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个案
备课时间
11.5
主 备 人
主备人所
在单位
复备时间
11.5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14.我要的是葫芦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1课时
上课时间
11.12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过 程
方 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生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识字、生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图画导入,课前质疑。
1.出示葫芦图片,认识葫芦。
2.课件出示生字:葫芦。指导读准字音,引导观察、认读。
3.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1.观察图片,认识葫芦。
2.自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生字“葫芦”。
3.反复读题,自主质疑:是谁要葫芦?他不要的是什么?他得到葫芦了吗?
初读课文,解除疑惑。
三、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四、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生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生字所在的句子,指导学生认读。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八个生字,指导学生读准。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交流怎样写好生字。你觉得哪些字可以归为一类?
3.老师范写生字“谢、盯、言、邻”,引导学生发现: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4.指导学生练习写字,巡视指导。
1.同桌合作学习: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相互正音。
2.同桌交流,试着解决问题。
3.小组同学间交流,总结课文内容。
1.交流自己圈画的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1)齐读生字所在的句子。
(2)观察插图一,从图中找出“藤”,说说“盯”的意思。
(3)查字典,说说“邻居”的意思。
3.小组内分段轮流朗读课文,相互正音、评议。
1.先自读生字,再齐读。
2.仔细观察,试着给生字归类。
(1)左右结构的字:治、棵、邻、盯、怪。
(2)上下结构:想。
(3)独体字:言。
3.观察老师范写,说说自己的发现。
4.描红、临写。
板
书
设
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课
后
反
思
1.图片与生字结合,激发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
2.在生字教学的环节,老师让学生大声地读、大声地说,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3.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挑选了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让学生朗读,既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和运用词语,丰富语言积累,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个案
备课时间
11.5
主 备 人
主备人所
在单位
复备时间
11.5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14.我要的是葫芦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2 课时
上课时间
11.12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 程
方 法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深入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深入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涵。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对照插图,感悟发现。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找不同。
1.认真观察图画,自主说说两幅图不同之处。
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拓展延伸。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相机归纳。
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两幅图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理解这个人为什么没得到葫芦。
1.引导学生找出感叹句和问句,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感情或心理。
3.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1.出示课件: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让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2.续编故事: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个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个是挂在藤上,一个是掉在地上。
2.自由交流,提出问题。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两幅图不同的原因。
2.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本组的学习收获和看法,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交流。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完善认识,深化理解。
(1)从第2自然段中认识到: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并不在意,心里只想着葫芦。
(2)从第3自然段中认识到: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叶子上的蚜虫还是不在意,还是只想着葫芦。
1.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边读边体会。
2、全班交流读后感受。
(1)我的小葫芦……才好呢!(重读“快长啊”“才好呢”,读出他急迫的心情。)
(2)你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重读“别”“快”,读出邻居的着急之情。)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种葫芦的人错在他不懂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所以叶子上生了蚜虫也不治。还错在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2)种葫芦的人心里会想:原来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叶子生了虫子不治,葫芦就长不成了。
2.续编故事。
板
书
设
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课
后
反
思
1.课堂导入环节,关键是能否很好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里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对课文内容充满了期待。
2.第二个环节,由图片到文字,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体会前后的不同,从而提出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接下来,我围绕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由浅入深,由初步感悟到深入理解,从而体会探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