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内容为西方肖像画的赏析。如果将教材中一幅幅的肖像画比作点,时间发展比作线,以小标题为统领的模块比作面的话,本课呈现出丰富立体的点、线、面架构。教材分别从肖像画的认识、类别、功能、表现、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介绍,并用“肖像画里的故事、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双人肖像画、团体肖像画、真实的记录、精神的永生、颠覆与革新”七个小标题作了学习方向的指引。面对文中丰富的知识点架构,在简短的课时安排中,难以面面俱到深入分析众多的画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赏析肖像画的思维方法,在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活动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3课时。
第一课时:对肖像画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肖像画的基本赏析方法与要点。
第二课时:通过对比辨别古典与现代肖像画的表现方式的不同,认识风格的变化和流派的产生,并能深入具体地了解分析重要作品。
第三课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外国著名肖像画及代表画家,对外国肖像画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重点作品形成初步认识。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美术专业语言来评述作品。
情感目标: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能理解并接纳西方肖像画多样的表现方式。
创新目标:开展探究性活动,在拓展过程中,尝试进行中外肖像艺术比较研究;传统肖像表现和流行动漫肖像造型比较研究。结合欣赏学习,运用肖像画创作形式与法则也来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形式风格、重要画家及经典作品。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理解并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与风格。并且学会如何用美术的语言解读肖像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外国肖像画相关图片及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作课件于课堂交流。
四、肖像画的赏析方法和要点
1. 赏析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2)观赏画面,分析美术语言。
(3)领悟内涵,提炼价值意义。
2. 赏析要点
(1)了解背景知识──作者、时代、画中人。
(2)分析美术语言──美术作品形式构成要素(构图、色彩、明暗、透视、技法、风格);肖像画对人物的描绘(人物的容貌、体形、情态、服饰等)。
(3)提炼价值意义──精神、意义、价值。
教学过程和方法
■ 肖像画里的故事
示例作品:《少女肖像》
1. 背景知识:公元1世纪在庞贝城(意大利)的废墟中发现的,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最早的肖像画。
2. 美术语言:它不仅通过色彩和明暗效果的运用勾画出了少女美丽的容貌,同时还将她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表现了出来。
3. 价值意义:从这幅作品中欣赏者还能读到更多的信息:少女时髦的发型和华贵的头饰表明了其上流社会的身份,在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
4. 教法建议:以肖像画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肖像人物的关注,认识肖像画。首先和学生探究与画中人进行对话的方法──根据画中呈现的信息要素,综合分析后推测画中人的身份、性格及情感。这一推理方法的运用可以拉近与画中人的距离,对于学生观赏陌生的肖像画人物增添了趣味,促进了探索精神,也为进一步赏析作品作了铺垫。
■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示例作品:《自画像》
1. 背景知识: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自画像》是一幅素描作品,画家作画的工具是一种红色粉笔,这幅画创作于1513年左右,一般认为是达?芬奇的最后一幅作品,幅面约33.3厘米×21.3厘米。整幅画用笔流畅、洗炼。这幅素描现被保存在意大利的都灵图书馆内。
2. 美术语言:在这幅《自画像》中, 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线的微妙变化,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与体面关系,立体感很强, 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3. 价值意义:从这幅自画像上,我们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坚强不屈的性格与意志力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满着智慧的目光。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的每一根线条,鼻梁和嘴唇的描绘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幅画所展示的技艺来看,展现了画家无穷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4. 教法建议:通过与《少女肖像》的比较赏析,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素描与色彩两种不同表现方式的魅力。
■ 双人肖像画
示例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1. 背景知识:扬?凡?艾克(尼德兰),1434年创作,油画,风俗画,82厘米×59.5厘米,英国国家美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2. 美术语言:画家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描绘得一丝不苟。
阿尔诺芬尼,是1420年被菲力蒲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画面上他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的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不渝的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预示着幸福的婚姻。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画像细小得几乎已经看不清了。还有两人头顶那盏金光闪烁的吊灯,其刻画之精微,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这是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而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正是这幅画的特色。
3. 价值意义:后来荷兰的风俗画,尼德兰的类似绘画,都得益于这种画法的启示。
4. 教法建议:社会学式鉴赏。(略)
■ 团体肖像画
示例作品一:《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1. 背景知识:17世纪的荷兰,除了盛行风景画、风俗画和静物画,还盛行肖像画。当时经常有某一个团体或行业公会集体出资向画家订制群体肖像画。1632年,年近26岁的伦勃朗应著名医学家杜普教授和其他七位医生的要求,绘制了一幅群体肖像画。
2. 美术语言:画中画家着重突出了杜普教授。他面对着七位学者,一边做着解剖,一边阐述着人体的结构原理。七位学者的表情和姿态不一:有的情不自禁地凑上前吃惊而专注地看着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有的好像茅塞顿开;有的又好像如梦初醒……这丰富多彩的表情、生动的姿态,在冰冷、苍白的尸体的反衬下显得异常生动。作者不仅把每个具体人物的形象、动态、表情表现得真实动人,而且,用以前所未有过的形式把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结合起来,使荷兰传统的群体肖像画由简单人物排列的表现方式转换为更具有典型特征和深刻内涵的全新人物表现形式。
3. 价值意义:《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不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画家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了显耀的贵族。
4. 教法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一些构图知识,让学生掌握构图在一幅画中的重要性。
■ 真实的记录
示例作品:《马拉之死》
1. 背景知识:创作于1793年,雅克?路易?达维德(又译大卫)(1748~1825),162厘米×125厘米,布面油画,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2. 美术语言: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法国革命家马拉被刺死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分处理得很单纯,以突出下半部分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体现了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3. 价值意义: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在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简洁、严谨、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表述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4.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鉴赏美术作品。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 精神的永生
文森特?威廉?凡?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凡?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
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艺术特色:采用点彩画法。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体现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凡?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凡?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凡?高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已有八年。
艺术影响:在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然而却对西方20 世纪的绘画艺术乃至现代艺术有着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 颠覆与革新
示例作品:《朵拉? 玛尔的肖像》
1. 背景知识: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素描、版画、平版画。他在20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2. 美术语言:《朵拉?玛尔的肖像》采用立体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解和重新组合,将脸部的侧面和正面合成在一起,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朵拉的肖像温柔、优雅与庄重,她的双眼一红一绿,显示出一种活灵活现的神情。
3. 价值意义: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并创新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在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弟子,但凡是在20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毕加索从19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他是整个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4. 教学建议:社会学式鉴赏。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
参考案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你能想象出她的样子,猜到我指的是谁吗?她平静安详地端坐在那里,姿态优雅。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也没有任何珠宝的装饰,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模样更衬托出她的高贵典雅。一丝淡淡的微笑悄悄地从脸上掠过,若明若暗的光线为她的眼窝、嘴角蒙上了柔和的阴影……五百年来她一直带着神秘的微笑,永远年轻着。屏幕放映出《蒙娜丽莎》的图片,同步解说: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再华美丰富的语言在直观的肖像画面前也相形见绌。今天我们走近外国肖像画,学习第九课《在绘画中永生》。
二、新授课程
(一)欣赏感悟:肖像画里的故事多媒体课件放映《少女肖像》,同步解说《少女肖像》。
1. 看(画面内容):在一幅生动逼真的肖像画面前,我们会被画中栩栩如生的形象所打动,进而产生与之对话的想法,她是谁呢?
2. 思(课本提问):这位美丽矜持的少女是谁?在她对面,是什么打扰了她专心的阅读?她的神情那样的专注,内心又洋溢着怎样的情愫呢?她读的是诗歌,还是故事,竟能如此吸引她?
3. 析(美术特色):画家不仅通过色彩和明暗效果的运用勾画出了少女美丽的容貌,同时还将她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表现了出来。
总结:她到底是谁?其实画家已经用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写实技巧将人物的容貌、身份、性格、情感等信息捕捉下来并呈现在画面上。我们只需留心观察就能推测出画中人是谁。
(二)发展探究
1. 了解肖像画的概念:是指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其特质在于着重刻画人物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2. 探究肖像画的美术语言。
师生共同探究《蒙娜丽莎》的美术语言。
(三)深入研究(双人肖像画、团体肖像画、真实的记录)师生共同探究肖像画的功能。
多媒体放映《法国公使双人像》
1. 看(画面内容):画里两个人物,左边一个叫扬?德?丹特维尔,原是贵族;右边一个叫乔治?德?塞尔夫,原是主教。
2. 析(美术特色):这幅画以各种细节之精细的描绘而著称,画上所有杂物纤毫毕见。
3. 思:这幅画颇像早期照相术发明后的布景照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绘画?
(在16世纪, 肖像画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品种,当时上层人物的嗜好是决定性的因素,此种心理与现代人要求拍照可能同出一辙。但要靠艺术家的精到的技巧去一笔笔画出来,实非易事。荷尔拜因的肖像画确实在欧洲起着肖像艺术的领先作用,它对于后来的英国绘画有着很大的影响。)
多媒体放映《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1. 看(画面内容):阿尔诺芬尼,这个在1420年被菲力蒲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注意观察画中的细节。
2. 析(美术语言):画家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房顶的装饰,描绘得一丝不苟。
3. 思:
(1)画面中用了很多象征手法,请把他们一一找出。
(2)镜子在此画中的作用。
从这两幅画看,肖像画有何功能?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肖像画能够清楚地表明被画者身份的背景,确定尊崇与地位。
多媒体放映《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
1. 看(画面内容):国王卡洛斯四世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臃肿的身体活像一只火鸡;皇后玛丽亚?鲁伊萨则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她长相丑陋,脸上却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显得十分可笑。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若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
2. 析(美术语言):戈雅凭借他那天才的洞察力,并不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的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3. 思:画家为什么要表现锦绣的衣服、绶带金银饰物,这些在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这一幅画来看,肖像画又有何功能?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肖像画以其独特直观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人物的外貌、身份、性格、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多媒体放映《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1. 看(画面内容):略。
2. 析(美术语言):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十分出色。画面上,火热红调子表现了宗教特有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高超的技巧。
3. 思:画面以红色为底,有何作用?(宗教庄严气氛)画家是怎样抓住人物瞬间复杂的内在精神状态?(眼睛在传神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放映《马拉之死》
1. 看(画面内容):略。
2. 析(美术语言):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3. 思:马拉工作的木台在画面中有何作用?
从这两幅画看,肖像画的功能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肖像画作为宣传的工具相当有效且有其必要性。肖像画同时也承载了艺术创作过程的永恒性、纪实活动的一种记录等,因此当摄影大量被运用时,肖像画仍然历久弥新。
(四)课堂拓展
据统计,世界美术史上留下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是:
16 世纪,德国,阿尔布雷特? 丢勒
17 世纪,荷兰,伦勃朗
19~20 世纪,荷兰,凡?高
自画像之父──丢勒
浓缩的人生──伦勃朗
(五)课堂反馈
肖像画的功能有哪些?
怎样欣赏肖像画?以书本某一肖像画为例,写一篇150字的赏析文。
(六)课堂评价(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视频导入:想念凡?高
二、新课讲授
(一)发展研究:精神的永生
多媒体放映凡?高自画像
1. 看(画面内容):略。
2. 析(艺术特色):在冷色的银灰、银绿和蓝色的背景下,凡?高的头颅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一切如此的充满激情,一切又是如此的压抑。坚定而洞察一切的双眼,眼睛下面是一片令人惊讶的绿色。脸部刺目的绿色和须发的红色相互抵触,那是凡?高压抑的激情。
思:凡?高的自画像与前面的肖像画有何不同?
凡?高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讨论。
教师总结:凡?高的生平、艺术主张、印象派。
欣赏:凡?高的其他自画像。
(二)深入研究:颠覆与革新
多媒体放映《朵拉?玛尔的肖像》
1. 看(画面内容):略。
2. 析(艺术特色):毕加索的这幅作品采用立体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解和重新组合,将脸部的侧面和正面合成在一起,出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讨论。
教师总结:毕加索的生平、艺术追求、立体派。
欣赏:毕加索的其他作品。
多媒体放映《戴帽的芙劳》
1. 看(画面内容):画家把形体拉长,特别是拉长颈部,没有刻画眼珠,使她的脸部显得更加忧愁,好像有一种难以施展其欲望的忧郁。
2. 析(艺术特色):画面用一种三度空间的绘画简化方式,即不去深化空间,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美感和浪漫情调。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莫迪里阿尼的生平、艺术主张、巴黎画派。欣赏:莫迪里阿尼的其他作品。
(三)课堂拓展
1. 现代派产生的背景,其他现代派及画家。
2. 中外肖像画比较研究。
(四)课堂反馈
1. 你喜欢现代肖像画吗?说说你的理由。
2. 古典与现代肖像画有何不同?
3. 尝试用现代绘画元素描画你周围的亲朋好友。
(五)课堂评价(略)
◆书目推荐
1.《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外国美术与名作赏析》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 靳尚谊──《肖像画的东西融汇之路》。
自画像之父──丢勒
画家生平: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油画、素描。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浓缩的人生──伦勃朗
画家简介: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1606-1669),荷兰人,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伦勃朗的一生中,画了100多张自画像,记录下了自己戏剧化的一生。1669年10月4日,穷困与寂寞的伦勃朗终于离开了人世,他给后世留下了大约600幅油画,1300余幅版画,2000多幅速写与素描。如此之多的作品,在他死后几十年内一直未被荷兰社会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很不公正的。
伦勃朗本人在这幅画上是显得那样苍老:他披着旧衣,眯缝着眼睛,嘴巴微张,唇边带着一丝苦笑,眼里充满着哀愁。画家这时已孑然一身(妻子亨德里治三年前死去)。生活的连续挫折与事业的打击造成了画上那个伦勃朗形象。画家把自己从肉体到精神的形象,都勾画在这幅画上了。伦勃朗的视力从60年代起严重衰退,他觉得画油画比刻铜版更方便些,但他涂得很厚,笔法也更豪放。每一笔都是他那敏锐的观察力的体现。他们把光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部位,让其他细节湮没在微弱的阴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