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柳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背诵本课,并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重点
背诵本课,并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2.?背诵并鉴赏《望海潮》。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柳永,字耆卿,原名柳三变,做过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词人。仕途不顺,故流连歌坊创造出适合歌唱的新乐府,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有《乐章集》传世。
他常与歌伎来往,留连于灯红酒绿之间,征歌逐舞。因功名未遂,曾作《鹤冲天》一首解嘲,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景佑间中进士。宋仁宗曾言:“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从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后因以“奉旨填词”喻自我嘲讽。
柳词骫骳(wěi bèi,骫wěi:骨端弯曲。引申为枉曲,弯曲。骳bèi:胫骨,引申为屈曲。①谓文笔纡曲或委靡无风骨。?②引申谓作文曲意迎合人意﹐风格卑下。?③谓为人曲意依从,无骨气。)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因内宫达后宫,且求其助。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后山诗话》)
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避暑录话》卷三)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他到杭州后,得知老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便去拜会孙何。怎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2.?背诵并鉴赏《望海潮》。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探究结构
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
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理解大意:
参差cēncī???珠玑zhū jī??罗绮luó qǐ??天堑qiàn??巘yǎn
三吴:指吴兴郡、吴郡、会稽郡,此处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五代吴越建都于此。
钱塘:即杭州,古属吴郡。
重湖叠巘:西湖以白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故称重湖。叠巘:指层层叠叠的山峦。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凤池:即凤凰池,为皇帝禁苑中池沼。词中泛指朝廷。
3.探究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⑴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地理环境
上阕:写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下阕:描写杭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百姓生活
⑵探究本诗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
㈡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探究程序:
1.本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答: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
2本词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
?
2.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㈢探究内容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东南形胜写地理条件、自然条件。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写社会条件,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从现状写到历史。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总起来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写出了杭州的繁华景象,也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
5.?“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怎样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的?
明确:用重湖叠清嘉写湖山之美,“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怎样写出杭州百姓的快乐生活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7.?“千骑拥高牙”以下写了怎样的内容?是怎样写的?
明确: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㈣探究表达
⑴本词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点面结合。
⑵本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本词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点”的写法。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染”的写法。
⑶本诗的表达技巧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㈤自由探究
对本诗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全词
2.预习《雨霖铃》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背诵并鉴赏《雨铃霖》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词发展到宋代,受五代文风影响,也为适应歌舞升平的社会需要,词风婉丽,盛极一时,连在文学、政治上都极有抱负和成就的欧阳修也写了不少恋情词。在这种环境里,才情卓异的柳永更因他长期混迹于歌女中的生活经历,创作了大量表现男女离情别绪和悲叹个人沦落江湖的作品,成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雨霖铃》就是写情人离别的名作。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又称玉署,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曾任“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曾任“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俚一想支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都在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读这首词应注意它的基调,同时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背诵并鉴赏《雨铃霖》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探究结构
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
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理解文意:
凝噎níng yē???暮霭mù ǎi
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人们饯行送别地方。
????骤雨:阵雨。
??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无绪;没有情绪,无精 打采。
??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暮霭: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
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3.探究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⑴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上片:离别中悲痛(别景——别宴——别情——别景)
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⑵探究本诗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排侧。
㈡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1.本词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表现了离情别绪
2诗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2.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㈢探究内容与表达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了哪些内容?有怎样的特点?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情景交融。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承前启后,上接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凤残月”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将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这幅画面又是出现“酒醒”之后,作者采用虚写的手法,渲染了离愁之深。
?
小结:柳永的《雨霖铃》运用了蒙太奇手法。“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个人眼泪汪汪看着对方,拉着手依依难分,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由于悲痛气塞,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特写镜头之后,马上接上远景镜头:楚地,天高地远,江阔水缓,暮霭沉沉,秋雁声声。再接上中景镜头:一弯残月,晨曦初露,岸柳飘拂,孤舟泊岸。这一连串无声的跳跃式组接,高度凝炼、简洁地把愁肠百结、依依难舍的离情别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
明确: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
①直接抒情:上片:四、五两句。
在京都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六、七两句——握手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说不出。下片:一、二两句——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如何承受得了。五、六两句——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享,等同虚设。七、八两句——离别了恋人,万千深情密意却没人可诉说。
这些主客观冲突地铺叙,形成离愁别绪的高潮。
②借景点染:
情景交融,构成了凄楚的意境。指导学生仔细理解体会。
?
㈣自由探究
对本诗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全词
2.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
?
趣味教学资料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
柳词的影响
?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可见他在这一时期的词作所受欢迎的程度。
词是被人唱的,而唱它的人多是社会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的歌妓,过去没人专门从事词的创作。是柳三变开拓了词的领域,并使词获得了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内容上,他大胆引进了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形式上,他创新并发展了一百多字的长调。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首词,声情并茂,脍灸人口,如《醉蓬莱》、《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等,为词的通俗性、民间性、音乐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柳永的名字是他后来改的。在做了许多风流词人以后,柳三变又回到了封建士大夫的行列中。他先是将名字改为“柳永”,使得统治者再也想不起昔日的柳三变。47岁那年他中了进士,走上了当官的道路。以后他做过县令等。他的政绩不错,民声也好,为国为民做了一些好事。
但是,柳永的词风从此以后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他写的词开始脱“俗”变“雅”起来,也有了不少歌颂皇恩和粉饰太平的词作。这时的柳永才真的“奉旨填词”了。
?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