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段考二历史复习
第一课~第十课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答题思路
原因类:
1.国力强盛;封建统治稳定,国力增强;社会长期相对稳定
2.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败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日益腐败,社会弊病丛生;专制主义发展;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3.现实问题;阶级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赋税负担沉重;战争连年,自然灾害频繁
4.统治者重视
5.原有…的弊端日益暴露原来的刑法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
6.借鉴继承·善于借鉴前代的(XX制度);原……取得一定进展
7.阶层结构变动·市民阶级崛起
8.开明政策;社会开放容纳
9.开放政策
影响类:
1.统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修谱牒;加强对X地的控制;打破X地封闭状态,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统治: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
3.君主专制:强化君主专制,巩固帝位;加强皇室地位
4.政局: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吏治清廉
5.社会: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6.打击门阀士族:促进平民政治发展;抑制旧士族,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加速门阀制度衰落,调动寒门庶族参与政治的热情
「科举考试」
①培养人才,官员素质;②社会公平;③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④巩固统治;
⑤教育发展,社会风气(崇文重学)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建构(一~二)
一、动态性知识概念的框架
西周宗法制
西周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
特征:血缘亲疏
作用:稳定秩序
外延:奠基分封
西
周
宗
法
制
特点:血缘亲疏
中央:王位
皇位(皇帝制度)
地方:分封
残存(家天下)
家庭:宗族观
人才观(唯亲制)
政治伦理:尊尊等级
生活饮食(礼仪)
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开创:隋朝更立之期
完善:唐朝革新之时
运作:分工协作
作用:分割相权,保证皇权
三
省
六
部
制
特点:分工、协作
运作:牵制、监督
集思广益
演变:三省权力中心
权力变化(中晚唐)
行政:参、议
优秀人才(科举制)
与三公九卿
与皇权矛盾(争、和)
明朝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
原因:政务繁多
开创:成祖设置
性质:内侍顾问
结果:君权强化
明
朝
内
阁
制
原因:主观愿望(喜好)与客观时势(事务)
性质:殿阁大学士
地位:明初地位不高
地位抬升(中晚期)
行政:内阁与六部
内阁与司礼监
作用:社会矛盾
内阁辅政(革新、权臣)
内阁制
立体——共和制宪法
典型
的
共和
制
宪
法
内阁辅佐
法
1875年
宪法
议会立法权
对议会负责,权力分立
总统行政权
国会立法
最高法院司法
总统行政权
对宪法负责,权力制衡
国会立法
内阁行政
总理制约总统
三权分立,权力制约
美
1787年
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模块性知识组合的框架
三、时序性知识列举的框架
时代——战国时期(转型变革)
战
国
时
期
政治:宗法一统崩溃,集权体制实践与推广
经济:农业生产革命与工商业的活跃
思想:不同阶层的诉求差异,主流思想的起源
文化:社会转型,文化创造
军功赐爵、新兴阶级、王国自强与郡县
技术工具与生产方式、产品产量与流通方式
旧贵族、小生产者、新兴地主、社会异见者
忧患——浪漫主义、绘画的成熟
宋
代
时
期
政治:皇权独尊,中央集权
经济:农业再次革命与工商业的活跃
思想:儒家信仰的重塑,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文化:文人阶层的意趣,市民阶层的生活化
分割相权、控制地方、文人政治与危机
经济中心、工商业繁荣(时间、空间)
理学兴起、理学思想的生活化
诗词的繁荣、绘画的风俗、书法的雅俗、技术的功用(印刷术、指南针、活跃)
时代——宋代时期(转型变革)
时代——清初时期(转型变革)
清
初
时
期
政治: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国家的巩固
经济:工商业繁荣,新生产方式萌芽
思想:理学的日益僵化,早期启蒙思想
文化:市民阶层的生活需求
中央机构完善、边疆地区的控制
民营工商、商帮、技术革新
君臣关系、生活观、经济观、哲学观
小说创作的蓬勃
时段——17世纪的英国时代(转型变革)
17
世
纪
的
英
国
时
代
政治: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
经济:海外殖民扩张,颁布航海条例
思想: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
科学:探寻自然规律,完成重大概括
开启资产阶级代议制
构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物理学—经典力学(牛顿)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市场、资金)
真题讲解
(2017·新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
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
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17·江苏)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汉武帝吧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2018?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源于他的仁慈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
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
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
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反正暴政而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2017·北京)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分析】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利,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D正确。
(2017·新课标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017·新课标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发展。普通人都能使用玉器皿了,不能看出来君主专制加强,也不是伦理道德?D更是无稽之谈,上世纪80年代只有很少的人有手机,现在普及了,难道是易染奢靡风气吗?B正确。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在往年高考中出现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规划演变的真题,郡、县在不断增加。它告知我们中央集权在加强。材料措施反映了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呐,矛盾是缓和,故A错误。B选项,大家睁大眼睛,本题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出题人太阴险啦。D错误,不知诸位怎么看出来区域面积扩大了。边患指的是匈奴为患,攘外先安内,加强中央集权后,汉武帝开始有更多精力和实力着手解决匈奴问题。故本题选C。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能力,要求大家辨别史料。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要区别史实、史论、史识等内容。有木有?17年的命题者不想把大家考倒,只考查大家论从史出的原则。A错误,当时李世民哪里看出来是皇帝了。B错误,到底谁是主帅呢?史料中表达的不一样。D错误,到底是不是患病呢?只有第四则材料提到了。C符合题意。
(2018·江苏)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结合图示说明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可知,“射爵射侯”实际上是最求功名利禄和高官爵位,反应的是古代人们追求显赫地位的价值取向,B正确;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势力在西汉推恩令之后已经得到抑制,不适合题目中汉代的时间界定,排除A;
射雀射猴与C观点相矛盾,排除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图示说明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分析出“射爵射侯”实际上是最求功名利禄和高官爵位,反应的是古代人们追求显赫地位的价值取向。题目新颖,难度中等。
(2018·天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
B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
C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
D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2018·江苏)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故A项错误;
中书省起草诏令,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故B项错误;
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是上传下达而非阻隔,故C项错误;
?行政运行的枢纽,与材料中“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
(2018·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状态并未结束,虽然藩镇掌握财政大权,很多并不上供,但是名义上官员要接受中央任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藩镇只是赋税不上供,不能说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
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C项明显与历史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唐代藩镇割据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大。本题很容易选择A项,就是因为材料中涉及到地方赋税不上交的情况,迷惑性比较大。需要仔细的区分地方赋税不上交和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是相同的意思吗?因此要求我们做题要细心。从材料信息“防骄藩”“守边疆”等信息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延续了唐的统治。
(2018?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风图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风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
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风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 ?
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官制,使得低级官员也取得与中央高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所以C项符合题意。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三省六部制下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2018?北京)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代加强专制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内阁权力下降,排除A;
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排除B;
?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C说法错误,排除;
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关,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皇权,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中军机处的特点和作用回答即可,注意的点是军机处无实权,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从而得出皇权加强的结论,难度中等。
(2017·新课标Ⅲ)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官员就职、陪审员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成人前,都必须宣誓,这有利于增强这些人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
(2017·新课标Ⅱ)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
(2017·新课标Ⅰ)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文化。这道题和去年全国1卷24题有点相似。本题的时间很重要。此时梭伦、苏格拉底等人都还未出现,但是此时的神话中已经孕育了人文主义思想,故B正确。
(2017·江苏)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D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材料中论述的并不是雅典实行抽签选举,在抽签选举之前实行差额选举,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
(2017·北京)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
A.?皇帝制度?????????????????????????B.?司法陪审制?????????????????????????C.?完备法典?????????????????????????D.?陶片放逐法
【答案】B
【考点】罗马法,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雅典是民主政治制度,A错误。
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的一种司法制度,它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雅典和罗马时代,古罗马的陪审团制度类似于雅典,B正确。
罗马才有宪备的法典,C错误。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D错误。
(2018·卷Ⅰ)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考点】苏格拉底,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梭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尊严超过对财富的需要,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
A项错误,梭伦并非反对奴隶制,材料也没有涉及奴隶制的问题,故排除;
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权力的问题,故排除;
C项错误,梭伦没有抨击贫富差别,而是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高于财富,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梭伦改革,旨在考查对历史史实与历史评价的认识,难度中等。梭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其改革中有很多是倾向于平民的措施,如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这些措施也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2018?卷Ⅱ)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和
【答案】C
【考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族斗争主要是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
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
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长期斗争最终使得平民与贵族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
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点评】早期罗马只有习惯法,没有固定成文,贵族与法官依照习惯法任意欺压平民,激化了阶级矛盾。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由平民和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法律,并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以后罗马的法律形成了以成文法形式呈现的基本模式。
(2018?北京)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干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C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由材料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人轮流担任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民主的公平性,民主性,这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C正确;
抽签选举体现机会均等公平的原则,不会引发贫富之间的对立,排除A;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2018·江苏)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答案】D
【考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故B说法错误,排除;
罗马法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适合罗马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合乎全世界,排除C;
?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说明体现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平等、公平等原则,D正确。故答案为D。
(2017·海南)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权力制衡
【答案】C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 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
(2017·海南)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答案】D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 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
(2017·新课标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
(2017·新课标Ⅱ)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驶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
(2018·海南)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答案】D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A据材料“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内阁成员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故A项错误;
B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故B项错误;
C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的中心,故C项错误;
D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说明,美国政党政治之间存在着监管和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原则,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