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08: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
教学目标
1.了解随笔的特点,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
2.把握阅读随笔的基本方法;
3.?认识父爱、母爱的不同特质以及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
1.把握阅读随笔的基本方法;
2.?认识父爱、母爱的不同特质以及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埃里希·弗罗姆是著名的德国(后来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他自己曾说过:“我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仍然保存的真理,而排除那些需要修正的原理;对马克思的理论我也试图这样做,最后,我力图得出一种综合体,从对这两位思想家的理解和批评中应得出这种综合体。”弗罗姆努力试图把二者的思想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
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课文节选自《爱的艺术》。《爱的艺术》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有的随笔可归为杂文。它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等。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富有“理趣”。
阅读随笔,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课学习这篇课文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随笔的特点,阅读随笔的基本方法,了解作者。
2.?鉴赏作者构思之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
在阅读课文中校正读音:
诞生(dàn)???刹那(chà)???凝聚(níng)??怀孕(yùn)??休戚相关(qī)??归根结蒂(dì)??罪孽(niè)??咄咄逼人(duō)
积累词语: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㈡课堂探究
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探究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2.探究本课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⑴本课的结构有何特点?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
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详尽地论述了人生不同阶段母爱和父爱的根本区别,为如何教育子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福,是一种和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⑵本课的构思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
探究内容。
1.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年龄段???????????????????????特征
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和学习爱别人
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





2.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各有保优点和缺点?
明确:
特点:母爱:无条件。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3.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2.本课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
3.本课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
自由探究
学习本文有怎样的收获?
自由讨论。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预习《短文三篇》
?
趣味教学资料
?
埃里希·弗罗姆的贡献
?
埃里希·弗罗姆是著名的德国(后来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1922年到1933年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纳粹夺取政权后,他于1934年流亡美国,曾任耶鲁大学讲师。移居美国后,他与科·霍尼(1885—1952)一道成为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1951年担任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后来又执教于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
其代表作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1931)、《逃避自由》(1941)、《心理分析和伦理学》(1954)等。
?
《爱的艺术》介绍
?
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方──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据估计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的爱的理论持赞成态度,在继承精神分析方法基础上,分析和批评了弗洛伊德主义。但本书不是一部政治性的爱的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从科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作者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理论糅为一体。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又采用精神分析方法,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没有获得爱的人正是由于爱的能力发挥的失败,克服这种失败的唯一途径是研究爱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学会这门艺术,找出爱的失败原因,并且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
弗罗姆把爱看成是一种主动能力。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这不但不能很好地生活,而且只能更加远离爱的绿洲而走向爱的荒漠。
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失掉爱。在弗罗姆看来,爱固然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障碍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力量,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人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一个人的魅力在于个性,倘若他处处与别人雷同,总是模仿和依附别人,那他就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力量。一个人若想使爱久恒,就必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不断更新自我。那些以丧失自己的个性和尊严为代价来换取爱的人,最终必然失去爱。爱的行为只能在自由的感情交流中实现,而决不能作为依附的结果。
?????弗罗姆认为,各种形式的爱──母爱、性爱、兄弟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他指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根本没有爱。你关心你爱的对象,就要为他而努力。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责任感既是关心的一个方面,也是爱的表现。责任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求的积极反应。对于母爱来讲,它对婴儿的责任主要指对身体需要的关怀。对成人之间的爱而言,责任主要是对精神需求的关怀。但是这是以尊重为互补的,不能把关怀、责任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如果我爱一个人,就更应该尊重他的个性,而不是把他变成我的工具和仆从。爱是自由之子,只有自由地发挥各自的个性,爱才是可能的。而了解既是以上三要素的核心,又是以上三要素的结果。了解首先是对所爱的对象本质的了解、认识。只有你了解的事物,你才能谈得上理解;只有你了解爱的对象的个性,你才能谈得上尊重他、爱他。
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为母爱做任何事。其实弗罗姆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确实,母爱是伟大的,相对于其他几种爱的形式而言,它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弗罗姆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他指出,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就这一点说,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不孝——以收回父爱为惩罚。弗罗姆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父爱除了和母爱一样具有其他形式的爱无法比拟的无私性外,也和母爱一样,具有有条件性的一面。不过父爱和母爱有一些差别: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眼于未来;母爱以感情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为来教育孩子。
弗罗姆在论述爱的实践时,另一个很可贵的思想就是认为仅有爱的理论,还不会爱,必须把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结合起来。但是他在阐述爱的实践时,只对爱的实践要求,即爱的途径做了分析。他认为爱的实践和其他艺术的实践一样,有四个共同的要求:规范、专心、耐心、关心。你欲成为一门艺术的主人,你就必须把全部身心献给它。同样,你要精通爱的艺术,你就必须全心全意地学习和实践它。爱的成功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爱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获得客观和理智的能力是通向爱的艺术道路的一个重要条件。信任和诚意是爱的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品质。在爱当中,理想、自信和勇气是重要的,谁若没有理想,谁就会失去目标;谁若没有自信和勇气,谁就会无力承担爱的责任,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念,而最终失去爱。爱意味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承诺自己,在自我的爱将创造被爱人的爱的希望中完全奉献自己。爱是信心和勇气的行为,谁没有信心和勇气,谁就没有爱。爱这玄妙而又令人神往的情感,并不是高悬于人类生活绿洲之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它就在你的身旁。只要你努力从建立这些品质做起,就会摘取爱的皇冠。
??????????????(节选自《〈爱的艺术〉译者序》,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