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08: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
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在现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
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
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杂文以“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一些小品文、随笔、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具备杂文风格与作用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杂文。杂文具有短小精悍,尖刻犀利、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议论说理形象化等特点。
阅读杂文首先要了解它的针对性。阅读时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明白是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的。其次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其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其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第三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非常有特色的,为了了解他的杂文的特色,我们他在《花边文学·奇怪》是如何论“男女之大防”的:
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非洲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这真是虽是我们礼仪之邦的“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古人,也万万比不上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古人对于分隔男女的设计,也还不免是低能儿;现在总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更是低能之至。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义。低能透顶的是还没有想到男女同吸着相通的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里呼出来,又被那个女人从鼻孔里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海水只能隔着皮肤更为严重。对于这样一个严重问题倘没有办法,男女的界限就永远分不清。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鲁迅先生有一个设计:用“西法”:防止男女同吸空气就可以用防毒面具,各背一个箱,将养气由管子通到自己的鼻孔里,既免抛头露面,又兼防空演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凯末尔将军治国以前的土耳其女人的面幕,这回可也万万比不上了。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杂文的基本特点,一是针对性强,二是有深刻的讽刺性,三是以小见大,四是写法具有创新性等。
我们今天所学的《拿来主义》更是一篇经典杂文,其表达的观点至今仍至将来都具有指导意义。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当时的背景是:
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依附英美帝国主义
?????????????对外:
????????????????????出卖领土主权与经济资源,不断奉送祖国文化遗产以媚外求荣。
国民党政府??????????军事围剿
对内:
????????????????????文化围剿
????????????外:国民党政府鼓吹“尊孔读经”,一些反动文人提出“文言复兴”
文化战线:
内:开展创造新文艺(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关于文艺,或认为采用和改造旧形式就是类乎投降,或认为在白话中采用些外国话就是把中国话取消,是受帝国主义者的指使。
也就是说,敌人要全盘继承旧文化,更严重的是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而朋友中的一些人要全盘否定外国文化。于是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杂文,阐明了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本文不仅在当时对揭露敌人、澄清革命队伍中的混乱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
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课文大意。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二、探究生趣
㈠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上下阕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在上阕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㈡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ǐan)????孱头(càn)????蹩(bié)???国粹(cuì)
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阴功:迷信的说法。认为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国粹:原指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
㈢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探究本词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1.在破的基础上提出观点: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惧外)
????????????A.送古董(“不知后事如何”)
?????????事例???B.送国画(“发扬国光)
????????????????C.送活人(催进“象征主义”)
????????????????A.尼采自詡太阳,发疯
???送去??恶果:
破??????????????B.中国只“送”必“讨”
????????????????A.是抛给的(不许不接受)
?????????实质:
????????????????B.不是抛来的(有选择权)
??????????????????毒??品:鸦片
????????经济侵略??????????废枪炮
????送????????????无用的??香??料
????来????????????????????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文化侵略:电影
立??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运用比喻论证证明观点。
??????????????????????孱头:怕??不敢进门(不敢接触??逃避主义)
破:非拿来主义的态度??昏蛋:怒??放火烧光(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废物:慕??大吸鸦片(全盘继承??投降主义)
????????????????????占有(前提)
立:拿来主义的态度???????????????鱼翅→吃掉
????????????????????挑选(关键)?鸦片→治病
?????????????????????????????????烟灯、烟枪→留一点展览外其余毁掉
?????????????????????????????????姨太太→请其走散
2.探究本词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⑴本课的结构有何特点?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
先破后立。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⑵本课的构思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
?
㈣反复朗读。在诵读过程中积累语言,理解大意。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拿来主义在今天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鲍尔吉·原野《鲁迅的“不”》中说:
鲁迅提升了汉语言的杀伤力。此语言工于抒情状景,铺陈奥妙道理。言不及义,温柔敦厚。工于言不及义,温柔敦厚。工于谎言与碑文。工于诏书、奏本、文告、对偶,以及描述鬼怪神异。鲁迅从前朝的词语里挑出带刃的、带刺的作兵器,使之工于见血。他自称笔下文字为匕首与投枪。然也,既能远掷夺命,又能给对方贴身安上一刀。
  这段文字很恰当地说明了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
㈡提出目标。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本节课我们要从理解语言入手,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拿来主义在今天的意义。
二、探究生趣
㈠鉴赏指导:以鉴赏为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意象,通过理解意象理解意境,通过理解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表达之妙,包括用词之妙和运用技巧之妙。
1.理解语言:
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完成课文第三题
⑴捧,挂——奚落;(捧:毕恭毕敬。刻画了国民党政府把文遗产奉送给别人的丑态。挂:切合古画、新画展出的特点,表现反动政府对宝贵遗产大手大脚的态度,且只有几张画,还要一路挂过去,显得是多么寒伧可怜。)
⑵算得显出了一点进步——反语;(无物可送,到了送活人的地步。送活人去媚外求荣,不独可怜且更可鄙。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是愈演愈烈了。)
⑶丰富、大度——讽刺;(本意为东西多而慷慨大方,鲁迅先生用在这里讽刺某些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可笑的自我吹嘘,自欺欺人。)
⑷摩登──幽默、讽刺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完成课后第二题
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2.理解技巧
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手法是什么?它是如何运用的?
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也有某些益处的部分
烟灯和烟枪、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3.理解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本文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先破。开头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作铺垫。后立,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在对比中层层深入地阐明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3.本文的主旨有何新意?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
4.自由探究
对本课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拿来主义的观点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预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要求熟读课文,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
趣味教学资料
?
鲁迅的“不”
鲍尔吉·原野
?
鲁迅提升了汉语言的杀伤力。此语言工于抒情状景,铺陈奥妙道理。言不及义,温柔敦厚。工于言不及义,温柔敦厚。工于谎言与碑文。工于诏书、奏本、文告、对偶,以及描述鬼怪神异。鲁迅从前朝的词语里挑出带刃的、带刺的作兵器,使之工于见血。他自称笔下文字为匕首与投枪。然也,既能远掷夺命,又能给对方贴身安上一刀。
  鲁迅摆脱了文人的窘迫。虽然“文章憎命达”,但憎不了鲁迅经济状况之宽裕。以往乃至今天的文人,若不做官经商当教授,或在体制内领饷,都和孔乙己差不太多。鲁迅强,用一管金不换的小毛笔收获银两,则不必向大势力折腰,不必说昧心的话。住租界、看电影、养活全家。
  鲁迅不昏。他无论见流亡学生,见文豪肖伯纳,见官员,见各种趾高气扬的学者和天才都不昏头,诙谐不改、清醒不改、震怒不改。他对自己的身后,对儿子的前程,对诺贝尔奖落于谁头,对到底谁当左翼文坛“盟主”,一概不起妄心。
  鲁迅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越是弱国弱民,越喜欢四处树敌,喜欢高喊热血沸腾的口号。鲁迅虽然常常生发敌意,但没有煽动过对其它国家与种族的敌意。他明白,弱在自己身上,病在自己身上,仇视别人无益。他还明白,民族主义情绪最容易被具有别样用心的人所利用,生害。
  鲁迅没有计划经济观念。作为作家,作为斗士、学者或以文字谋生的人,他不企图政府提供好的待遇,“养起来”。他没在文字间期待议员、督学这些官职,以及勋章和奖。他没有发出“文学衰落了啊”这些哀叹。
  鲁迅不结党。虽然他和萧红等青年作家、曹白等青年木刻家、内山完造等外企CEO关系很好,但不搞小圈子,也不囿于小圈子。他并非一味怒目,也讲情商。他和福建省主席陈仪这样的国民党高官是好友,和瞿秋白这样的共产党领袖也是好友。他蔑视小圈子这么一种东西,以及圈子之间的互吠。
  鲁迅不搞浙派文学、绍兴味小说以及教授派杂文或旅日作家这一套,也不搞“一个学医的留学生的惊世之作”那一套。
  鲁迅勤奋。用齐白石的话说,叫“不使一日闲过也”。
  鲁迅擅骂,但不靠骂人出名,更不靠骂名人出名。
  鲁迅算计过日子的经济成本。
  鲁迅有大恨。且看那些在文坛乱骂的人,多是怀着一己的小恨发泄。鲁迅有大恨大怒。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如此严厉地叱骂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人。他恨世道昏黑、生民愚昧,“用一双泪眼看着手术台上生息渐绝的母亲”(池田大作)。这个母亲是中华民族。他恨得上下求索,恨得言如厉鬼。这一种人间大恨,在其他人身上特别是现今人身上已经非常少见了。
  鲁迅懂得尺度。他骂三千年历史,但未骂过上海滩的闻人如黄金荣、杜月笙、哈同等人。
  鲁迅看不到希望。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在手术台上生息渐绝的母亲”,无论在国力上、外交上、国民素质上,鲁迅都没有看到这位母亲有康复的可能,进而有强壮的可能。鲁迅临终前不声不响躺了许多天,头脑清醒,时不时看一幅红衣女人的木刻作品。他一定想过,中国完了!中国就这么完了?中国怎么会不完呢……可惜他没看到今日中国。
  鲁迅不养生。他在赌气的时候甚至薄待自己的身体。他对中医药有不公允的见解。他死于自身的肺病,而非诊治医生下毒。
  鲁迅不喜欢猫、狗。不谈论戏曲、音乐。偶涉戏曲,也是讥讽。
鲁迅不知道他在1936年10月19日5时30分辞世之后,作品并未“速朽”,年年重印,经69年遍布中国城市乡村。
?
怎样理解标题“拿来主义”?
?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独创的。“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对等文化遗产要敢于拿来,即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是“拿来主义”这个词的衍生,修辞上叫仿词格。如文化→团体武化团体,人道主义→狗道主义等。其特点是鲜明生动有趣。
?
创新必须择旧──读《拿来主义》札记
徐中玉
?

?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崇洋、西化的论调。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着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索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彷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题,也怀着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中的基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他一些文章。不过此文的确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篇战斗檄文里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
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

?
大家知道,鲁迅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竟不看中国书。怎么后来又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了呢?这里有没有矛盾?我的看法是:没有矛盾,但有发展。
在很多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要求冲破旧文化的桎梏向前迈进的时候,顽固派却涌出来大肆宣扬“国粹”的美妙,一定要大家仍唱老调子。本国独有的东西是否一定好?为什么都该保存,而且仍像神明一样向它膜拜?说是保存“国粹”,实际岂不是在反对革新,妄图保古、复古吗?当时的形势,保存了“国粹”,不抛弃了老调子,要保存我们的国家、人民便很难。而“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热风·随感录三十五》)。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可见,鲁迅在当时条件下狠批“国粹”,是把它作为顽固派妄图复古,反对革新的一块重要招牌来打击的,它打击了“国粹”,也就是打击了反动复古势力。当时文化革命战线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打击这种复古伎俩,复古势力。显然还没有到对遗产需要提出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时机。
须知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的话,乃是鲁迅对当时的青年们说的,他认为当时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暂时不能作文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不要与现实人生离开,应积极做点革新的事(参见《华盖集·青年必读书》)。当时的青年一般对遗产中的糟粕还缺乏辨别力,劝告他们少看或者竟不看,是出于一种爱护,使他们少受或不受毒害。鲁迅从未笼统地要求一切人都少看或竟不看中国书。恰恰相反,他多次慨叹过真正懂得遗产中的精华,正确理解遗产的作用的人太少了。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搜集整理了很多古籍;他还想亲自编写一部文学史,可惜未能实现。只要稍加分析,对照事实,就可知道他从批判“国粹”到后来的主张“首先拿来”,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当然,其间有发展。主要的危险已经不是复古或崇洋,一般青年已经逐渐长大,有一定辨别力了,创造革命的新文艺的需要更迫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的传入以及苏联在批判继承文学遗产方面的某些经验教训的介绍,所有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鲁迅思想在这一问题上的发展,使得他的观点更加辩证、完整、深化。我觉得,写成于《拿来主义》之前一年的《关于翻译(上)》中间的这一段,透露了发展的重要消息:
……但我们也不能决定苏联的大学院就“不会为帝国主义作家作选集”。倘在十年以前,是决定不会的,这不但为物力所限,也为了要保护革命的婴儿,不能将滋养的,无益的,有害的食品都漫无区别的乱放在他前面。现在却可以了,婴儿已经长大,而且强壮,聪明起来,即使将鸦片或吗啡给他看,也没有什么大危险,但不消说,一面也必须有先觉者来指示,说吸了就会上瘾,而上瘾之后,就成一个废物,或者还是社会上的害虫。
鲁迅也就是在这篇文章里指出这个著名的观点的:“凡作者,和读者因缘愈远的,那作品就于读者愈无害。古典的,反动的,观念形态已经很不相同的作品,大抵即不能打动新的青年的心(但自然也要有正确的指示),倒反可以从中学学描写的本领,作者的努力。”时代不同了,新的青年长大了,要创造革命的新文艺又必须从旧文艺和外国作品中择取有益的东西,所以他就把他随着形势的改变和学习的深入而发展了的思想写在这篇《拿来主义》里了。
?

?
为什么创新必须择旧──择取中国的和外国的旧文化?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曾引过卢那察尔斯基的一些话,也赞赏过他在革命之初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仍要保存农民固有的美术,怕军人的泥靴踏烂了皇宫的地毯等。这道理,用鲁迅自己的话,便是:“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仍然有所择取。”“古人所创的事业中,即含有后来的新兴阶级皆可以择取的遗产。”(《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致魏猛克》1934年4月9日)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旧文学衰颓,来了一个新的转变,这转变往往得力于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欧洲的印象派,是吸取了从中国和日本传去的画的养料而形成的。新阶级的文学也一样。文学遗产中一切进步的,合理的,科学的,美的东西,都仍能对新阶级的文学,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提供有益的成分。为什么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会成为一个国家创造新文化的极为有利的条件?就因为可以从旧文化中择用的养料多极了。鲁迅后期杂文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瑰宝,它正是从对地主、资产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中产生的,它批判旧文化中的糟粕,吸收、改造、发展其中对无产阶级有用的成分,它就成了新阶级的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能设想,如果没有择取中国的旧文化,会产生出鲁迅的这种锋利无比的杂文来。
其实不只是新文化,就是无产阶级的新战士,最早又何尝不是从旧社会中培育起来,改造成长的?过去并无无产阶级,就是有了无产阶级之后,很多革命家包括革命导师在内也出身于非无产阶级,受过较长时间的旧教育。旧文化并没有妨碍他们转变立场,甚至成为革命导师。在他们成为革命导师之后,对旧文化还是竭力主张吸收和改造利用的。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反复强调学习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的极端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他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列宁选集》,第4卷,第347页。)如果否定了继承文化遗产的必要性,那么对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家的作用,也会否定或怀疑了。这方面我们积下的沉痛教训是非常怵目惊心的。
鲁迅的思想,显然是受到列宁的影响,并同他一致的。
在他写作《拿来主义》的时候,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正待大力开展,无产阶级文艺质量正待迅速提高。但不少人对文学遗产却不敢接触,中国的外国的旧文化都不要,好像一接触就会被染污、被俘虏过去,不得了。他们也说要成为新人,也说要创造新文艺,可就不懂得:“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指责这种人为“孱头”,实出于如焚的热情,对这种人中的大多数,是由于“恨铁不成钢”,是想借此激出他们的勇气,把他们狠推到前面去。
?

?
对“昏蛋”和“废物”,鲁迅只有愤怒和鞭挞,而对“孱头”则不同,鲁迅讲过很多话,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的害怕。参看一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他这篇文章。
第一,他认为避忌旧文化,乃是衰病,无力,缺乏自信的表现;壮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是决不会这样的。他说:“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坟·看镜有感》)他说像这类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会更加衰弱下去,因为终日战战兢兢,先已丧失活气了。他又说:“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关于知识阶级》)如果知识阶级如此胆小,一听到俄罗斯,一看见红色,一看到俄国的小说,就怕得发抖,对西洋文明也唯恐受害,一动也不敢动,怎样能进步呢?岂止不能进步,将来必定要灭亡。他说汉唐虽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时,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时刻,神经就衰弱过敏,对外国东西,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了。(参见《坟·看镜有感》)我们究竟是甘心当弱者,还是应该努力做强者?
第二,他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一味害怕,是决不行的。他说:“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坟·看镜有感》)十年后他在论新木刻时,又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他认为我们对旧文化,无论是中国遗产中的精华还是外国遗产中的良规,实在都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只要是优点,他说“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第三,他阐明了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辩证法。他说:“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集外集拾遗·〈引玉集〉后记》)你要在文艺上有所开拓,有新的建树吗?那就要保存遗产。保存当然不同于保古,不是为了复古。保存下来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为了择取优点。如果只为复古、保古而保存,由于大家都反对复古、保古,遗产就保存不住。只有抱着革新的目的,认识到了择旧的重要作用,遗产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与爱护,所以真正的革命者才是最理想的遗产保存者,而遗产中的精华,亦只有在革命者手里才能得到开拓,并成为建设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材料。难道我们还能把保存(择取)和开拓、建设割裂了来理解?
?

?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要“不管三七二十一”。
这是流行在我们江南地区的一句口头语。三乘七,二十一,原是对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如果经过考虑决定了要做某件事,认为非做不可了,那就不要再犹豫不决,计议末节,三七是二十一也好,不是二十一也好,反正是做定了,别人的七嘴八舌,亦都由他去。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所以文题即为《拿来主义》。如果没有一点勇气,东张西望,畏畏缩缩,欲拿又怕,拿了又不敢分别对待,就不成其为“拿来主义”了。
“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有科学性。如果不先拿来,许多有用的东西就被抹煞、毁灭了,还谈得到什么使用与存放?对旧文化,当然需要“批”,这有利于择取,但若像“四人帮”这些“昏蛋”一样,“批字当头”“大批判开路”,实际是首先要毁灭大批遗产。把遗产大批大批地烧光,或用行政命令投入冷宫,这还怎么能进行择取、谈得到使用呢?只有首先拿来了,不毁灭掉,才能进行择取。你要“批”,尽管“批”,批对了固好,批错了还能够改回来,反正东西仍在,不致无法补救。十年浩劫中我们毁灭了多少文化遗产啊!“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同时也有革命性,创新离不开择旧,不先拿来无从创新。
鲁迅的思想、主张所以特别有力,即在富有科学性。它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而科学性则始终是基础。在批判继承文学遗产的问题上,亦复如此。
?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