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病毒》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6套)

文档属性

名称 5.5《病毒》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6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1-16 20:35:55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病毒
典型例题一
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在 ( )
A.取食、消化、吸收 B.游动和生长
C.生长发育 D.繁殖新个体
【答案】D。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典型例题二
以下生物,除哪一种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
A.草履虫 B.烟草花叶病毒 C.海带 D.向日葵
【答案】B。
【分析】草履虫是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海带属于藻类植物,向日葵属于种子植物,两者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烟草花叶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典型例题三
科学家在研究病毒时发现,在实验室里病毒可以分离、提纯成像食盐一样的结晶体,没有生命的迹象。但病毒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则开始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病毒。根据以上资料分析,病毒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病毒是生物,因为它表现出繁殖的生命现象。
【分析】病毒是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进行繁殖。可见病毒具有生命的特征,属于生物。
典型例题四
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 ( )
A.痢疾杆菌 B.结核杆菌
C.痢疾杆菌噬菌体 D.黄曲霉
【答案】C
【分析】痢疾杆菌、结核杆菌属于细菌,黄曲霉属于霉菌。
典型例题五
判断题:病毒能引起动、植物多种疾病,所以都有害。 ( )
【答案】此题不正确。
【分析】肝炎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都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病毒。病毒对人类不都有害。
第五章 病毒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EV71病毒 B.痢疾杆菌
C.草履虫 D.酵母菌
2.自今年3月份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疫情开始在墨西哥发生并迅速蔓延到全球许多国家,经专家研究确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引起该疫情的病原体。下列各项中能表明该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A.由有机物组成 B.具有细胞结构
C.能在动物体内繁殖 D.能使人体患病
3. 2009年4月份以来,由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流感在全球多国暴发。下列对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含遗传物质   B.能独立生活  
C.都会使人得病   D.没有细胞结构
二、非选择题
4.2009年5月26日,国家卫生部公布,湖南长沙确诊了首例输入性甲型HINI流感病例,这意味着源于境外部分地区的甲型HINI流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结构简单,没有 结构的微生物,身体由蛋白质的外壳和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必须用 才能观察到该病毒 。
(2)甲型H1N1流感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它是以 方式进行繁殖的。
5.分析下面资料,重温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回答问题。?
1886年,德国的麦尔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滴到健康烟草的叶片上,结果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麦尔为此推想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在实验中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花叶病。证明致病因子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小生物——细菌。由于当时用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致病因子的结构。他因此推测致病的病原体是比细菌小的“滤过性病毒”。?
1898年,荷兰的贝杰林克再次证明了伊万诺夫斯基的发现,他用“病毒”来命名这种致病因子。同时,德国的莱夫勒和费罗施也证明了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体也是“滤过性病毒”。?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才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开创了病毒学发展的新时代。?
(1)麦尔发现的问题:烟草花叶病能够    。为此做出的推测:        。?
(2)伊万诺夫斯基在实验中进一步发现:            。?
由此他做出了新的推测:                。?
(3)后来又有三位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伊万诺夫斯基的重大发现,并将这种致病因子命名为    。?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病毒的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烟草花叶病毒是(  )?
(5)病毒的发现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二、非选择题
4.(1)细胞 电子显微镜
(2)自我复制
5.(1)传染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2)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不是细菌 致病的病原体是比细菌小的“滤过性病毒”
(3)病毒
(4)A?
(5)本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旨在考查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要答案合理,均可得分。
第五章 病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2、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病毒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课件)同学们,请观察下面资料,感知病毒可以引发哪些疾病?平时我们是如何预防的?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完成下面表格)
病毒引起的疾病
症状
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流感
?
?
?
狂犬病
?
?
?
脊髓灰质炎
?
?
?
麻疹
?
?
?
手足口病
?
?
?
乙型流行性脑炎
?
?
?
流行腮腺炎
?
?
?
?
二、请学生分组讨论,认识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大小:????????????????????____。
结构特点:????????????????????。
分类:??????????????????????。
生活习性:???????????????__????。
三、了解病毒入侵生物体的过程与原理,观看课件后讨论,并把过程描述出来:
?
?
四、认识几种常见的病毒模型:?????????????????。
五、认识病毒于人类的关系:
1、不利于人类的方面:????????????????????。??
2、人类有效利用病毒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方面:
?????????????????????????????。
?
六、知识拓展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与父母共同研究自己的预防接种卡,了解自己对什么病毒有免疫力,并与父母和同学交流。
第五章 病毒
教学目标: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
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
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 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大屏幕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病毒的发现过程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 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给予评价
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
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比较接近的对比关系。 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 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病毒。 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 特征。
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 引导大屏幕课件展示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 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给予评价
病毒形态 病毒结构: 蛋白质“外壳” 内部遗传物质 病毒的生活:生活 在活细胞内。 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病”。
观察大屏幕图片,识别几种病毒形态。 观察,认识病毒结构。 观察,了解病毒的生活,强化记忆病毒结构。 能说出病毒结构。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通过收集的资料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 列举病毒引起的疾病。关注病毒带来的危害。观察图片。
大屏幕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几种基本形态。 大屏幕展示:病毒结构; 动画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 (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 杆菌为例。着附→注入遗传物 质→复制→释放。)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给予评价 引导: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还知道哪些病与病毒有关? 大屏幕展示各种疾病图片。
病毒分类: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通过观察动画,在教师提示下得出:大肠杆菌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会问:为什么称大肠杆菌噬菌体而不称大肠杆菌病毒?
举手 答:防止得肝炎病。
图片展示引导: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将患病的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 给予评价 大屏幕动画重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解答:很好,善于动脑,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 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肝炎疫苗的请举手。 问:肝炎疫苗的作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疫苗──减毒病毒。 转基因,基因治疗。
惊讶,提问:肝炎疫苗是用来防治病的,怎么会是病毒? 恍然大悟,对病毒有新的认识。 用所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尝试说明“糖丸”的作用。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认同知识的作用,用自己课堂获得的相关知识、信息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并强化学习内容。
解说:肝炎疫苗中也有病毒。 鼓励学生提问 解答:不错,你们只知道病毒能带来疾病,其实病毒也能为人带来益处(解说肝炎疫苗的防病原理)。 引导提示:“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想一想它怎样预防小儿麻痹? 评价 解说: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 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通过人类可以利用病毒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组织学生解答刚开始课上提出的疑问,给予指导和提示,了解本课目标到达程度。
第五章 病毒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4.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5.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病毒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提出几个名词:埃博拉(Ebola virus)、非典(SARS)、禽流感(H7N9)、艾滋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学生对于这些疾病都特别熟悉,他们也会说出这些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都是特别危险的疾病。教师可以进一步请同学思考,其实好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肝炎、手足口、感冒等,而且植物也可以感染病毒,可是病毒到底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引起动植物患病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病毒,了解病毒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病毒的分类
同学们你们知道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吗?同学们根据新闻上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 资料1:人类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接触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受到感染。因此,预防的重要方式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资料2: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广东、广西)地区,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常被捕捉食用,因此医学界许多人士认为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简称SARS或“非典”)。因为有证据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与果子狸关系密切,支持者有钟南山等,这种观点致使果子狸在中国部分地区遭到大规模的宰杀,但是也有人认为其证据不足以证明这一点。
资料3:禽流感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如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
资料4:从佛罗里达长尾猴分离到的艾滋病病毒接种到恒河猴时,经过一段临床潜伏期后,产生类似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人们还发现在野生的非洲绿猴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相互间的遗传变异非常大,并且这一变异和不同种属猴的进化关系相一致,提示了猴艾滋病病毒已在猴体内共同进化了相当长的时间。所有这些研究都提示人类的艾滋病毒可能是通过不同种属间交叉传播的形式从猴类传播到人。大约有30%的野生佛罗里达长尾猴感染有艾滋病病毒。大比例的野生猴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直接地证明了佛罗里达长尾猴为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了,人类所患有的这些疾病实际上是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过来的,并且动物之间也可以传播,病毒可以寄生生活在被传播者的细胞中,比如埃博拉病毒就可以生活在人体的很多细胞中。而这里所有的只提到了动物并没有提到植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特定的病毒能寄生的细胞是不同的。跟据它们寄生的细胞的种类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还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同学分析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进而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寄生在特定种类的细胞里,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病毒的种类。在资料中,同学们关注到人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任意宰杀动物,不仅危害环境更危害自身,引导同学们关爱生命。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到底病毒长成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在上面的学习,能认识到病毒可以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胞和细菌中,它的个头一定特别小。教师通过资料,讲解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是如何研究烟草花叶病,让同学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问世,科学家才看到了病毒的真面目。教师展示多种病毒的模式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共有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播放“病毒的生活”的视频,请观看视频后总结病毒生活和繁殖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抽象的,但是通过视频的影像直观展现,同学们很容易归纳和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
【设计意图】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是学生不知道的,也无法通过探究获得,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提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病毒会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植物患病。然而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对病毒的应用,人类研究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生产疫苗预防疾病等。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绩,认识到应辩证地审视问题。
【设计意图】资料分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资料涵盖病毒的利害两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辨析地审视问题。
六、板书设计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二)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三)病毒的繁殖
侵入到细胞内──依靠自己的遗传物质,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件8张PPT。第五章 病毒图中这些让人生畏的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是病毒!据有关专家统计,人类和动物所患的传染病60%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儿童手足口病艾滋病禽流感learning content学习内容病毒的种类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哪几类呢?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病毒——植物病毒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内的病毒——动物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细菌病毒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蛋白质外壳核酸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害方面:病毒的传播会引起人、动物、植物的多种疾病。流行性感冒猪瘟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防治农业病虫害有利方面:利用噬菌体来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病毒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又营寄生生活,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