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第05课书愤(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第05课书愤(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08: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05课 书愤
1.诗人介绍
陆游(1125~1210),字 ,自号_________。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 放翁 南宋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1.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庇护(pì) 塞子(sāi) 堵塞(sè)
B.鬓角(bìn) 鬃毛(zōng) 修葺(qì)
C.伯父(bó) 喋血(dié) 间谍(dié)
D.混沌(dùn) 啼叫(tí) 锲而不舍(qiè)
2.下列词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 荒惚 芳椒 镜中衰鬓
B.江皋 嘉期 缤纷 逍遥法外
C.酌酒 遗赠 联袂 三顾频烦
D.哀宛 迂缓 偕逝 出师未捷
3.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4.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下列各项中,对所给诗句中“空”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字写尽了古之繁荣与今之萧条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的情感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著;对理想愈是执著,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使他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法律援助制度旨在通过减免费用,替那些因为经济困难而又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应有的法律援助。
B.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件,全国人民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引起的。
8.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
(2)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3)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
(5)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书愤》,回答问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阅读诗歌前两联,思考: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
2.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3.阅读全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梁启超称赞陆游:“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 雨
陆 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抵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陆游作此诗时,虽已被罢官归乡,但仍然不能忘怀于社会和现实,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B.颔联的“鼎鼎”谓人生不过百年,此句化用陶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悠悠”即渺远。
C.颈联表达了作者做不到像鱼儿一样疾行千里,不能理解志在远方的志士,只得沦落于山野的无奈。
D.尾联以叙事作结,作者写自己在雨夜伤心落泪,其所包含的痛苦之情与杜甫的家国情怀非常类似。
E.陆游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本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失含蓄柔媚。
2.“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018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A
4.C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5.D
【解析】“寂寞”“冷清”“悲怆凄凉”错,这两句渲染的是恬淡、清新的意境。
6.B
【解析】“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错,这里并没有自责,而是有些遗憾。
7.D
【解析】A项,介词误用,“替”应改为“给”;B项,“防止……不再发生”,错用否定,造成语意不合逻辑;C项,成分残缺,应在“将”后加上“就”字,或“围绕”一词。
8.(1)早岁那知世事艰 (2)楼船夜雪瓜洲渡 (3)出师一表真名世 (4)深巷明朝卖杏花 (5)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
1.“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很想再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2.颈联中“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跟“世事艰”照应,是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尾联中“出师一表”,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从早年的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的悲愤。
(二)
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三)
1.C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C项,颈联“不悟”是不能理解,“作者做不到”分析不当;E项,“又不失含蓄柔媚”错。
2.相同之处:两句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不同之处:“惊”句侧重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慷”句着重表达了诗人虽心系祖国,但岁月流逝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惊”,对国事的担忧;“碎”“孤臣”“犬马心”等分析可知,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诗歌翻译】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