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16 21: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预习提纲】 部编历史八上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
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时间——1937.9
地点——山西平型关
中国主力——八路军115师
指挥——林彪
结果——胜利,歼灭日军1000多人。
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声誉。
※※注: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2.敌后抗日根据地
(1)建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代表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
(3)中心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注:1937.9.6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战方式
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5)巩固
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兼顾地主、农民两方面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的结合)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注:英勇事迹——狼牙山五壮士
(6)作用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百团大战
背景——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时间——1940年下半年
地点——华北
指挥——彭德怀
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特点——大规模主动进攻
结果——胜利。历时数月,战果辉煌
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注:“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
※※注: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畏强敌,不畏牺牲,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注:时间排序——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同步习题:八上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含答案)
1.“时间:1937年;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战果:歼敌一千余人;历史地位: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符合这些条件的应该是( )
A. 百团大战 B. 台儿庄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平津会战
2.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军团长楚云飞联合作战的情景只能出现在:( )
A. 北伐战争中 B. 长征途中 C. 抗日战争中 D. 解放战争中
3.“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抗日战争期间,在“彭大将军”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
A. 台儿庄战役 B. 平型关大捷 C. 百团大战 D. 渡江战役
4.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质是( )
A.废除农村的地主上地所有制
B.抵制官僚资本的渗透
C.削弱和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D.削弱日伪的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