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思考:春天,天气逐渐变暖,池塘里的水逐渐变绿,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由于藻类植物的大量生殖。
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这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
衣藻
淡水里的绿藻,单细胞,含有叶绿体等能进行光合作用、能使水色变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鱼类的天然食料。
硅藻
单细胞藻类,
形态各异。
水绵
多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在平静的淡水中。
海洋多细胞藻类植物
长达2~3米,基部有固着用的假根。藻体可供食用或药用,是制碘工业的原料。
海带
在浅海岩礁上,颜色有红紫的、绿紫的及黑紫的区别,但干燥后却均呈紫色。可作菜吃,所以取名紫菜。
讨论: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我们刚才看到的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吗?
3、它们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4、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都比较简单。
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
大都生活在水中。
许多藻类植物的细胞里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
与藻类植物有关的现象:
赤潮
赤潮源于单细胞藻类的大量繁殖,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赤色薄膜,故名。赤潮常令水体急剧缺氧,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若发生在水产养殖区,则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
与藻类植物有关的现象:
水华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金鱼藻,属被子植物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地钱
葫芦藓
孢蒴
叶
茎
假根
这个结构
与生殖有关
葫芦藓
讨论:苔藓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苔藓植物有根、茎、叶吗?
它们的生活环境怎样?为什么?
无根,一般有茎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
1.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2.无根,也无输导组织
适于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思考:思维拓展 1
苔藓植物与人类关系
较低等的植物, 能保持水土,对外界环境敏感,作为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铁线蕨
鸟巢蕨
肾蕨
鹿角蕨
满江红
石松
桫椤又名树蕨,最高可达十来米。 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蕨类植物的生殖
孢子囊——产生孢子的结构。
讨论: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吗?
2、它们靠什么进行生殖?
3、它们的生殖离得开水吗?因此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
具有真正的根、叶、茎。
(孢子生殖)
适于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资料——煤
煤是由古代大型蕨类植物的遗体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地球上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我国约有2600种,素有“蕨类王国”之称。
你知道吗:
这三句诗中分别涉及哪几种植物?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2005年以来由于龙羽火力发电厂的投入使用,细心地同学可能发现:以前在房顶上或砖缝上生长的绿茸茸的植物却不见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你知道吗?
请你帮忙
1.我栽种的一盆肾蕨应该怎么养护?放在哪里?
2.我种了 一盆地钱,是该经常洒水还是浇透水?
对比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 苔藓 蕨类
不同 环境
结构
相同
多数在水中
阴湿陆地
阴湿陆地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
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
有根、茎、叶;
具有输导组织 ;
都没有花、果实、种子,靠孢子繁殖。
考考你
1.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的是 (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2.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长得高大,其主要的原因是蕨类植物 ( )
A.叶片大,光合作用旺盛 B.用孢子繁殖
C.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 D.根是假根
B
C
4.我们现在利用的主要能源---煤和石油,主要是由埋藏在地下的什么植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形成的 (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5.“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江水变绿是因为 ( )
A.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B. 水污染,水变质发绿
C. 绿树绿草映得水发绿
D.水中的被子植物大量繁殖
C
A
6、在生活的社区里,最容易找到苔藓植物的环境是 ( )
A.向阳潮湿,无污染的环境 B. 背阴潮湿,有污染的环境
C. 向阳干燥,有污染的环境
D. 背阴潮湿,无污染的环境
D
假如你在我国某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于苔藓植物分辨方向?
(1)苔藓植物生活在( )的环境中。(干燥或阴湿)
(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多? 。(背光面还是向光面)
(3)树干长苔藓多的一面朝( )(南或北)。好!现在你已经能确认方向了
北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植物是能够产生 的绿色植物,
包括 植物和 植物。
2.裸子植物的种子 ,没有 包被;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 包被形成 。
3.植物可以为人类提供 ;通过 ,吸收大气中的 ,同时释放 。
4.珍稀植物一般是指由于 的变迁或 而处于 的植物。
5.许多珍稀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植物资源,对开展科学研究、 、 、 和 ,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露
果皮
果实
食物
叶片
自然条件
二氧化碳
氧气
人为破坏
灭绝边缘
发展社会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
果皮
维持生态平衡
种子植物又可以再分成两类,是哪两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想一想:
种子植物
松树的球果和种子
桃树的果实和种子
种子植物按照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可以分为:
裸子植物 和 被子植物
世界现存裸子植物850种,我国250种
裸子植物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裸子植物
试试看,你能说出下面这些植物的名字吗?
它们都是常见的裸子植物。
根、茎、叶发达
有种子,无果实
生殖不需要水环境,
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被子植物是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已知的被子植物约有25万种,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植物类群。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白菜
茄
水稻
小麦
玉米
向日葵
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合生活的环境十分广泛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
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已知被子植物种类约25万种
刚才这些植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被子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
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
不同环境中的被子植物有特定的适应方式
茎:有气道(运输气体)
叶:上表面有气孔,下表面没有
种子:借助水力传播
…………
水生植物——莲 适于水生生活的结构
常见陆生被子植物
它有哪些结构和陆生生活相适应
根系发达,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
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珍稀植物 :是指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而处于灭绝边缘的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
桫椤又名树蕨,最高可达10m多。它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所以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桫椤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常常生在林下或河边、溪谷两旁的阴湿之地。
落叶大乔木,高35-42m,胸径1.6-2.4m。中国特有种和世界著名的孑遗植物、“活化石”。20世界40年代在湖北、四川、湖南三省交界地区、生于海拔(800)1000-1200(1500)m的山谷潮湿和轻度积水处。在中国已广为栽培。国外各大植物园也有引种。国家一级保护稀有种。
水杉
珙桐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可达30m,枝干平滑,叶片大,许多小花聚集成球形花序。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的大苞片,像一只白鸽俏立在枝头,摆动着翅膀,所以珙桐也被称为“鸽子树”。
珙桐
金花茶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
荷叶铁线蕨
龙棕
常绿大乔木,高达60m.树皮淡红褐色,条片状纵裂。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台湾,生于海拔1050-2400m处的山地。本种为亚洲东部最大的树木。阿里山保存着一株世界罕见并被称为“神木”的古树,高57m,树干直径6.5m,材积304m3 ,树龄约3000年。国家二级保护稀有种。
红桧
1.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具有茎和叶 B.由多个细胞组成
C.生活在水中 D.能产生氧气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主要的相同点是( )
A.植物体内有导管 B.胚珠有子房壁包被
C.有果皮保护种子 D.都靠种子繁殖
A
D
3.下列植物生活在海水中的是( )
A.水绵 B.紫菜 C.衣藻 D.小球藻
4.我国物种资源丰富,下列属于我国特有珍稀植物的是( )
A.杜鹃 B.茉莉 C.珙桐 D.月季
B
C
6.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等,主要表现在( )
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B.叶的形状不同
C.根的结构不同 D.茎的高矮不同
7.小静发现一种高大的植物种子裸露,这肯定是(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A
C
8.有“裸子植物的故乡”美称的国家是( )
A.法国 B.中国 C.俄罗斯 D.加拿大
9.俗称“白果树”的植物是( )
A.银杉 B.水杉 C.银杏 D.苏铁
10.被子植物对不同的环境有特定的适应方式:陆生被子植物一般______发达,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_________;水生被子植物体内通常有_________,以运输________,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B
C
根系
无机盐
气道
氧气
桫椤又名树蕨,高可达8m。它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
1、具有真正的根、茎、叶。
2、根、茎、叶里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3、用孢子生殖,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铁丝蕨又名铁丝草
种子植物
想一想:
种子植物又可以再分成两类,是哪两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二)、被子植物
讨论: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2、一般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3、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适合生活的环境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