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蒙田、帕斯卡尔、富尔格姆,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把握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把握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蒙田,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鉴赏其构思之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蒙田随笔全集》,生于1533年。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眼里,又该如何对待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呢?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蒙田,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鉴赏其构思之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㈡课堂探究
探究结构
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探究本课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第二部分: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
2.探究本课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
?
探究内容:
1.“生之本质在于死”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
2.“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
探究主旨:
《热爱生命》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
?
探究手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对比。
好日子——细细品尝,坏日子——消磨光阴
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寄于来世;聪明的人——享受生活充实
突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
自由探究:
学习本课有怎样的收获?
自由讨论: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预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熟读课文,列出需要探讨的问题。
2.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帕斯卡尔,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帕斯卡尔,生于克莱蒙费朗,逝于巴黎。他自幼聪颖,求知欲极强,12岁始学几何,即通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并掌握了它。16岁时发现著名的帕斯卡六边形定理,据说他后来由此推出400多条推论。17岁时写成《圆锥曲缐论》(1640),是研究德札尔格射影几何工作心得的论文,包括上述定理。
帕斯卡尔的思想理论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思想录》一书中。此书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潮之外另辟蹊径;一方面它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现这一主导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并以他所特有的那种揭示矛盾的方法(即所谓“帕斯卡尔方法”),从两极观念(他本人就是近代极限观念的奠基人)的对立入手,考察了所谓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知识、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既夹杂有若干辩证思想的因素,又复浓厚地笼罩着一层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帕斯卡尔,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㈠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㈡课堂探究
1.?题目“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告诉我们人具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特点:能思想 脆弱
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脆弱。
2.?既然人是渺小的脆弱的,那么人怎样可以变得伟大呢?
明确: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明确:
⑴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像一根苇草一样,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
⑵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
⑶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总之,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5.学习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阅读课文,思考我们应怎样度过人生。
2.预习《信条》,要求能基本了解大意,并能作个性解读。
?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尔格姆,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有《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信条》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部散文随笔集极富哲理性,曾成为美国年度第一号畅销书。
媒体对《我需要知道的一切……》作了如下评论:
这是本多么有趣的书啊,它不仅适用于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而且也适用于各个国家。——《纽约每日新闻》
一剂对付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里折磨着我们的那些恐惧的良药。——《巴尔狄摩太阳报》
富尔格姆对洗衣店和日常生活作了富有哲理的探讨,在通常不被注意也得不到赏识的那些平凡、琐碎的经验中,发掘出新奇的事物及其意义,很明显,他触动了一根民族的神经。——《西雅图信使报》
一部不可思议地打动人的作品,这个世界读了之后,带着一声惊叹说:“那太真实了。”——《弗雷斯诺蜜蜂报》
富尔格姆已经使他那种孩子般的惊人的感觉得到应有的珍视。——《达拉斯时代先驱报》
好或者糟,安逸或者艰难,生活的复杂和简单,奇特和凡俗,都被罗伯特的朴实而有灵气的散文澄清了。他的书,如同这书的作者,是个成功者。——《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富尔格姆,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
二、探究生趣
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㈡课堂探究
1.?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2.“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3.“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幼儿园学过的那些基本原则,适用于个人、社会乃至政府。所以说,“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儿园就学过。
4.《信条》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
????5.学了本文有怎样的收获?
?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理解课文
?
?
趣味教学资料
?
1.蒙田的贡献
?
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国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先后当过法院顾问和市长。主要著作是《散文集》。
其《散文集》富有形象性,不乏诗意,在法国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
蒙田也是欧洲近代散文这一体裁的创始人。
蒙田生活优裕,对当时法国激烈的阶级斗争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同时,动乱的时代又使他深感个人生活受到威胁,产生了怀疑论的思想。蒙田怀疑,但不否定一切。他认为生活是真实的,应当尽量享受它。享受生活首先要精神自由,心情恬静,不让习惯、偏见等束缚自己的思想,不让贪婪、吝啬等欲念扰乱自己的心情。
文学史上有的作家因留下等身著作而闻名于世;有的只写了一两本书,却令后世读者永不忘怀。蒙田就是个“一本书”作家。他留给我们的是一部貌似寻常却不同凡俗的著作。蒙田直到死去的时候,还一直说他不是真正的作家,只是个乡村绅士,到了冬天没有事情做,才草草记下一点略有哲学内容的杂乱思想。
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
2.蒙田论教学方法
?
????蒙田指出:“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便学生养成“完美的判断力”。在蒙田看来,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对此他曾反复地、详尽地作了论述。
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并不是完善的知识,这只是把别人要求记住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罢了。”学生不仅要记住老师的话,更要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精神实质,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学生要学会把别人的知识通过理解和吸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对此,蒙田还把学习比喻为人吃东西,他说,“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
?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我不到什么东西。”学习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所以蒙田说,“我希望做教师的便他的学生谨慎地、严密地吸取一切东西,决不要相信只凭权威或未经考察的东西。……把各种不同的判断向他提出,如果他有能力,他将区别真理与谬误。”
不要只学书本知识。“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学生要和别人交谈来往,出国旅行,观察各种奇异的事物,总之,要把世界作为“书房”,从而扩大视野;如困守一处,就会眼光短浅。
要因材施教。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所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施教。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或达到完善的境地而要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此,蒙田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他说:“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忌事事处处包办代替。蒙田要求教师有时候给学生“开条路”,有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开路”。他说:“我不希望导师独自去发明,只是他一个人讲话,而应该容许学生有讲话的机会。”
多练习。蒙田指出,人们要想学跳舞,不能只是看舞蹈家跳,而自己不去跳。学习也是一样,对所学的知识要多运用。蒙田说:“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蒙田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
3.蒙田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警句摘录
?
“我们只注重让记忆装得慢慢的,却让理解力和意识一片空白。我们的学究,就像鸟儿有时出去寻觅谷粒,不尝一尝味道就衔回来喂小鸟一样,从书本中采集知识,只把它们挂在嘴边,仅仅为了吐出来喂学生。”
“我们只会死记硬背别人的看法和学识,仅此而已。可是,也得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呀!”
“肚子里塞满了食物,如不进行消化,不把它们转化为养料,不能用它们来强身健体,那有什么用呢?”
“即使我们可以凭借别人的知识成为学者,但要成为哲人,却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智慧。”
“如果我们的思想不健康,判断力不正常,我宁可让我的学生把时间用来打网球,那样至少可以使身体变得矫健。”
“判断力要比学问更宝贵”
“知识不应依附于思想,而应同它们合二为一,不应用来浇洒思想,而应用来给它染色;知识如果不能改变思想,使之变得完善,那就最好把它抛弃。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不知如何使用---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学---,那样得知识是一把危险的剑,会给它的主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如果学问不能教会我们如何思想和行动,那真是莫大的遗憾!”
“腿瘸了不适合身体运动,心灵“瘸了”则不适合思想运动”
“强迫孩子做超越他们本性的事,是很难很难的。”
“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图利,也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装饰自己的内心;不是为了培养有学问的人,而是为了造就能干的人。”
“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自己披荆斩棘。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
?
帕斯卡尔的贡献
?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作者。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主要贡献有:帕斯卡定理、帕斯卡三角形、帕斯卡定律。他同时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
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在哲学方面,他撰写的哲学名著《思想录》并建立了直觉主义原则,这对于后来一些哲学家,如让·雅各·卢梭和亨利·伯格森等都有影响。
1662年8月19日帕斯卡逝世,终年39岁。后人为纪念帕斯卡,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简称“帕”。
帕斯卡尔与中国
?
帕斯卡尔未必了解明末清初的中国,但仔细阅读《思想录》就会发现,帕氏至少对历史中国应该是有了解的。在帕斯卡尔之前,早就有传教士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之间。也许正是这种交流给帕斯卡尔带去了中国的信息。
帕斯卡尔在气质上非常接近中国的传统圣贤。他一生主张仁爱,厉行中道,倡导道德,推崇理性和智慧,这些,都与孔子很相像。《思想录》中有超过200次谈到“爱”,《论语》有超过100次谈到“仁”。这组数据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在孔子看来,“仁”很大程度上就是“爱”。帕斯卡尔对仁爱有极高的推许,当然,他主要是从神恩的角度来讲述仁爱的“超自然”价值,但仁爱从神恩开始,毕竟要回归人间。他借助神意表达了仁爱,如同孔夫子借助天道讲述仁道。帕氏与孔子都将“仁”视为人的存在的最高价值。从某种意义上看,“思想”其实很可能就是关于“仁爱”的思想。
?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摘录)
赵丰
帕斯卡尔说出了我虽有感悟但无法表达出的东西,“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他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这个体弱多病的人,就像芦苇在风中打摆,但在思想中,他有着哲学家的坚定。如果不去解读,不去体会,谁也不会相信在他清瘦的面孔和孱弱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怎样深刻的矛盾的心灵。
我惊异于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个比喻。我以为,在人类迄今为止的语言中,这是最精彩、最伟大的一个比喻。我常常歪着头(这是我思考时的习惯),设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可是,三百多年的真空,太遥远了,想像总是受到阻碍。但是,只要思想,就会有收获。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在世界的一个极为隐蔽的角落,永远不会被别人发现;或者说,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这样就具备了安全感。他可以放心的、尽情的、赤裸的在其中想像,呐喊……
我觉得,我给帕斯卡尔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外部环境。正是具有了这样的环境,他才能收获到不同凡响的硕果。
?
富尔格姆简介
?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
当有人问他,“你是干什么的?”罗伯特·富尔格姆通常都回答说他是个哲学家,然后又解释说,他喜欢干的事,是多多地想些平常琐事,再把他所想到的表达出来,通过写作,或者聊天,或者涂涂画画,随便哪种看来合适的方式都行。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
?
?
《信条》被删节的部分(富尔格姆)
?
好多年了,每当春天,我都给自己规定作业,写出个人信念的表白:一篇信条。在我还年轻些的时候,这样的表白写跑了好多纸张,总想包罗所有的根本性的东西,一个也不放过。那些话听上去就像是最高法院的文件摘要,仿佛单凭几句话就能打发掉全部存在意义上的麻烦似的。
这信条在最近这些年里是越写越短了──有时带点儿玩世不恭,有时搞得希奇古怪,有时则又是平淡无味──不过我还是一直这么干着。最近,我只用一张纸几句话就交代了我的个人信念,并且充分理会到那种天真的理想主义的所指。
这里的启示是我在一个加油站里顿悟到的。我给我的旧车加灌了超品级、高抗爆性汽油,可这老家伙却消受不了还安顿不得── 一路的噼噼啪啪,当着道口就熄火抛锚,下坡时又嘭嘭地放炮。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头脑和意念也每每与此相仿。太多的知识高度膨胀,叫我犯上了面对存在的困惑症── 一味地嘀嘀咕咕,当着人生的选择关口踌躇不前,要么就是知道得太多,要么也可能是知道得还不够。这样检点过盘算过的人生,自然是不轻松了。
当时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明白了,过一种有意义有滋味的生活,最最需要的是些什么──那并非混沌不辨的一团。我知道它。而且久久地理会着它。生活中也过着它──好吧,那是另一码事,对吗?
?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