了一只黄鼠狼,拿起一看,他大吃一惊,手里只是一张黄鼠狼的皮。显然,黄鼠狼被夹子夹住之后,依靠着强烈的求生本能而忍痛脱皮逃跑了。
他想,没有皮的黄鼠狼肯定死在不远的什么地方。于是,他沿着血迹寻去,在河沟里发现黄鼠狼藏身的地洞。
挖开一看,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窝还未睁眼的小黄鼠狼,正趴在脱了皮的已经僵硬了的母黄鼠狼身上,不断地吸吮着母黄鼠狼的乳汁。
这位农民看着这个悲壮的场景,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久久地沉浸在自责的痛苦之中。最后,他将那张黄鼠狼的皮盖在了母黄鼠狼身上,用土隐藏好地洞,才含悲离去。
从此之后,这位老农再也不下夹子捕捉野兽了。5.第5个故事发生在中国西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
这里的居民用水全都是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用军车运来,每人每天限定只能用3斤水。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
有一天,一头一向忠实憨厚的母牛渴极了,她挣脱缰绳,强行跑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等待军车的到来。终于,当运水军车到来的时候,母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嘎然而止。母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喝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5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母牛这般倔犟。
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司机用尽各种办法试图驱赶母牛,可母牛就是不肯离去。后来,母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母牛,母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母牛的凄厉哞叫,在寂静的沙漠中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前面。出人意料的是,母牛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什么。
此时,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母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母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牛和小牛眼中的泪水,在场的很多人也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没等牛的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地往回走了。6.第6个故事发生在某地游览区的一次缆车坠毁事故中。
缆车的钢缆突然断了,缆车从110米高的空中坠下。
在缆车落地的时候,一位年轻的母亲本能地用她的双臂死命地托着两岁的儿子,任凭自己的身体受着强烈的撞击,她用自己双臂的缓冲来保护着儿子。当救护人员赶到时,母亲已经死去,但她的双臂仍然托着大声哭喊的儿子。
这感人肺腑的一幕令所有的在场人员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