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苏轼词两首
?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坡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坡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2.了解苏词的风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称为三苏。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被称为唐代八大散文家之一。其代表作有诗《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词《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生活的仁宗至徽宗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于是政治改革和诗文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上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了挑战,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了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为词坛注入了强大的气象。同是写“江”,李煜用它来盛载无尽的哀愁,苏轼则用它淘洗“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背诵并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2.了解苏词的风格。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探究结构
阅读指导:以背诵本词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
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上下阕的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
公瑾jǐn?????纶guān巾????樯橹(qiáng lǔ)?????早生华huā发? ?酹lèi
?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
雄姿英发:卓越不凡
尊:同“樽”,酒具。
3。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上阕写景(触物——怀古):
千古:抚今追昔,点明怀古
故垒:指明怀古的时代、人物、地点
乱石:江山合写,描绘出赤壁的雄奇景色
江山:由景及人
下阕咏史(追昔——感叹)
遥想:点明人物
小乔:写周瑜年轻有为,卓越不凡
羽扇:写周瑜的战功和儒将风度
故国:缅怀英雄业绩,嘲讽自己一事无成
人生:抒发貌似超脱,实无可奈何的感叹
?
情感:豪迈雄浑,略见低沉——奋发向上——忧愤消沉
?
补充: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⑵探究本诗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
㈡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探究程序: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通过写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到赤壁古战场的鏖战以及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2.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㈢探究表达
方法指导: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中鉴赏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1.本词是如何表现豪放风格的?
明确:
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作者开篇就显示了词人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小乔初嫁了”,既写出了周瑜的年纪很轻,还以美女衬英雄,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雄姿英发”突出描绘了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面对强敌的从容闲雅与所建立的丰功伟业。
2。作者怀念周瑜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用周瑜的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
周瑜和苏轼的比较:
????周:年龄,24岁;婚姻,幸福美满;外貌,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
苏:年龄,47岁;婚姻,屡遭不幸;外貌,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
3.本词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明确: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使用衬托手法,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㈣自由探究
对本诗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全词
2.预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要求背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背诵并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背诵并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探究结构
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
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大意: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
芒鞋:草鞋。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料峭:形容微寒。
3.探究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⑴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上片:写雨中情景和心境
下片:写雨后情景和心境
⑵探究本诗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自然完整。
“饮酒”和“下雨”为作者所营造的意境的前提。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冷”既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㈡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探究程序:
1.本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答: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2.本词的主旨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渲染出雨骤风狂,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作从容淡定。“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3.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㈢探究表达
方法指导: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中鉴赏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探究程序:
1.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与在雨中的行为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以小寓大。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
㈣自由探究
对本诗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全词
2.预习《辛弃疾词两首》。
?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