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城市客厅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广场”这一形式从古至今,从农村到城市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直存在发展着。这是人们户外生活和聚集的场所,今天“广场”更是以多样的方式延伸至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城市客厅”。但真正认识了解它却还有一定的距离。“城市客厅”这一课使中学生走进并感知“城市客厅”。
教材根据中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设置了城市广场的类型,首先了解广场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城市广场设置,第二个环节“城市广场的文化主题”,第三环节以设计师的眼光探究发现城市广场的设计窍门——城市广场是怎样构成的。心理与认知的所有铺垫完成之后,水到渠成地激起了学生参与尝试体验的渴望。最后通过模型设计制作来尝试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在整个发现与尝试的过程中,注重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对材料的创意使用,点燃学生创意的火花,使理性的设计变得趣味盎然,又使学生真正关注了身边的环境,关注我们的生活。
1. 课程路径。
欣赏:城市广场是人们户外生活和聚集的场所,由于广场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各种风格的广场,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主题。城市中心广场是城市繁华的中心;街道休闲广场是街区的小型开放空间。城市绿洲、建筑门厅、街道广场,不同的类型适合了不同的地理位置,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同时城市广场也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会体现城市的文化历史。
学习:城市广场是怎样构成的,了解构成广场的要素,体会诸如道路、地面铺装、绿化、灯光等在广场中如何运用的,如何组成各自的面貌,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
实践:通过对广场主题环境的剖析,尝试着以设计者的眼光设计制作广场模型。
2. 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2课时,第1课时欣赏了解;第2课时实践创造。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城市广场一些常识性知识。体会其艺术特色,感受广场和生活环境的关系,以艺术的眼光审视身边的城市广场。
技能目标:能以广场设计的意识构思自己概念中的广场。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设计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城市广场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城市广场设计的原理进行创造体验。
教学难点:城市广场的解读和创意模拟设计制作。
三、教学准备
各类城市广场的图片、广场上人们活动的视频、各种废旧材料。
四、教学内容要点
城市广场的类型,由于广场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城市中心广场、公共集散广场、城市绿洲、建筑门厅广场、街道广场;城市广场的文化主题及构成广场的要素;模型的设计制作。
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人们户外生活和聚集的场所,人们可以聚会、休闲、运动,是一个城市环境艺术集中体现的地方。
城市中心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开阔空间。
公交集散广场:人流量较大的便于行人出入的广场空间,如车站、机场前空地。
城市绿洲:植被覆盖面较大的广场,形式上很像花园或公园。
建筑门厅广场:一般为高层建筑广场。
街道广场:紧邻人行道并和街道相接的小型开放空间,常常是人行道的拓宽部分或是两旁栽花种草的步行道。
城市广场的主要构成要素:道路、地面铺装、种植绿化、指示系统、环境艺术品、灯光亮化、水系、文化主题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鉴于学生对本课内容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为难的心态,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盲点和学习上的兴趣点,遵循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身边的实例展开探究。设置若干个层层推进的研究方向,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有关城市客厅的信息。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究中,从站在客厅门外到走进客厅从而坐在客厅里构思自己的客厅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将美术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综合的游戏性活动、主题式活动和研讨式活动等形式,展开、围绕一个主题,以不同的单元活动完成中心主题。同时,把知识点镶嵌在各个单元活动中,知识点与活动相互依存,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理解作品,欣赏作品。教师在活动的设置上,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形式上应动与静相结合。对城市客厅案例的观察、分析、理解、研究和实践穿插进行,为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营造适合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学习过程由观察了解到分析理解再到感悟运用,进行有机建构,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知识的迁移。
教学评价建议
通过围绕着“城市客厅”的研究和探索,激发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关注与反思。在实践的过程中关注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与分工合作的科学性。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创意火花的碰撞。作业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可以是广场模型,也可以是平面的设计小稿,还可以是广场的艺术小品,或是身边广场的调查报告,还有制作过程的视频资料,制作过程有趣的花絮照片。通过方方面面的参与,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快乐。
参考案例
活动一:欣赏与发现。
师生一起分享申奥成功庆祝视频,思考: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是在哪儿举行这样的活动?从而发现“广场”——北京中华世纪坛。
类似这样的活动场景不只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能见到,在我们身边也经常能看到。而类似的活动场所分布在每座城市、每个地区。这些公共空间有一个大气的名字叫“城市广场”,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城市客厅”。
活动二:分析与交流。
1. 初步认识“客厅”。
不同的广场如同我们每家每户的客厅一样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布局,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师生一起寻找共同点。
2. 走进“城市客厅”。
为了进一步解读城市广场,全班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方面进行分头讨论研究。
(1)城市广场的作用。
(2)建造城市广场所用到的构成要素。
(3)广场分布的地理位置。
(4)城市广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如建筑、街道等)
(5)城市广场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通过探讨,师生了解到城市广场是人们户外生活和聚集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聚会、休闲、运动。广场是一个城市环境艺术集中体现的地方。
在广场中,绿色是永恒的主题,休闲坐椅是广场必备的“家具”,水、雕塑是广场常见的景观元素,还有灯光、道路、地面铺装等,所有的环境要素都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成一个人性化的广场。
城市广场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通常,在城市中心区域开阔空间建造的是城市中心广场;车站前方便行人出入的是公交集散广场;高层建筑主入口前的为门厅广场。还有街道广场,以及城市绿洲。
同时广场在设计时还会考虑到一定的主题,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广场”“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体育广场”,更多的是以自然生态文化为主题,构建城市的绿色形象。
可见在什么地方建造广场,建造什么主题的广场都很有讲究,这涉及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传统文化等。如果要建造一座城市中心广场,你会如何考虑呢?不妨和同学们一起谈谈你的观点。
3. 巧借他山之石——走进上海人民广场。
活动三:讨论与尝试。
1.“纸上谈兵”。
根据老师准备的各式各样的广场要素,模拟规划一座城市广场,试着为城市或社区中心设计一座广场。
同样的元素,由于建造的地理位置、主题、功能等的不同,最后呈现的面貌也会截然不同。
2. 尝试制作。
师生畅谈各自的创意。
布置作业:要求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选择一:设计一个想象的城市广场。(可以是平面或立体的表现形式)
选择二:设计一件广场环境艺术小品。(可以是平面或立体的表现形式)
选择三:选择身边的某座广场进行考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考察报告。
在动手制作前,可别忘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哦!
(1)创意构思,广场风格,功能定位。
(2)设计草图。
(3)布置任务,分头准备。
(4)集思广益,共同分组完成。
活动四:展示与评价。
作品完成之后,举办一个作品发布会,和大家谈谈各自的创意。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而且也是城市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是城市的名片。
让我们都来爱护、关注我们的“城市客厅”,使它成为我们城市文明的象征。
活动五:课后拓展。
1. 考察身边各类城市广场的作用。
2. 以设计师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各类城市广场,并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和同学老师交流。
相关链接
被誉为“城市绿肺”的上海人民广场位于市中心,是一个融行政、文化、交通、商业为一体的园林式广场。广场北侧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侧为上海大剧院,东北侧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南侧为上海博物馆,人民大道穿越其中。广场两侧各设17米宽的绿化带,绿化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人民广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作为全市人民游行集会的场所,可容纳120多万人。
随着改革开放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彻底改造人民广场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广场为主体建筑、市政配套和绿化建设。主体建筑现为七个,处于北面中轴线位置上的是市政大厦,处于原体育宫看台位置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大剧院。人民广场东北侧,是地铁人民广场车站。人民大道南侧,依次是三个大型地下建筑,东南是带式地下商城,往南是亚洲最大城市型地下变电站,西南是上海最大的地下停车库。处于人民广场中轴线南面的是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的市政配套设施,首先保留整修了长600米,宽32米的花岗石路面,使上海市民心中的人民大道风貌依然。在大道两侧,辟出了5.5米宽的绿化隔离岛和6.5米的非机动车道,并铺上彩色的人行道。武胜路上为原来的八个公交线路建造了起讫站点,勾勒出一个弧线型的“月亮岛”。人民广场大规模的绿化建设,使它与12万平方米的人民公园连为一体,成为上海市中心的两叶“绿肺”,大大改善了市中心的环境。改造后的人民广场,记载了上海历史新的一页,成为具有上海新形象、新风貌的城市景观。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一角
有现代雕塑的广场水景
有现代雕塑的广场水景
小区环境街具
街道中的绿地凉亭
城市广场中的街具
城市广场中的雕塑
装饰性地面铺装
城市环境的色彩创意
建筑环境中的色彩创意
附注:
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广场,它既是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城市整体形象的客观反映,它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因此,城市广场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水平和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城市广场设计时应将其景观效应与社会功能、文化主题、生态作用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课主要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城市广场图片的欣赏,了解城市广场的功能、分类及文化主题,全面掌握城市广场的构成,最终设计并合作制作城市广场的模型。
一、教学路径
看——观察、欣赏身边的城市广场,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
学——学习了解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使用功能、分类及表现的文化主题,全面掌握城市广场的构成。
做——小组动手绘出广场道路及地面铺装、制作一个简单的城市雕塑、环境家具、指示系统、合作参与环卫、水系、灯光等设计、重点制作五种以上树木。
再创造——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城市设计创造具有人文主题的城市广场。
二、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课时。
第1课时了解欣赏身边的城市广场,它的功能、分类、文化主题以及主要构成要素。
第2课时解决设计、制作、体验的要素。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中国十大城市广场及国外著名广场的图片的欣赏,了解广场设计的基本知识及主要构成要素。
技能目标:灵活运用城市广场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并制作城市广场的模型。
情感目标:从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的形成,到制作城市广场的模型,体验其创作的乐趣和审美,增强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关于城市广场的主要知识,学会城市广场的模型制作。
教学难点:城市广场设计的理念及功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张、泡沫、颜料、固体胶、剪刀等。
四、教学要点
1. 城市广场是人们户外生活和聚集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聚会、休闲、运动等,有人因此称它为“城市客厅”。城市广场往往是一个城市环境艺术集中体现的地方。
2. 城市广场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广场最重要的是它的环境功能和文化特征。我国许多城市都有主题性的文化广场:有的呈现的是城市的悠久历史,有的是为纪念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或是自然生态文化为主题,构建城市的绿色形象。如大连的足球广场,表现出城市的体育文化特色;南京的市民广场则体现出六朝古都文化氛围。
3. 城市广场一般坐落在一个城市或某一社区的中心,是人们聚集的开放空间。这里有开阔的视野、青青的草地、美丽的鲜花、成荫的树木,还有水池、台阶、步行小道及各式各样的灯具、座椅、报亭、果皮箱等。许多城市广场还会有景观艺术小品和广场雕塑。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询
课前网上查找中国及世界著名的城市广场图片及资料,仔细观察它们的构成要素。寻找你熟悉的喜欢的城市广场,了解其历史及文化。探究要是把看到的广场图片制作成模型该注意点什么。
二、交流与探讨
相互交换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向同学交流曾经去过的城市广场。交流和探讨的重点应集中在城市广场的功能。
三、创意与制作
创意首先是材料的选择上,可以是废旧材料的再加工;创意同样可以思考在一些雕塑制作上;更多的思考可以是设计的作品所体现的文化主题上。
教学评价建议
一、本课教学中,城市广场的构成要素是课程的框架,充分利用与其他艺术元素、基础知识综合,完成对城市广场的知识的认知和创造性实践。
二、本课作业的设定主要为学生合作完成,以制作有文化主题的城市广场为主要目标,结合生生评价、教师评价、班级间展示等评价方式。
参考案例
“城市客厅”
一、导入新课
城市广场是人们户外生活和聚集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聚会、休闲、运动等,有人因此称它为“城市的客厅”。城市广场往往是一个城市环境艺术集中体现。
展示中国十大城市广场的图片(成都天府广场、大连星海广场、大连中山广场、哈尔滨索菲亚广场、济南泉城广场、宁波天一广场、青岛五四广场、上海人民广场、郑州二七塔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
预设问题:说出你喜欢的城市广场。为什么?你了解它们吗?
二、讲授新课
1.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著名的广场(美国时代广场、德国慕尼黑广场、俄罗斯圣彼得堡二战广场、法国巴士底广场、迪拜文化广场……)
预设问题:城市广场的功能是什么?
预设答案:象征、纪念、文化、名片、购物、聚会、休闲、娱乐、运动……
2. 认知环节,请同学结合常识根据所给图片辨认:
(1)城市中心广场;
(2)公交集散广场;
(3)建筑门厅广场;
(4)街道广场;
(5)城市绿洲。
3.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分类:
(1)集会游行广场(纪念性广场、政治性广场、休闲广场、生态广场……)
(2)交通广场(环行交叉口、公交集散广场、桥头广场……)
(3)商业广场(步行商业广场、步行商业街、集市露天广场……)
结合所给城市中心广场、公交集散广场、建筑门厅广场、街道广场、城市绿洲等五张图片,请同学们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和用途分类。(答案略)
4. 城市广场的文化主题,城市广场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广场最重要的是它的环境功能和文化特征。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主题性的文化广场:有的广场呈现的是城市的悠久历史,有的为纪念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或是以自然生态文化为主题,构建成城市绿色。
展示介绍大连奥林匹克城市广场、南京市民广场、满洲里的套娃广场、苏州园区圆融时代广场等。
预设问题:这四座广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主题?
预设答案:大连奥林匹克城市广场——体育文化;
六朝古都南京市民广场——传统历史文化;
满洲里套娃广场——民间工艺文化;
苏州园区圆融时代广场——水文化等主题。
5. 赏析城市广场的构成。城市广场一般坐落在一个城市或某一个社区的中心,是人们聚集的开放空间。这里有开阔的视野、青青的草地、美丽的鲜花、成荫的树木、还有水池、台阶、步行小道及各式各样的灯具、座椅、报亭、果皮箱等。许多城市广场还会有景观艺术小品和广场雕塑。请同学们仔细欣赏一张城市广场的图片。
预设问题:城市广场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预设答案:①道路设计;②地面铺装;③环境雕塑;④环境绿化;⑤环境家具;⑥指示系统;⑦环卫设计;⑧水系设计;⑨灯光设计。
6. 欣赏几幅城市广场的俯视图。重点观察广场的构成及设计理念、文化主题。
三、布置作业
为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小区设计一个有文化主题的城市广场。
给出四张去美国拍摄的图片供同学们在制作时借鉴:
1. 薯条是用的一次性的果酱杯子(只用折叠、卷等技法,不用固体胶);
2. 一张有着涂鸦的椅子;
3. 麻省理工大门对面的线形雕塑;
4. 迪斯尼音乐厅对面的供市民休息的角落。
四、合作设计
1. 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城市广场的构成元素。小组同学学会分工:道路设计、地面铺装、环境雕塑、环境绿化、环境家具、指示系统、环卫设计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帮助同学完成水系设计及灯光设计。
2. 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把城市广场的构成元素进行组合,重点是要体现文化主题。如有学生想做水文化和灯光设计的,帮助其完成。
3. 欣赏全班同学创作的作品并拍照留念,交流合作时的感受,讨论有没有更好的改进办法,可不可以做得更合理。
4. 更深刻地体会城市广场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十大城市广场及世界著名广场,掌握了广场的分类及广场的文化主题,学会制作广场的构成要素并进行组合,每个作品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主题。
六、课后延伸
同学可以课后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十大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通过世界著名的广场了解各地的文化及风情。假期游玩时留意各城市广场,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相关链接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历史沿革
古希腊城市广场,如普南城的中心广场,是市民进行宗教、商业、政治活动的场所。古罗马建造的城市中心广场开始时是作为市场和公众集会场所,后来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等的场所,通常集中了大量宗教性和纪念性的建筑物。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心有图拉真皇帝的骑马铜像,广场边上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后面的小院中矗立着高43米的图拉真纪念柱,柱顶立着皇帝铜像,用以炫耀皇权的威严。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城市中公共活动的增加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繁荣,相应地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广场,如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卡比多广场等。后者是一个市政广场,雄踞于罗马卡比多山上,俯瞰全城,气势雄伟,是罗马城的象征。
19世纪后期,城市中工业的发展、人口和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广场的性质、功能发生新的变化。不少老的广场成了交通广场,如巴黎的星形广场和协和广场。
中国古代城市缺乏公众活动的广场。只是在庙宇前有前庭,有的设有戏台,可以举行庙会等公共活动。此外,很多小城镇上还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市场和码头、桥头的集散性广场。衙署前的前庭,不是供公众活动使用,相反,还要求他们肃静回避。这在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中更为突出,如宫城或皇城前都有宫廷广场,但不开放。明清北京城设置了一个既有横街又有纵街的“T”字形宫廷广场(在今天安门广场)。在纵向广场两侧建有千步廊,并集中布置中央级官署。广场三面入口处都有重门,严禁市民入内,显示宫阙门禁森严的气氛。
类型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著名广场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天安门广场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拓宽,并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分别在广场的西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杰作。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我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斯科红场
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是前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辟于十五世纪末,十七世纪后半期取今名。平面长方形,面积约4公顷。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临莫斯科河。列宁陵墓位于靠宫墙一面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两旁为观礼台。
红场国际知名度远远大于天安门广场,可是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面积9.1万平方米,大约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5。地面很独特全部由条石铺成,显得古老而神圣。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
红场的地面很独特,全部由条石铺成,在红场的西侧是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及三座高塔,在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有12块墓碑,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等前苏联政治家的墓碑。红场南边是莫斯科最经典象征的瓦西里大教堂;北侧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建于1873年,也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附近还有为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而建造的二战英雄朱可夫元帅的雕像,以及无名烈士墓。东面是世界知名十家百货商店之一的古姆商场。
金日成广场
金日成广场是朝鲜首都的中央广场,1954年8月竣工,面积75000平方米,地面是花岗岩铺地。这里是朝鲜举行重要政治文化活动、庆祝大会、公众集会、阅兵式的场所。金日成广场的南北分别是主题思想塔和人民大学习堂。
金日成广场是平壤市中心万寿台山岗上一个大广场,是举办庆典和纪念活动的中心场所,广场建于1972年4月金日成60寿辰之际。广场上以巨大的金日成铜像为中心,两侧是红旗下的群像雕塑,后面是朝鲜革命博物馆,博物馆墙壁上是白头山的大幅镶嵌壁画。每逢纪念日时到万寿台来集体献花的群众队伍络绎不绝。
金日成是北朝鲜人民尊重的主席,在三五人高的金日成广场铜像前,时不时会有虔诚的北朝鲜人民,恭敬地走上前,深鞠一躬,会中文的地陪小姐说,当地人每天上班前到此敬拜是家常便饭,每逢空闲,人们还会不约而同地就近就便到有金日成雕像的广场或社区进行清扫。
效果设计
城市广场在设计时如何很好的体现它的主题?
目前在广场设计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如何表达广场的主题。但并不是只要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统统体现于广场之中就可以,这样常会牵强附会。广场要体现城市社会文化的某些侧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历史的沉积和延续。另外也不是所有的广场都需要有明确的主题,从类型看,纪念性广场,城市中心广场主题性比较强,而一般的文化休闲广场,商业广场则还是应该以活动和使用为主。
对于广场主题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广场的选址 应选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有意义地段,最好与城市中重要的历史建筑或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通过环境的整体性来体现广场的主题和氛围。特别是起支配和控制作用的建筑,其对广场的表达十分关键,往往决定了广场的性质;
(2)软环境的创造 通过培养一些有意义的,持久性的活动,来体现广场的特色,如广场音乐会、广场文化艺术表演等;
(3)广场设计的艺术性问题,特别是对于广场雕塑小品及设施.
广场设计构成艺术包含广场的规模与尺度,限定与围合和主题的表现等要素。其中主题表现多是通过广场标志物,其中以雕塑居多。雕塑是表达主题最直接的手段,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要有美的形式。雕塑本身要成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