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雷雨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与作品,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3.鉴赏本课富有个性特征、丰富内涵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2.鉴赏本课富有个性特征、丰富内涵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作品;
??2.整体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他将姓氏“萬”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为“曹禺”),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指导学生掌握有关戏剧的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塑的综合体。
文学主要指剧本。音乐包括管弦、吹奏、打击等乐器的演奏。美术体现在布景、服装和人物设计及化装上。舞蹈主要指演员的动作。建筑体现在舞台设计上。雕塑体现在造型上。
戏剧具有如下特点:
舞台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冲突愈强烈,矛盾愈复杂,愈能抓住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语言和动作都必须性格化。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性、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戏剧冲突:
戏剧的主要手法:巧合、悬念等。
戏剧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话剧产生于欧洲。1907年,我国在日本的一批留学生把它从日本引进回国。第一个剧本是根据美国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师陀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的《黑人吁天录》。为了与我国传统戏剧区别,当时称之为“新剧”或“文明戏”,1927年以后改称话剧。
话剧重话,剧本主要是由对话组成,分幕分场布景演出,通过演员对台词的分析、体会和表演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斗争。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茶馆》)、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丁西林《一只马蜂》《三元钱国币》)、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和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和正剧(如《白毛女》。
关于中国现当代戏剧
????现代话剧在五四时期发展起来;到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雷雨》《屈原》等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繁荣发展,产生了《龙须沟》《茶馆》《于无声处》《陈毅市长》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作者与作品;
2.整体理解课文。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段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㈡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汗涔涔(cén)?????缜密(zhěn)?????伺候(cì)??????雪茄(jiā)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积聚而不得发泄。
㈢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探究本课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第一部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询问往事。(过去的矛盾冲突)
????第二层:周鲁相认。(现在的矛盾冲突)
第二部分:?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2.探究本课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⑴本课有何特点?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
作者把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运用“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先由现在的推动过去的,又由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使剧作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过程中,侍萍回顾了30年前的往事与30年来的遭遇,既揭露了周朴园的罪恶历史,又使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其伪善的真面目;在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过程中,我们可大致了解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斗争的毒辣手段:血腥镇压与金钱收买。不仅如此,从鲁大海的愤怒揭露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周朴园血淋淋的罪恶发家史。这样的艺术表现,都使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深广。
㈣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情感与戏剧冲突。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阅读课文,体会主要人物的个性,理解潜台词
2.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2.鉴赏本课富有个性特征、丰富内涵的语言;
3.??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通过了解剧中人物之间变态的关系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周朴园————————————————繁漪
?
??????????????????????周冲
??????????????????????????????????????周萍——鲁大海
??????????????????????四凤
?
鲁侍萍————————————————鲁贵
作家在谈到写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作者的呐喊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来体现的,也是通过台词的丰富内涵来体现的。
㈡提出目标。
1.??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2.鉴赏本课富有个性特征、丰富内涵的语言;
3.??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兴趣拟一个个性目标:
?
二、探究生趣
鉴赏人物语言:塑造人物离不开语言,于是我们将二者合在一起理解。
场次 阶段 人物对话 潜台词 语气 心情 性格
????????一 未认出侍萍 周:梅家有一个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投河死了。 小姐的身份与我相配 轻松 自若 虚伪
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的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她的怀里,在年三十的夜里投河死的 我说得这样清楚,你大概要猜测我是谁吧 哀怨 怨愤鄙视 刚烈
得知侍萍未死 周:“你是谁?”“哦”“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不,不,不用。”“好,你下去吧。” 你怎么知道得这样清楚。她要在此就有些不妙。不能与侍萍相认。 ? 疑虑恐惧漠然 自私
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想见见她么?她遇人很不如意,老爷想帮帮她么?”“老爷,没有事了?” 你对她还有念旧之情么? 试探失望 怀念失望痛苦 ?
认出侍萍 周:“你来干什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从前你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来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你的生日——我每年总记得……甚至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都保留着。 如果来敲诈我就糟了。我这样怀念你,你就不会对我有所威胁了吧? 惊愕低声下气 害怕 奸诈
侍萍:“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 我不值得来。这事不值得哭,也不是哭所能表达的 愤恨 认命悔恨交织 自尊刚强
????????二 1 周:你叫什么名字? 我知道了,偏偏要问问你 挑逗 得意洋洋 ?
鲁: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 你用不着装模作样,我不买你的账 不卑不亢 轻视 ?
2 周:你有什么事? 我知道你有什么事,但我得逗逗你 挑逗 得意 ?
鲁:董事长当然知道我是为什么来的。 你用不着在我面前装蒜 不卑不亢 轻视 ?
3 周:你看,这是他们三人签字的合同 你不相信也不行,傻小子,你跟我斗还嫩了点 胜券在握 得意 ?
鲁: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要人卖了!哼,你们这些…… 没想到这三人如此没骨气 气愤 鄙视 ?
4 周: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讲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我现在给你致命一击,看你还怎么跟我斗 冷酷 ? 冷酷
鲁:开除了! 这难道是真的? 惊愕疑虑 ? ?
?
㈡深入探究:
1.标题有何象征意义?
《雷雨》的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而且终于爆发一场毁灭性的“雷雨”: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⑵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使他们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⑶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自以为是“下人”的人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明确:
????课文的两段舞台说明: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一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因而让她“站一站”,并追问她贵姓。
????周朴园听出鲁侍萍的无锡口音,而且三十年前就在无锡长大,因而进一步问起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三十年前的旧事,旧情使周朴园的心情时时不能平静。周朴园说“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许多”突出了问人之多,“派人”说明事情之重大。房间的东西是原来的,室内的布置也保持原样,就连穿衣也要“我的旧雨衣”,“旧衬衣”。在周朴园看到这个“下人”的身影,关窗的习惯动作和听到她那熟悉的无锡口音,使周朴园陷入对往事的沉思,进而向这个“很奇怪”的“底下人”问起了三十年前的旧事。
⑷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明确: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周朴园是某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在家里也“格外显得峻厉”。三十年前,他对梅妈女儿侍萍的凌辱与他今天的身份、地位不相称。周朴园认为待萍已经投河死了,因此极力美化侍萍,并且从各方面表示出他对“第一个妻子”的纪念,以掩盖他的丑恶灵魂。
????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回式女人”,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他对周朴园很不驯服。周朴园的儿子对他敬而远之,尤其是周萍“在家里很不规矩”。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那曾经被他凌辱的“很贤慧”的侍萍。
⑸鲁待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呢?
明确:鲁侍萍这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隐私。一方面揭露周朴园的伪善的阶级本性,一方面又诉说出多年来郁结在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怨恨。
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河死去,难道贤慧吗?可是,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呢?原来“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周公馆的少爷先凌辱,后抛弃,要逼死两条人命。事实充分揭露了周朴园冷酷、无情的阶级本性。
侍萍悲愤地控诉,戳到周朴园的痛处,使他低下头陷入“苦痛”之中,“汗涔涔地”无言以对。侍萍的遭遇难道不是周朴园造成的吗?
周朴园为掩盖他的罪恶行径,却以“侍萍跟我们有点亲戚”,“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为遁辞,也被侍萍用“亲戚?”“用不着了”所揭穿。其虚伪、自私的本质暴露无遗。
⑹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相见后的对话,他们开始的对话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周朴园在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从鲁侍萍那里得知鲁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鲁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正表现了周朴园的思想本质。周朴园摆出资本家、董事长的臭架子对待大海,说明他对大海已不存在什么骨肉亲情,他们之间只有劳资间的阶级对立。
㈢理解主旨:
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2.本课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
3.本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4.自由探究
对本课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预习《哈姆雷特》,要求基本熟悉课文内容。
?
趣味教学资料
?
?
1.曹禹谈《雷雨》
?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自己,在当时社会上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给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鲁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去。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可以想象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跳河而又没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法相处在一起了。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仇恨。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鼓捣出了这么一大堆东西来。可能是因为常看报纸的关系。那时的确常常闹罢工。我听到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资本家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他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我所写的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昧心财、血腥财,从此他才阔起来。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没道德,他可觉得自己高尚得很哩,觉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是那么“多情”,那个被他糟蹋过的丫头,被他升格为“前妻”了,甚至连他和这个丫头胡捣、后来生了孩子的那间房子,房子里的摆设,他都一直保持原样,不准别人动一动,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一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多么冠冕堂皇!他竟没有惭愧自疚。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个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漪。两次婚姻都谈不上如意。他对待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
2.我的爸爸曹禺(摘录)
万方
?
痛苦是什么?是一种性格。我是通过爸爸认识到这一点的很多年以来,我爸爸没有再写剧本,他为此一直痛苦,这痛苦又是他无穷无尽灵感的源泉,隔一阵就要喷发一次。有一个早上,我妈妈去上海了,他自己睡一个房间,我在另一间屋里听见他大叫我的名字:小方子!小方子!我跑过去,推开门,看见他躺在床上,睁大着眼睛,他知道我进屋了,可并不看我,直视着屋顶,说:“我疯了!我又来那个劲儿,我六点钟起来又吃了颗安眠药,不然不成,我什么也不能想了。”我坐到他床边,抓住他的手:“你本来就不用想。”他猛地斜了我一眼:“是吗?”他粗粗地喘着气,就像刚刚跋涉了很长一段艰难的路。过了好一会儿,他平静点儿了,望着我:“我最后是个疯子,要不然就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我要写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干。”我说:“那你就写呀!”大约是我的话来得太快,说得太轻巧,他大出了一口气,翻过身去;一会儿,我听见他喉咙里发出鼾声,我站起来,走到门口,忽然又听到他的声音:“我就是惭愧呀,你不知道我有多惭愧!真的,我真想一死了事。”我不说话,站着等着,因为我安慰不了他,因为我改变不了事实,他终于再次发出鼾声,像是真的睡着了。我轻轻走到床的那一边,弯下腰看他,他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就像一按开关,灯亮了。然后又灭了——他闭上了眼睛。在那一两秒钟里,他的眼睛亮得吓人,但是我不知道他那时在哪儿,我想他自己也不知道,也许他是要看看他的屋子还在不在,屋子还在,他没有什么办法。
最近两年,随着身体的虚弱,他一点点地放弃了他的痛苦,放弃了由痛苦所替代的那种强烈的愿望,他不再说“我要写东西”了。有时他说:“当初我应该当个教师,当个好老师,真有学问,那就好了。”他常感叹自己太没学问,他说:“钱钟书,人家才是真有学问。”他检讨自己过去不用功,没有系统地读书;偶尔,他会谈起他年轻时怎样写作,写得怎样酣畅,在四川长江边的一条小火轮上,天闷热到极点,他又是特别爱出汗的人,汗流不止。从早上到夜里,他一句句一幕幕地写,天黑了就点起油灯。我想象得出江水拍打船舷的动静,想象得出投在纸上的昏黄的灯影,他的笔追赶着他的思路,那是他生命中极乐的时光。
其他的时候,只要有一点精神他就抓起一本书,一张报纸,一篇儿上面有字的纸,他什么都看,仿佛他看进去的东西对他不会产生影响似的,这种阅读习惯是他从小养成的,伴随了他一生。有时他在报上看到一些消息,还讲给我们听,表示出惊奇或者气愤,但是他并不真的惊奇,现实世界和他的距离越来越远。他越来越多地活在那个只属于他的梦境里。我爸爸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不爱抱怨,不管出了什么事儿,不管他如何不习惯,我几乎听不到他抱怨,他宁可接受下来。他是多么不习惯衰老啊!
?
3.“戏剧天才”曹禺趣事
?
乐对批评
曹禺常拿出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为客人大声念这封措辞严厉不留情面的信。信中写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听过曹禺念信的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回忆道:“这位对曹禺的批评,用字不多却相当激烈。曹禺读信的时候,神情激动。我真不明白当曹禺恭恭敬敬地把这封信裱在专册里,现在又把它念给我听时,他是怎么想的。”
“生病”
当年在四川江安戏剧学院讲课时,曹禺感觉身体左边发凉,以为病了,请学生允许早下课,回到宿舍才发觉棉衣左袖未穿上。
有一次曹禺对吴祖光说:“左肩上有块肌肉在跳,不知闹的什么病?”解开衣服,坎肩上竟跳出一只小老鼠!
吃大饼
曹禺经常一边专注地给演员说戏,一边心不在焉地吃大饼,想起来就啃一口。戏拍完了,口袋里塞满了残缺不全的大饼。
眷恋故乡
曹禺先生一生漂泊异乡,但对家乡始终深怀眷恋之情,他在《我是潜江人》中深情地写道:“我像是一只南来北往的飞鸟,山山水水,高山平原,我认识许多人,听过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但没有一处使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动心,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明亮。人问我:你贵处哪里?我答:潜江。”1984年秋,曹禺随全国人大视察组一行由四川经宜昌到荆州,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明月故乡晓钟,远隔千里心同。不知今夜何处,犹在思乡梦中”。1989年先生在住院期间曾感慨道,“家乡是我最惦记的地方!”
找座位
曹禺对清华特别是清华图书馆充满感情,当年20多岁的他就是在这里写作了他的处女作《雷雨》。曹禺曾经说:“我真正的接触到仪态万方的世界戏剧,还是在清华大学。……我先是学易卜生,后来就在清华接触到各种流派,有了比较,有了鉴别,视野开阔多了。”所以,晚年来到清华,甚至还能找到当年他写作《雷雨》时的阅览室和座位。
好极了
文革期间,曹禺有一句口头禅“好极了”。每到一处参观访问,人家总要他表个态度,他都说“好极了,好极了!”?就像他的话剧《王昭君》中,匈奴王呼韩邪说的那两句“好极了”的台词。
?
4.“人艺”趣事
梁秉堃
?
曹禺院长从青年时代就对戏剧痴迷到一种“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程度。当年在清华上大学的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构思剧本,顺手把近视眼镜挂在树枝头,第二天才发现眼镜不见了没法上课,幸亏被别的同学给找到了。在江安剧专教书的时候,早晨起来一心想着备课,两只袜子可以穿成了两个颜色,穿毛衣也只伸进去一只袖子就套上大棉袍,而且不经别人指出便穿上一天也毫无所知。有一天,夫人郑秀放好洗澡水请他进浴室洗澡,郑秀在外边听到洗澡水哗哗作响也就放心了。可是,又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他出来,洗澡水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了。郑秀着了急,怕出什么意外,马上闯进了浴室。再也想不到的是,曹禺的衣服一件都没脱,端正地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拿着剧本出神地阅读,一手拿着浴巾在浴盆里慢慢地划着水。
?
《雷雨》的社会影响
?
????《雷雨》一问世就引起了中外作家和观众的重视。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称赞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茅盾后来也说:“三十年代末,《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这部话剧在城市受到欢迎,在农村也深受欢迎。几十年来,它始终放射着艺术异彩。
?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