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古诗二首 初读感知 温庭筠(约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他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现存《苏轼文集》,集中了苏轼的2700多首诗。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yì zhuāng字词整合亠 六画 独体字 副词
字义:也(表示同样);也是。
组词:亦 亦步亦趋 人云亦云
辨字:赤 赤红 赤字 赤手空拳
造句:我们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女 六画 左右 动/名
字义:①修饰,打扮;②妇女脸上、身上的装饰;③出嫁女子的陪送衣物。
组词:妆 梳妆 卸妆 嫁妆
辨字:壮 强壮 壮士 理直气壮
造句:这位化妆师的化妆水平很高。mǒ 扌 八画 左右 动词
字义:①涂抹;②揩,擦;③除去。
组词:抹 抹粉 /转弯抹(mò)角/抹(mā)布
辨字:沫 泡沫 唾沫 沫子
造句:夕阳西下,天边出现了一抹红霞。多音字辨别māmǒ辨读:mǒ 抹嘴 填一填:
1.月光在墙壁上抹( )了一层银光。
2.吃过晚饭,妹妹主动承担起抹( )桌子的任务。
3.你有话就直说,不要转弯抹( )角。mā 抹布mò 转弯抹角 mò同行(tónɡ xínɡ):一起行路。
岭头(lǐnɡ tóu):指的是山顶。
分头(fēn tóu):诗中指向不同的方向行进。
西子(xī zi):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潺湲(chán yuán):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潋滟(liàn yàn):水光荡漾,波光闪动。
空濛(kōnɡ ménɡ):云雾迷茫的样子。相宜(xiānɡ yí):合适。
方好(fāng hǎo):正好。用一用: 第一次来到( )湖畔,就被眼前的美景震惊了,湖光( ),山色( ),真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啊! 空濛 潋滟西子近义词反义词惜别----告别相宜----适合无情----淡----有情浓 温庭筠唐整体感知花间词溪水《过分水岭》
---(唐)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溪水本是无情的,却又好似有情进山三天了,它陪我一路同行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道而行潺潺的溪水声就像在和我依依惜别课文结构珍视友谊
化无情为有情过分水岭叙事惜别溪水无情似有情相伴惜别潺湲一夜声岭头便是分头处入山三日得同行转折《过分水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过分水岭》写的是诗人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诗人化无情为有情,表达了对溪水的喜爱和惜别之情。中心思想1.第一句诗中的“似”字好在哪里?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在结构上,“似”字勾连了下面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
2.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受;“却”表强烈转折,若将“似”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将“似”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3.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描写溪水的“有情”的? 在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分别时心中不由得涌起惜别之情。诗人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有情”。
理解:寓情于景
分水岭下的溪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看到溪水的“有情”。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情感移注到了溪水身上。正是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让人感受到了分水岭的溪水别样的人情美。
精读课文1.《过分水岭》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2.体会作者是如何与溪水惜别的。 诗歌的结尾,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然不言中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 )的诗人( ),
号( ),
是( )之一,是( )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北宋苏轼整体感知读一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东坡居士填一填:“唐宋八大家”豪放《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描写比喻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西湖都是那么美丽怡人。课文结构阴柔之美
天然姿态
饮湖上初晴后雨特征比喻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西湖比西子山色空濛雨亦奇神韵《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的晴天和雨天景色都非常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中心思想1.前两句诗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第一句描写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第二句描写了雨天时西湖的迷茫之美。再读课文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拿西施来比西湖,这个比喻十分贴切,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婀娜多姿。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天生丽质,不必借助外力,不管是否打扮,都有着迷人的神韵。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西施总是风姿绰约;不管天和景明还是细雨迷蒙,西湖都令人神往。
理解:“好”“奇”二字。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两句对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丽多变的景色作了形象的描绘。其中,“好”“奇”二字用得最好,将西湖美景作了高度概括。
精读课文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潋滟”突出了水光粼粼,波光荡漾的样子。
B.“空濛”勾勒出西湖周边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美。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C3.这两首诗都写了水,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是怎样描写的。理解:第一首诗侧重写自己的情怀,以故事情节贯穿全诗,抒发孤独和重情之感;第二首侧重写湖景的美丽动人,多用比喻的修辞,借西施的典故表现西湖的温柔美妙。点拨:
同样是写水,一个向我们展示了溪水的有情有义,一个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的迷人景致。从这种种有关水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水的独特魅力,并为之深深叹服。
心灵感悟互动反馈 学习了这两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仿写训练提示:
鸟儿……小草……无名的花儿……
语言积累课内:惜别 潋滟 空濛 相宜 淡妆浓抹课外:
形容女子美丽的词语: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国色天香 秀色可餐有关西湖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
二、比一比,再组词。
妆( ) 亦( ) 抹( ) 岭( )
状( ) 示( ) 沫( ) 玲( )ánuán ūìyì表示yí亦步亦趋随堂练习一、给红色的字注音。
ch y s sh
潺 湲 苏 轼 雨亦奇 相宜化妆形状泡沫抹粉山岭玲珑水缓慢流动的样子。晴天时,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1.惜别潺湲一夜声。
潺湲:
诗句的意思:
2.水光潋滟晴方好。
潋滟:
诗句的意思:潺潺的溪水声就像在和我依依惜别。水光荡漾,波光闪动。三、品词,并解释诗句的意思。Thanks课文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