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专题复习——修辞精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高考专题复习——修辞精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8 21:1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高考专题复习——修辞精练
1、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我国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2、下面选项中最适合作“用妙计七擒孟获诸葛亮攻心为上”一句下联的是
A、出奇兵四渡赤水毛主席用兵如神
B、有韬略六出祁山汉丞相忠心可表
C、保阿斗三进三出赵子龙勇猛强悍
D、有奇谋三进山城老太婆双枪无敌
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下面作出的四种分析,最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的意图和表达方法的一项是????????????????????????????????????????
A、作者用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莺莺送别时暮秋霜晨的自然景色。?
B、作者用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莺莺送别时泪眼看世界的情态。?
C、作者用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莺莺送别时暮秋霜晨的自然景色。?
D、作者用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莺莺送别时泪眼看世界的情态。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1)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 (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用典(2)夸张(3)借代(4)对偶??
B、(1)比拟(2)对比(3)比喻(4)对偶
C、(1)用典(2)对偶(3)比喻(4)夸张??
D、(1)比拟(2)对偶(3)借代(4)夸张
5、6.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 ????(《取经女儿国》)
B.月亮挂在嘉兴南湖上,湖上多少眼睛在仰望??? (《南湖望月》)
C.清晨我站在静静地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天路》)
D.—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 ????(《一剪梅》)
6、下面四组诗句不是描写春天景物的一项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诗歌通常会含蓄地抒情、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B.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C.旧地烟霞在,多时草木深。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解读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说明掐丝是一种极其精细的工作。
B.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来。”——作者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主要突出了封建统治者为了个人口腹之好劳民伤财。
C.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用“水清”和“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再次表达了“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处世哲学。
D.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里作者用“毅然”一词表现了刘和珍在经济生活困难中依然订阅杂志的好学精神。
9、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甜如醴酪
B.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C.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D.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10、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B.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C.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D.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12、对句子的修辞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排比)
B.如果说进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比喻)
C.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比拟)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借代)
13、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14、下列诗句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15、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B.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的脆弱吗?
C.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评之后提出来的问题。
D.聪明的、好奇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
16、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B.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C.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D.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1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句是
A.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裹的“诸葛亮”。 B.大家知道,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C.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惬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D.这个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出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18、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笑傲江湖》)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
19、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A. 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 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C. 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20、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B. 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像纸上泼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C. 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进你。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21、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联:飞阁排云入??????? ?下联:垂杨夹道生
B.上联:山光扑面经新雨?????? 下联: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几家深树碧藏楼?????? 下联: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花开阴影浓???????? 下联:花谢白玉落
22、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春天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杏花枝头笑……
B.烈日当空,砖铺的院地像火炉那样散发着热,叫人焦躁难忍。
C.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扶着鬓角,吹去一切烦恼。
D.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
A.一夜清风动扇愁, 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 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 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 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 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 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 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 仙舟摇衍镜中酣
24、下列歌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吴青峰《小情歌》)
B.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宋冬野《董小姐》)
C. “孤独的花睁开流泪的眼,祈求时间不要去改变。”(卢庚戌《风花树》)
D. “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高晓松《模范情书》)
25、下列诗句的内容与括号中所列的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
B.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七夕)
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中秋)
D.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
26、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27、下列修辞手法的辨析错误的一项是
A.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比喻)
B.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反问)
C.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夸张)
D.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拟人)
28、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笑傲江湖》)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
参考答案
1、B
2、A (依据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仄起平收、句意合理等原则进行判定)
3、D?
4、C
5、B
6、C
7、A (BCD是间接抒情,A是直抒胸臆)
8、C(A举例子。B主要错。D非好学精神)
9、B(借代手法,其余为比喻)
10、C
11、B
12、【考点】修辞方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认真分析该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A.“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运用排比,正确;
B.“如果说进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C.“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正确;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运用“管弦”代指音乐,正确;
故选B.
13、【考点】对联.
【分析】你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对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有关对联的知识,然后认真分析选项确定叙述得是否正确.
【解答】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对联之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于对联的字数一般很少作出明确的限制;
B.“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最先出现在扇子上,后来出现在书画中,说法正确;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说法不正确,“挽联”表示对逝者的哀思;
D.“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上下联讲究对仗,押韵要求不严格,只要求“仄进平出”;
故选B.
14、C 解析:“万国衣冠拜冕旒”以“衣冠”代指“官吏”,以“冕旒”代指“天子”。“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用“绿”代指“树叶”。“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15、A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B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选项C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项D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选项A虽有“好像”但不是比喻句。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常见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本题选项A中有比喻词“好像”,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有些情况,虽有比喻词,比如同类相比、表示猜度、表示想象、表示举例的,但都不是比喻句,答题时仔细辨析。选项A“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中的“好像”则表示猜度,并不表示比喻。
16、B??? A、C、D运用了拟人手法,而B则运用了比喻手法。
17、A
18、A
【解析】
试题分析:A.比喻;其他为比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D项。正是暮春三月三日时节,飘落的桃花随春水洒满潭面。这无尽的欢乐充满了世界,驾着小舟依然一副镜中游玩的舒畅。句子“春水桃花满禊潭”中的桃花就是指真实的桃花。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20、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C 项。A项中“亘古的旅途”比喻人生;B项,用“纸上泼的油渍”比喻“双颊涂的胭脂”;C项运用了夸张手法;D项中“可悲的厚障壁”比隔阂。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21、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上下联格式攀均为名词+动宾短语+动词,搭配恰当;B项上联格式为名词+动宾短语+动词+偏正短语,下联却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动宾短语,搭配不恰当;C项上联格式为偏正短语+偏正短语+形容词+动宾短语,下联却是偏正短语+偏正短语+动词+偏正短语,搭配不恰当;D项上联格式为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下联是名词+动词+名词+动词,搭配不恰当,而且上下联皆以“花”字开头,也不符合对联的一般要求。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B项,比喻修辞,将砖铺的院地比作火炉;ACD项是拟人修辞,A项将春天拟人化;C项将大自然拟人化;D项将兴安岭拟人化。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本题主要考查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比喻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拟人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2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中的修辞。D项是赞美桃花的诗句,单纯写景,没有修辞。ACD项中诗人将桃花比喻成美丽的女子。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本题主要考查比喻,比喻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24、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能力。B项,为比喻,其它三项为比拟的修辞手法。所以选B。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作用: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本题就是主要考查比喻和比拟二者的区别。
25、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应为元宵节。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东流水”是比喻,BCD三项都是借代,“干戈”代战争,“骨肉”代兄弟姐妹;“红颜”代美人;“娥眉”代指杨贵妃。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二、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三、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
四、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性;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
2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修辞手法的辨析错误的一项”,关键词“辨析错误”答案选择D项。D项中“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有语言。如:枝条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某一事物或情节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从意义上看比喻重在喻,比拟重在拟,比拟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多是名词性词语,比拟中的比拟成分多是动词性词语。题中D项中“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是用某一事物或情节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应该是比喻。
28、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题干明确考查诗歌虚实结合表达技巧。答题关键词“修辞手法”“ 不同的”,“题中A项为比喻;其他为比拟。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主要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等比喻词,格式是“甲像乙”如:胸前的红领巾像火一样红。暗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成为”等比喻词,格式是“甲是乙”.如: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借喻:不说出本体,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格式是“甲代乙”.如:一串碎玉从夜莺的喉咙里吐出来。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格。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比喻与比拟有某些相似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也就是用写甲事物的词来写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