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08:0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李清照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背诵并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学重点
背诵并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背诵并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自少便有诗名,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代表作有《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四库全书》提要云“李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佚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也。”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伊世珍《琅嬛记》: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背诵并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探究结构
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
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理解文意: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3.探究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⑴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上阕写自己的孤单与寂寞。
下阕黄昏独自饮酒的凄苦。
⑵探究本诗的结构有何妙处?
用时间的推移表现情感。作者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她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画龙点睛。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相映成辉。
⑶本词的结构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
㈡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探究程序:
1.本词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重阳佳节独守闺房时思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2.?本词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作者在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3.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㈢探究表达
方法指导: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中鉴赏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明确:上承佳节,下启重阳,突出了作者的寂寞、怨恨、愁苦之感。因为在重阳佳节,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她自己,这就让作者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更加感到寂寞、怨恨和愁苦。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几句长期为人称道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点神伤,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 以“西风”点凄景,暗含凄冷之意。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产生了两个对比,一是人与花的对比,一是过去生宎与现在生活的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3.李清照词风婉约,从本词看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一是善于抒情造境。如作者营造了一个重阳节在秋风中独自饮酒思人的环境。二是从细小处出发,抒发个人的情感。
㈣自由探究
对本诗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全词
2.预习《声声慢》,要求能基本背诵。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背诵并鉴赏《声声慢》。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山东济南市趵突泉公园里,建有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题有一副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是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声声慢》写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词情凄清,跟早年写愁的作品如《一剪梅》《醉花阴》等相比,风格显然不同。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背诵并鉴赏《声声慢》。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探究结构
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
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用“????”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
3.探究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⑴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下片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
⑵本词的结构有何妙处?
?
⑶本词的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
㈡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探究程序:
1.本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2.?本词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2.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㈢探究表达
方法指导: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中鉴赏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1.?“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表达了三方面的内容:“寻寻觅觅”,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神态,其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 “冷冷清清”,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在的心理状态。
采用叠词音韵和谐,多组叠词连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2.“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虚写,表达怀乡之情。(作者是北方人,此时沦落在南方)
3.?“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满地黄花堆积”写菊花盛开,“憔悴损”写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有谁堪摘”写自己不想去摘它赏它。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4.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结合全词说说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哪些愁?
明确:有悼亡之情,有思乡之愁,有自伤不幸之愁,有国破之愁。
?
㈣自由探究
对本诗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全词
2.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
教学资料
?
1.李清照的不幸遭遇
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死后三日,又被蔡京唆使私党弹劾几遭灭门之祸。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隐居。此后十余年里,李清照协助赵明诚搜集金石,鉴赏书画,整理校勘书史,撰写珍本秘集,在中国金石鉴赏史上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随之灭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二年后,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夫婿的撒手人寰,使李清照的情感一下子被困在干涸的爱之河床上。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提出离婚是何等艰难之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告发张汝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过关的欺君之罪。宁可冒坐牢之苦,也要坚决解除这痛苦失败的婚姻。
按宋朝法律,老婆告老公即便属实,也要判有期徒刑三年。李清照进了大牢,多亏亲友搭救,九天后被放了出来,这段婚姻前后只持续了几个月。
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的熄灭了,留下的只是万丈的雨恨云愁!
在流亡途中,她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的嫌疑;接之而来的是丈夫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她的处境也变得越来越凄凉不堪。一连串的沧桑变故,使李清照的性格逐渐由开朗变得忧郁,在《永遇乐》中,她以凄凉的笔调感慨了自己今昔不同的心况境遇: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3.夫妻争胜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
“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
“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
“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好友夸赞说。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哪三句?”赵明诚忙问。
陆德夫随口念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