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第03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第03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08:2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03单元 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诗歌创作经过盛唐的高潮,进入中唐以后,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此后,诗人们便各自探索自己的路。元稹、白居易的通俗,韩愈、孟郊的拗拙,韦应物、柳宗元的恬静,都各有特色。李贺也在苦闷的探索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他的方法就是转向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感觉分解开来,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元白、韩孟、韦柳都不过是从风格上作了局部的调整,李贺则进行了全新的创造,杜牧曾认为李贺的诗歌风格“虚荒诞幻”。
李贺的虚荒诞幻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表现在他所捕捉的意象上。韩愈曾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借用这几句诗说明李贺捕捉诗歌意象的过程是很恰当的。李贺曾称赞韩愈的创作“笔补造化天无功”,笔补造化也是他自己的创作准则。他不甘心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加以模仿和描写,而是要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他的诗歌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他的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的声音(“羲和敲日玻璃声”),马骨会发出铜声(“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次,李贺的虚荒诞幻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贺诗歌的意象之间很少用虚词连接,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跳跃,不受拘束,不拘常法。如《长歌续短歌》: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古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等,大多感叹人生不常。李贺这首诗歌也是感叹人生不常,却又寄寓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前四句是说英主不可见,中间四句说青春不可驻,后六句说明月不可寻。三组意象跳跃很大,忽此忽彼,迷离惝恍。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诗人那不能平静的灵魂和种种复杂的感情。
因为李贺的诗歌往往连缀着印象和感觉的片断,所以局部可以达到细致入微的真实,而整体则是不可思议的荒诞。李贺仿佛是透过显微镜看世界,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却看不到一般人都能看到的。“鬼灯如漆点松花”“忆君清泪如铅水”等诗句就是典型的例子。
再次,李贺的虚荒诞幻还表现在用词上。他极力避免平淡,追求峭奇,好像是用韩愈写古文的方法来写诗,即所谓“词必己出”。王思任说他喜用“鬼、泣、死、血”等字,用这些字可以造成刺激性的效果,好像菜肴之辣椒粉一样。为了传达细腻的感觉,李贺极力渲染对象的色彩和情态。写绿,有“寒绿”“颓绿”“凝绿”“静绿”;写红,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风有“酸风”,雨有“香雨”,泪有“红泪”,春有“古春”。
李贺的诗歌就是这样超越了生活的真实而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他的语言乍看似乎是不可理解的,细细琢磨却又是可理解的。
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苦心孤诣地追求着,探索着,终于走出了一条不凡之路。李贺的确写了许多别开生面的好诗,但他在艺术上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有的诗缺乏完整的构思,有的诗流于晦涩。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李贺“虚荒诞幻”的诗歌风格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虚荒诞幻是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形成的不同于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独特的创作风格。
B.虚荒诞幻这种创作风格是李贺把自己的感觉分解开来,通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C.李贺虚荒诞幻的风格体现在捕捉的意象、意象的组合、用词三个方面,《长歌续短歌》最能体现李贺的这种创作风格。
D.虚荒诞幻的诗歌创作风格是李贺全新的创造,是李贺在苦闷的探索中走出的不同于其他诗人的不凡之路。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贺诗歌中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成分,因为李贺喜欢将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作为意象。
B.李贺诗歌中的意象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跳跃,而这有时恰好表现了诗人不能平静的灵魂和种种复杂的感情。
C.李贺在用词上极力避免平淡,追求峭奇,如“寒绿”“颓绿”“笑红”“冷红”“酸风”“红泪”等就给人这种感觉。
D.为了达到艺术的真实,李贺忽略了生活的真实,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缺陷,如缺乏整体构思、晦涩难懂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捕捉的意象方面,李贺和韩愈有相似之处,如都喜欢以太阳为意象,而且太阳会发出玻璃的声音等。
B.《长歌续短歌》不仅和《长歌行》《短歌行》一样抒发了对人生不常的感慨,而且还寄寓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C.李贺的诗歌,从局部看,细致入微;从整体看,荒诞而不可思议。这和李贺观察生活的方法有关。
D.“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鬼灯如漆点松花”“忆君清泪如铅水”等诗句能够体现李贺诗歌创作的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悲情帝王
朱 琦
去过开封,李后主亡国后曾在那里被软禁三年,直到被宋太宗毒死,但那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于是想,南京或许有。南唐都城在金陵,也就是在今天的南京,李后主在那里当了十多年的帝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然而这次我到南京,从紫金山到玄武湖,从长江边到秦淮河畔,没看到李后主和他的南唐国留下的一砖一瓦。我对南京的朋友说,李后主的旧迹找不到了,总该有他的传说?他说只知道一个,不过也是从书上看来的。传说李后主喜欢上清凉山,一听蝉叫就往那里跑,山上的栏杆都被他拍遍了。
虽然南唐国的兴亡让人感慨,我却并未觉得惊奇。沧海桑田使多少开国皇帝和所谓圣明天子也未留下痕迹,何况一个风雨飘摇中的江南国主。但是,李后主的词留下来了,至今广为流传。李白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上下两句本是诗人与帝王的鲜明对比,但两句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他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他的词却会永远流传下去。中国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一个李后主,不是因为他做过帝王,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是政治上无所作为的亡国之君,却写下了不朽的词章。
还是别叫他李后主吧,就叫他李煜。
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帝王的儿子很少有不想做帝王的,历史上因此演出许多皇室兄弟自相残杀的悲剧。李煜是帝王的儿子,又是一副阔额重瞳丰颊骈齿的帝王相,却不想做帝王。他从小就沉浸在笔墨字画中,少年时代自号钟隐,别号钟山隐士,“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向往的是远离红尘与世无争的生活。“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叶扁舟,浪迹江湖,多么自由自在。
命运偏偏要捉弄李煜。他本不是皇室长子,而是第六子,但在他之前的五个皇子相继早亡。李煜不想当帝王,却不得不世袭皇位。上天生就他诗人的性情和才华,却把他推上帝王的宝座。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也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南唐国在中主李璟的时代就已经日薄西山,即便是具有文韬武略的开国之主李异在世,也无力回天,又何况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上天 的意图似乎不是要李煜治理国家,而是让他先亭尽人间的福,再受尽人间的罪,然后以眼泪和血写出不朽的作品。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很少有人享受过李煜那样奢侈的生活,也很少有人经受过李煜那样的痛苦,所以很少有人能做出李煜那样极尽享受的梦,也很少有人能感受他那种美梦之后的悲惨现实。天上人间,这是梦中与梦醒后的对比,更是昔日帝王生活与今日软禁生活的对比。人从地上往天上走,无论离天有多遥远都会得到满足;而李煜是从天上一下子摔了下来,由帝王变成了囚犯。这种滋味只有李煜自己最清楚了。他说日夕以泪洗面,未必就是艺术的夸大。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偏偏做了个亡国之君,“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化为乌有,不仅无力保护所爱的人,连生死都全在当朝皇帝的一念之间,他能做的还有什么呢?他只能把自己所有的痛苦、悔恨和思念凝集在他的词里。
当然,李煜能写出感人至深的词,不只是因为他经历了亡国之痛。陈后主陈叔宝也喜欢写诗,经历又与李煜相似,都是在亡国之后作了俘虏;但他的诗格调卑弱。宋徽宗赵佶像李煜一样多才多艺,也喜欢填词,也作了俘虏,但他被俘之后的词照旧苍白无力。我以为李煜是有些大情怀的人,这是陈叔宝和赵佶远不具备的。李煜的亡国之恨写得苍凉、浑厚、有力度,能唤起人类共有的忧患意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情怀大,所以词的境界大,时空广阔,写愁也取象壮伟。这首词给予人的岂只是亡国之痛,它能激起所有人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再的感慨,悲而不弱,慷慨淋漓,即便他亡国以前写宫中生活,也表现出一种开阔的情怀:“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月夜。”这种高雅纵放的情致情味,迥然不同于陈后主的猥琐,也不同于宋徽宗的纤弱。
4.仔细阅读原文的第二、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二段引用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赋予了诗句怎样的新含义?
(2)第三段说:“还是别叫他李后主吧,就叫他李煜。”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文章称李煜为“悲情帝王”,请具体说明作者这样称呼他的原因。
6.文中先后引用了李煜的两首著名的词作《浪淘沙令》和《虞美人》。作者引用这两首词的用意有何不同?试联系上下文加以说明。
7.文章的结尾处先后提及了陈后主陈叔宝和宋徽宗赵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写?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8~11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2.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E.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融以上多种情感于一诗,雄浑阔远,感慨深沉。
13.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荔枝香近
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④。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④唐代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
1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
15.词的下阕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 , 。
(2)周邦彦《苏幕遮》荷花触动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花的句子是: , ,一一风荷举。
(3)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B.高适,字达夫,唐朝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其边塞诗表现了边塞风情、军中苦乐以及诗人建功立业的斗志豪情和慷慨不平之气。
C.温庭筠与李商隐、杜牧同为晚唐诗人的代表,他们感慨盛世不再,诗中充满迟暮黄昏的情调,极尽浓艳幽香之美,预示着一个诗歌创作的伟大时代的结束。
D.屈原,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国殇》就是《九章》中的名篇。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最具太白神韵,诗句中贯穿着波澜起伏的强烈情感,恰如天马行空,给人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发自肺腑的诗句抒写了作者穷困潦倒的境遇和孤苦寂寞的心情,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C.白居易与琵琶女虽说是萍水相逢,但诗人有感于其生活的不幸,联想到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D.《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惟妙惟肖地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走出465窟,这正是当年乐僔和尚看到三危山放射灿烂金光的时刻。三危山“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三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那美妙的箜篌、琵琶、羌笛……飞天漫舞,千佛拂空,一个富丽堂皇的仙境展现在面前。
①三峰奇迹般地化为庄严肃穆的三世佛
②在一片金碧辉煌之中
③湛蓝的天穹中,飞舞着彩云、宝带
④重重拥卫的小峰,顷刻间化为弟子、菩萨以及天龙八部
⑤它横亘于广袤无垠的瀚海之上,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
⑥它给予莫高窟的创建者以最初的灵感
A.⑤⑥②①④③ B.⑤⑥③④①②
C.⑥⑤②④①③ D.⑥⑤③①④②
21.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用举例的方法续写两个句子。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品味诗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钟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的诗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保留诗歌原有的意境;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80字。
参考答案
1.C
4.(1)李白的诗句原是把屈原和楚王当作两种对立的人生典型来写,楚王的宫观台榭已变成了荒山古丘,而屈原的辞赋作品却如日月经天永放光芒。这里是指李煜的宫殿也已荡然无存,但他词却会永远流传下去。
(2)中国人记住了李煜,不是因为他做过南唐后主,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从政治角度说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亡国之君,却写下了千年不朽的词章。
5.(1)李煜被推上帝王的宝座,属于历史的误会和玩笑,他不想当帝王,却不得不世袭皇位。
(2)李煜天生就有诗人的性情和才华,却偏偏做了个亡国之君,他先享尽了人间的福,后又受尽了人间的罪。
(3)李煜由帝王变成了囚犯,家国山河都化为乌有,保护不了自己,更保护不了所爱的人。
(4)他只能和着眼泪和血写作,把自己所有的痛苦、悔恨和思念都凝集在词作里。
6.引用《浪淘沙令》主要是为了表现李煜由帝王跌落为囚犯的悲惨际遇和痛苦心情,从而揭示他以眼泪和血写出不朽的作品的原因。引用《虞美人》则是为了说明李煜是有大情怀的杰出词人,即便是写亡国之恨,也写得苍凉、浑厚、有力度,能唤起人类共有的忧患意识。
7.作者写到陈后主陈叔宝和宋徽宗赵佶,是为了将他们与李煜作对比。虽然三人有相似的人生际遇,又都喜欢写诗作词,但陈后主猥琐、宋徽宗纤弱,李煜却情怀阔大,情致高雅,所以词作取象壮伟,时空广阔,格调苍凉,能唤起人类共有的忧患意识。
8.C
【解析】结合语境,疏通句子大意是解题关键,如杜甫枕靠着长江结庐,而非在浣花里,故可排除A项;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而非错误、过失之意,故可排除B、D项。文言文句子多对称,这也是做题的抓手,如“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相狎荡,无拘检”。
9.C
【解析】绯衣,为红色衣服。
10.B
11.(1)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2)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12.CE
13.(1)首联以“零落残魂”喻指自己亲人相继弃世,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的处境,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2)颔联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写我被贬谪既远且久,被贬僻荒,身世孤零,历尽艰危。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3)颈联写今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涧庭,自己于瘴疬之中,实难堪矣。(4)尾联写弟此行洲在荆郢之间,我之梦魂常不离夫斯的凄凉难耐。
【解析】本题题目是“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题目要求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可以根据对此诗逐联分析得出诗人的“自伤之情”。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以“零落残魂”喻指自己亲人相继弃世,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的处境,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现心中的不平和愤慨;颈联写景,用比兴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本联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写自己被贬谪既远且久,被贬僻荒,身世孤零,历尽艰危。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颈联写现在自己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涧庭,自己于瘴疬之中,实难堪矣;尾联表明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现荆门烟树的相思梦。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深得后世诗评家称赏。
【名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4.①描绘了一幅乱红飘落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黄昏时细雨当窗,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燕子哺育乳燕的寂寞凄清的景象。②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寂寞闲愁(孤独寂寞,思家念亲)的感情。
15.①衬托,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之情。②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是虚景,与前句实景相结合。③化用典故,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借景抒情,借归景,抒归情。或者是衬托,用归景,衬归情。整个下阕虚实结合,前四句为眼前景,后三句为设想景。“共剪西窗蜜炬”明显是借典抒情,结合注解④,写出借的是什么典故,抒的是什么情。
16.(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2)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7.D
【解析】《国殇》是《九歌》中的名篇。
18.D
【解析】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选项中用来修饰“虚构”不当。
19.A
【解析】B项,“赢得”与“胜负”一面对两面,可将“胜负”改为“胜利”。C项,可将“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去掉,在“才能”后添加“使生态环境”。D项,可将“如果”改为“在”或去掉“时”。
20.A
21.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国忧民;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解析】所写内容必须围绕整段话的中心——读古典诗词有所思悟,所选择的诗人、词人必须是古代的,思想感情应与诗人诗作特色吻合。
22.清晨的阳光轻轻地洒满了荷塘,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残留的雨水,朵朵荷花在风中轻轻颤动,片片绿叶像伞盖一样被举托在水面。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境:清新恬静。然后,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初阳”“宿雨”“荷”等进行描写。另外,要注意题干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