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08: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重点
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探究结构
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
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文意:
  遥岑(cén):远山。
  玉簪螺髻(jì):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本指一种弯形的剑,相传吴王命国中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两子,以血涂钩,铸成双钩献给吴王。后代指利剑。此处用唐李贺《南园》诗意:“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暗指收复北方失地之意。
  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忧愁风雨:化用苏轼《满庭芳》词义,原句为“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说·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3.探究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⑴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上阕写景,寄寓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下阕用典,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
⑵探究本诗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层次丰富。上片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分四层意思:先借季鹰的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次借求田问舍的典故写作者不做求田问舍的许汜,再写“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现自己想效命疆场的意愿,最后写“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㈡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探究程序:
1.本词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郁闷。
2.本词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从而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的苦闷。
3.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㈢探究表达
方法指导: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中鉴赏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探究程序: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作者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怎样抒发的?
明确: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直抒胸臆。第一个运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明确:运用季鹰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运用“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作者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想为国效力的愿望。
?
补充资料: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㈣自由探究
对本诗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全词
2.预习《京口北固亭怀古》,能基本背诵。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背诵并鉴赏《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南宋初年,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形成了自己意境雄奇阔大的独特风格。同苏轼一样,课文选辛词也是一首怀古之作,不同的是苏词追慕一位古代英雄,辛词则以其爱用典故的习惯回忆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如果说婉约词人的作品有太多眼泪的话,辛弃疾当是蘸着血写这首词的,他把个人的命运完全纳入国家的兴亡盛衰之中,作品悲壮而苍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年),这时的作者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登上北固亭,联想到曾在此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觉满怀报国之志。而想到南宋王朝一直偏安江左,不思北伐,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愤慨。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背诵并鉴赏《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探究结构
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
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标出含有典故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
3.探究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⑴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上阕咏史赞英雄
下阕用典寄情怀
?
小结:上阕,江山依旧,无处觅孙仲谋,睹物思人,刘裕当年气吞万里,目的是借英雄业绩讽刺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达作者抗金的主张和决心。
下阕,元嘉草草——刘义隆好大喜功,丧师败国;四十三年——忆遍地燃起的抗金战火;可堪回首——写眼前虚假的升平景物;廉颇老矣——借典故表明:年事已老,但仍有效命疆场的决心,同时也流露出英雄失意的慨叹。
⑵探究本诗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
㈡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词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探究程序:
1.本词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讽刺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达作者抗金的主张和决心。
2.诗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2.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㈢探究表达
方法指导: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中鉴赏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⑵本词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典。
目的:抒情言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抒发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⑶本诗的表达技巧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㈣自由探究
对本诗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课文。
2.预习《李清照词两首》。
?
趣味教学资料
?
1.辛弃疾骂子
李兴濂
?
辛弃疾一生虽任过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担任过多年省市级地方官员,但他清正廉洁,浮云富贵,不贪占钱财。南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七月,55岁的辛弃疾时在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由于朝廷腐败,奸臣误国,辛弃疾深感壮志难酬,打算申请退休。岂料却遭到儿子的反对:“家中田地、房产未置,怎能马上退休?不趁在位时捞上一把,退下来就什么都晚了。”听了儿子“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劝告,辛弃疾气不打一处来,当即作词,大骂儿子。词曰: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赋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辛弃疾一顿痛快淋漓的骂子,不知儿子听懂了老爸的一番心意没有?辛弃疾敝屣浮云富贵,身体力行戒除权钱贪欲,并以此教训儿子,在封建社会中实属难能可贵,这首骂子词就是今天读来,也给我们以深远的启示。
?
2.辛弃疾活捉叛徒
?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
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宫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的时候,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
3.课文中涉及的典故
?
第一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即晋人张翰。《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个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南朝宋武帝的小名,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仰慕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正说明了人到老年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第三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因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师讨伐北魏,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祭奠,纪念胜利。作者意在借刘义隆落得仓皇北逃的事情,咏叹南宋近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浮离(今安徽宿县)兵败。此三句典中套典,意在以古讽今,主张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第四个典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追忆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五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祭神赛社,烟火不断。作者借此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 第六个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次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