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08-19 21: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9张PPT。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方红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主要内容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工作机构
2普通高中课程的国际比较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沿革
4普通高中教育现状调查及结论
5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6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工作机构教育部部长直接领导,具体由基础教育司负责由国家课程研究中心负责组织人员研究制定新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及各科标准分设课程工作组和学科标准制定组课程工作组的人员由教育部直接挑选,负责制定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
学科标准研制组则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产生负责人,负责人提交核心组成员名单,由教育部审核。
学科标准制定组负责制定学科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件,并有责任承担培训的任务。
2001年7月至2002年2月课程框架和课程计划研究论证阶段;2002年3月至10月学科课程标准研制阶段。2 普通高中课程的国际比较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高中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高中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高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比较的内容三大文化圈的典型国家作为个案“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中的英国和美国
“欧洲大陆文化圈”中的德国和法国
“东方文化圈”的日本
选取的文本英国“资格与课程局”(QCA)《课程2000指导书》(GUIDANCE FOR CURRICULUM 2000)。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教育报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伍德罗·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为2001年美国“高中学生年”所发表德《高中学生的国家使命》(NATIONAL COMMISSION ON HIGH SCHOOL SENIOR)。
德国北威州、巴伐利亚州、萨克森州20世纪90年代中期颁布德课程改革纲要或完全中学改革纲要。法国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1998年颁布的《为了21世纪的高中》和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同年颁布的《高中教什么》的调查报告。
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及其他相关文件。
美国教育部下属的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CES)和美国PELAVIN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公众对中等教育的态度:欧美12国民意调查》。课程比较的方法论课程的比较研究本质上是文化比较和文化理解的过程,任何国家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其独特文化的自然构成。因此应尊重文化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高中课程改革如果出现共同的追求,这便是共同的趋势,它反映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文化共性。我国课程改革应自觉融入这种趋势。
某种共同趋势有反例存在是正常的。2.1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高中教育是大众教育,民主的、大众主义的价值观是高中教育的价值基点。
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国务大臣大卫·布伦基特在2000年以《建基于成功》为题发表演说时指出:“改变撒切尔主义的学校优胜劣汰倾向,让每一所学校成功;改变教育中精英化倾向,让每一位儿童成功。”高中教育的性质“放远我们的目光,绝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Raising Our Sight, No High School Senior Left Behind)—伍德罗·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
日本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国民性”、普及化、大众化的特征。 大众化的高中教育必然要求高中教育的综合化改革取向。法国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发布的《为了21世纪的高中》(1998年)指出:“技术和职业轨道的高中生都要接受一种普通教育,这一普通教育和他们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更好的衔接;而普通教育高中的学生也要像其他轨道的学生一样接受基本的实际生活和职业生活训练等。”高中教育的任务呈现的基本趋势是: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
不论“单一任务”还是“双重任务”,都存在把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倾向。“高中的任务就是让所有的学生,不论其社会出身,不论其获得成功的领域如何,在其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并掌握进入国家和欧洲生活,更广义地说,进入人类历史所需要的评判能力和文化形式。至于高中教育内容,在促使向某一学科或职业方向逐步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应该为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概念服务。没有这些知识和概念,学生们在成人以后,将会无力胜任其负责的、批判的、警醒的和具有洞察力的公民角色。”——法国国民教育部《为了21世纪的高中》2.2高中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强调立意高、有现实针对性且逻辑周延的课程价值观——追求共同价值。
英国高中课程改革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然三个维度确立了“个人”、“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价值追求,确定为“共同价值观”(COMMON VALUES)。高中课程的价值高中课程的目标90年代以来共同关注:
公民的责任;
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
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交流、合作和团队精神;
信息素养;
国际视野。美国:21世纪的高中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面对莫衷一是情形时保持乐此不疲的精神状态,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好准备。
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历史的知识、对政府和民主价值的个人理解,以及鉴赏和丰富文学、艺术的能力,成为一个生活有品味的现代文明人。(伍德罗·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高中学生年——国家的使命》2001年10月)德国高中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发展成熟和对社会负责的人格;
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
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天赋;
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批判的能力;
发展学生参与民主建设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2.3高中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共同的趋势是:
1强调在达到一定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化、具有选择性的课程;
2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3适应时代需要,加强技术教育、价值观教育,增设专题研究。2.4课程实施和管理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倡导学生自定课程修习计划;
学校通过提供课程说明、选课指导手册、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咨询和辅导制度,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
不少国家实行学分制。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沿革1949年以来,我国正式颁布实行的有关高中的教学计划主要有9次,其中3次为前次计划草案的修订意见。3.1我国颁布的历次中学教学计划3.2历次中学教学计划的共同特点高中办学的目标一直提双重任务,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1981年)
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要重视智育,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教育教学中十分注意基础,如1981年的计划提出扎实打好基础,特别要打好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基础。
全国统一计划、统一课表、统一教材。3.3 成绩与贡献满足了当时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迫切需求,对迅速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了半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知识体系相对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满足了当时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3.4 问题与不足课程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经验,不能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课程实施中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应试倾向严重。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
管理方式过度集中,过分统一,不能适应地方和学校以及学生多样化的发展。3.5 思考与建议应该给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高中的培养目标应富有时代感,描述要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应构建一个真正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课程体系。4普通高中教育现状调查及结论调查的范围:北京、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江西、广西、河北、山西、宁夏等10个省(市、区)。
样本数量: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学生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校长样本158名。
调查时间:2002年1月至5月。基本结论结论1: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校长和教师也很少关注。
结论2: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得内容能在一定程度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但内容偏多、偏难,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结论3: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有益,但参加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但普遍反映学校并未开设。
结论4:高中生普遍喜欢亲身实践、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教学方式,但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作业主要以联系、记忆或背诵为主。结论5:学校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缺乏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制度;但学生普遍认为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发展状况,近一半的校长认为公开学生的分数对学生发展有消极影响。5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1]高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课程改革的目标
[3]课程的结构
[4]课程的内容
[5]课程实施与管理
[6]考试评价制度5.1高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是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5.2课程改革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其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构建重视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规划人生。
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督导评价制度,积极推进校内过程性评价,纠正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5.3 课程的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由课程内容相近的科目构成。本方案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有利于体现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科 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第二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
其中通用技术、第二外语、艺术为新增设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由学校选用。模块以科目内容为基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按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有利于解决课程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不断分化的矛盾;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使学生能集中有效地学习;
每个模块一般为36学时。课程的结构课程特点基于学习领域 基于模块的课程学生选课指导 学分制 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高中三年共189学分,其中必修118学分,选修I为55学分,选修II为16学分
必修: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
选修I: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选修II:由学校自主开发,供学生选择案例 高中生物的课程结构共同必修 选修单元稳态与环境遗传与进化 分子与细胞 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科学与社会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4 课程内容强调时代性 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前提下,反映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新进展,关注学生经验;
强调基础性 精选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强调选择性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倾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案例:生物课程的内容共同必修: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选修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科学与社会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案例:生物课程的内容分子与细胞:
组成细胞的分子;
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代谢;
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共同必修: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案例:生物课程的内容共同必修: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细胞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基本规律;
生物的变异;
人类遗传病;
生物的进化。 案例:生物课程的内容共同必修: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稳态与环境: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的保护。 案例:生物课程的内容选修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科学与社会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生物技术实践:
土壤微生物的利用;
食品加工;
酶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 案例:生物课程的内容选修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科学与社会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生物科学与社会:
生物科学与农业;
生物科学与工业;
生物科学与健康;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 案例:生物课程的内容选修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科学与社会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因工程;
克隆技术;
胚胎工程;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生态工程。 物理
1物理
2物 理必修模块选修系列系 列 1系 列 2系 列 3田径运动体操类运动球类运动新兴运动冰雪或水上运动民族民间体育体育与健康 从上述系列中选修若干模块,确保每周两节教学时间,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应保证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选修系列系列3系列4系列2系列1数学
4数学
5数学
2数学
3数学
1数 学必修选修系列化学
1化学
2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
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
化 学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生活
5.5 课程实施与管理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
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
为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减少学生并学科目,相对集中有效地学习,将每学期分为相对独立的两段,每段10周;
提供以模块为单位的可选择的课程;
高一年级主要安排必修课程,逐步增加选修内容,学生可以跨班级选修。建立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学校提供课程设置说明、选课指导手册;
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并与学生建立固定而长久的联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实行学分制每个模块一般为2学分,共36学时;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学生三年至少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118学分,选修Ⅱ至少6学分)方可毕业。课程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并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提倡校际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充分开发和利用摄取教育资源;
积极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课程资源5.6 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
建立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发展历程的成长记录;
由学校认定高中生的毕业资格。高考改革的建议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必须与普通高中课程同步改革,建议:
为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提供考试内容不同的试卷;
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限。新方案与现行方案的对比6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时间表:
2003年4月——2004年1月,确定实验区和实验方案,目前确定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四省为首批实验区,培训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
2004年3月——8月,培训教师,筹备实验工作;
2004年9月,正式开始实验。
实验将采用以省为单位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2005年增加了江苏和福建2个省进入课程改革。结束语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谢 谢!韩国: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1997年12月)
法国: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国民教育部:《为了21世纪的高中》,1998年)美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好准备。
印度: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连接起来。(2001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英国:《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习》。
法国:《个体化帮助》、《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日本:《信息科》、《综合学习时间》英国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德国
学校把第12、13学级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开始时,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指定个人的课程表;
不同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韩国“综合生活记录簿”中要记载:
思想品德的总体情况;
学生的成绩、名次;
学习能力、兴趣;
出勤情况、课外活动情况;
集体活动、服务活动;
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
学科竞赛成绩与获奖情况。美国从80年代以来,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评价学生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它的主要特点是收集在学生身上发生过的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事实来真实地描绘学生发展的过程“图景”,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