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8 21: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关汉卿和他的作品,了解杂剧,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窦娥这个人物,理解本课的语言特点和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3.?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重点
1.理解窦娥这个人物,理解本课的语言特点和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2.?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关汉卿和他的作品,了解杂剧;?
2.理解课文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全剧共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是全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关汉卿和他的作品,了解杂剧;?
2.理解课文情节结构和主题。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二、探究生趣
㈠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段落,用(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㈡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㈢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探究本课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楔子:窦父赶考,孤女顶债。
一折:索债遇险,埋下祸根。
二折:误杀己父,窦娥蒙冤。
三折:指斥天地,发誓昭冤。
2.学生分角色朗读,熟悉情节
?
3.由学生复述情节
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端云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并把端云改名为窦娥。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处死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皆应验。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阅读课文,思考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何意义?课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窦娥这个人物;
2.理解本课的语言特点和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3.??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主要是通过塑造窦娥这一形象来体现其悲剧价值的,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理解第三折来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
㈡提出目标。
1.理解窦娥这个人物;
2.理解本课的语言特点和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3.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同学们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拟一个个性的学习目标:
?
二、探究生趣
鉴赏指导:以鉴赏人物为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主题,理解表达之妙,包括用词之妙和运用技巧之妙。
㈠鉴赏人物:
1.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明确:
富有反抗精神。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临刑之前发三桩誓愿。
十分善良。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赴刑场途中提出坚决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她为婆婆付出了生命,但要求其甚少。
2.作者塑窦娥这一形象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揭露社会的黑暗。像窦娥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㈡理解语言特色
讨论后明确: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㈢鉴赏艺术手法
讨论后明确: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窦娥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仅表现了作者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强烈愿望,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而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这样写是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4.自由探究
对本课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预习《雷雨》,要求。
?
趣味教学资料
?
多才多艺的关汉卿
?
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发挥着自己的心智和才能。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有着密切联系。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他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形容自己是有如“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
一代名流关汉卿
?
在关汉卿故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因《窦娥冤》一剧,关汉卿得罪了一些地方权贵,遭到官府的悬赏通缉。有一天晚上,关汉卿遇到一名捕头,捕头问他:“你是干什么的?”关汉卿笑答:“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军。”捕头见他如此口气,心中不快,拉近火把一照,看他面熟,又问:“你是唱戏的?”关汉卿不卑不亢地答道:“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捕头听得此言,终于明白:“莫非你就是关……”关汉卿哈哈一笑说:“看我非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捕头本是戏迷,本想放关汉卿一马,但一想到那笔诱人的奖金,正在犹豫,关汉卿看出他的心思,吟诗一首:“抬头莫逞强,纵使得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弃甲,下榻还是普通人。”捕头闻听,若有所悟,便放关汉卿走了。他的睿智和聪慧使他免于牢狱之苦。
关汉卿淡泊名利,嘻笑怒骂皆文章。七十五年人生路,活得怡然自得,他在小令《闲适二首》里这样写道:“旧酒没,新醅泼,老瓦瓮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南耕亩,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从他的词里可以读出从容和淡定。
关汉卿是元代最伟大的杂剧作家,珠帘秀是当时顶尖儿的杂剧演员。他们在艺术上相辅相成,感情上惺惺相惜,共同创作出了《窦娥冤》等诸多伟大作品,为中国的戏曲艺术增添了异彩。
?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