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虞美人
1.作者简介
李煜,字 ,史称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 (朝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2.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3.文体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 ”或“ ”,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 三种,认为 字以内为 , 字为 , 字以上为 。
1. 重光 南唐后主 五代
3.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片 阕 小令、中调和长调 58 59—90 91 小令 中调 长调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或者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月指的是秋天的月,春花与秋月本应是人间的良辰美景,然而诗人的一声叹息,让所有的思绪都跌入了无尽的悲伤中。这里的月表现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悲伤。故国已经不再,江山易主,李后主望月的心情已经变了,巨大的悲痛通过一声“何时了”表达出来。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月如钩”也是诗人所见的景象,一弯残月照着李后主的孤寂的身影,表达的是李后主一种思念,缅怀过去的悲痛心情。如今只能独自一人赏这残月,引起后主无限的遐想回忆,勾起了他的怀念、眷恋。
“月亮”这个意象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本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写愁?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
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之多;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本句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愁思赋予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1.下面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虞美人(yù) 窈窕(yǎo) 惊蛰(zhé)
B.漫溯(sù) 庐冢(zhǒng) 雕栏玉砌(qiè)
C.羯鼓(jié) 青荇(xìng) 愀然(qiǎo)
D.滂沱(pāng) 瑰怪(guǐ) 深思慎取(s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辨别 筹码 颠簸 雕阑玉砌
B.忽略 题词 肄业 痛心疾首
C.联手 召唤 惆怅 屈意逢迎
D.朱颜 伏法 寂寥 对薄公堂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了结,终止
B.雕栏玉砌应犹在 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
C.只是朱颜改 朱颜:指词人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 君:你
4.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B.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D.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
5.下列对李煜《虞美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亡国之君屈辱生活的延续,并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慨叹。
B.在前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则指向人事之沧桑无常。
C.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不仅显示出愁思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思的汹涌,形象地传达出词人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感慨。
D.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到问人,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动人的美感效应。
6.下列对诗歌的评析表述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李煜的词都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B.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中,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蕴藏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
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演奏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赞叹。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思乡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学常识填空。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凭吊南唐后主的句子,南唐后主指__________。他通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著名。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后期词主要写__________。“虞美人”是__________ (A.词牌 B.题目 C.曲牌 D.宫调)。
9.将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使之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①李煜生于江南,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
②因此,他往往能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看似平常的句子里,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共鸣。
③而在位期间优游流连于感情漩涡的经历又使他对一草一木、春花秋月皆有独特的感受。
④不管是亡国遗民,漂泊游子,被贬官吏,还是怀人相思者,读了他的词都能发出感慨或借他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读者不容易觉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产生感情上的差距。
正确顺序为(只填序号):
10.李煜的《虞美人》可以想象成五个电影镜头,前四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补写最后一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
【场景】深院小楼 春夜 月明
【人物】李煜
镜头一:李煜凄苦地披上外衣,走上小楼,天上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的花正在开放。
镜头二: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手臂上,他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镜头三:(黑白片)南唐宫殿中,规模盛大的歌舞正在上演,舞女娉婷,千娇百媚;南唐后主李煜与众臣纵情欢娱,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镜头四:南唐的宫殿女墙颓坏,宛囿花草荒芜,一片萧条……
镜头五:
11.根据下面所给的材料,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李煜即位后,朝中亦不乏硕才俊士,如:萧俨、陈乔、徐铉、韩熙载等,但由于李煜摸不透他们的脾气, ① ,最典型的就是韩熙载。韩熙载是南唐三朝老臣,但因为他是北方人,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李后主刚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鸩杀了很多从北方来的大臣, ② 。李煜对韩熙载的放荡行为很不满意,就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仔细观察韩的所作所为,然后画出来给他看。这幅画今天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画名就叫“韩熙载夜宴图”。如此精美传神的图画,背后折射出来的却是当时南唐君臣彼此不信任的尴尬状态。可惜的是, ③ ,最终在凄凉中死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C.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D.这首词是一首小令,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李煜词看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李 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再现,正是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有人指出,唯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古典诗词的这种精神世界,赋予了它们文学之外的又一层意义。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你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这样深得李煜词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愁这种情绪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李煜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绝大多数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
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博大无尽的宝藏矿山,是“精神成人”“人文培养”中最理想的精神源头,从那里会汩汩流出滋润心田的泉水。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西谚云: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在我们这个文明悠久的东方大国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相信人们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真阅读,将会发现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才有的美的世界、情的长河,会在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启发中,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1.下列各项中,对“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官方的史书相比,古典诗词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诉求。
B.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国历史的真实风貌。
C.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因此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D.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与精神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下列各项中,与刘再复对李煜词的理解不一致的一项是
A.李煜词展示了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的痛苦,形成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B.李煜词所抒写的愁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C.李煜的人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其词有着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D.李煜词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压制下,中国人缺少个性,不敢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B.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独辟蹊径,提出“以诗证史”的观点,主张从诗歌中窥视古代文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C.在作者眼中,李煜词中展现的愁和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的愁不可相提并论。
D.喜欢并认真阅读古典诗词的人,会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与启发,去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1.C
【解析】A项,“虞”应读yú,B项,“砌”应读qì,D项,“瑰”应读guī。
2.B
【解析】A项,“雕阑玉砌”应为“雕栏玉砌”,C项,“屈意逢迎”应为“曲意逢迎”,D项,“对薄公堂”应为“对簿公堂”。
3.A
7.(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李煜 对故国的追忆与留恋 A
9.①③②⑤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通读所给句子可知,这段话重点说的是李煜的经历对他的作品的影响。按照由词人到词作,再到影响的逻辑顺序,①应排在首位。根据①中的“孕育了他”和③中的“又使他”可知,③应在①后,说的是李煜的经历对他写词的影响。②是总结句,排在①③后,指出李煜的词作的特点。④⑤说的是李煜的词对读者的影响,应排在最后。按照句意,⑤应在④前。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的顺序:①③②⑤④。
10.李煜垂手扶栏杆,俯瞰小院外,一两朵桃花在风雨中飘飘摇摇,那载着落红的溪水流向远方,目睹此景,李煜想起自己的人生际遇,不由一声长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从所给的四个镜头可知,要采用描写的手法,还要结合《虞美人》一词最后一句的意境补写。
11.①所以不能做到知人善任 ②韩熙载为逃避李煜的猜疑而故意纵情声色 ③韩熙载还是没有被李煜重用
(一)
1.这两句话说的是“回首”“故国”,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宫女都老了,过去的美好都不在了。实际上抒发的是李煜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解析】作答此题时,要抓住关键词“雕栏玉砌”“朱颜”来理解,“雕栏玉砌”不仅指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也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朱颜”既指南唐旧日的宫女,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2.这两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句中运用了比喻、夸张、设问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解析】第一问,结合词人的经历和全词内容可知,这句词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第二问,分析它好在哪里,可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词运用了比喻、夸张、设问的修辞手法,用“春水”比喻愁绪,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说愁绪像流水一样汹涌浩荡、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二)
1.D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D项,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E项,“直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入夜后人们都纷纷散去,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三)
1.D
【解析】题干问“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比喻修辞。D项,“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
【名师点睛】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其实是要求考生分析比喻这种修辞的用法和在本句中的效果,考生只要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李煜的诗词,因为自身的遭遇,其前后期的情感是不同的。A项,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名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四)
1.C
【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一句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
2.A
3.D
【解析】A项,说法偷换概念,原文说“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B项,张冠李戴,“主张从诗歌中窥视古代文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不是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的观点。C项,说法有误,原文中指出“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既然没有愁,就无法比较。
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这两字的本义出发,结合诗句大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其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
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分析感情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参考诗题和注释结合作者身世进行分析。此题中,对于作者,只是从注释中知道是一位爱国诗人,答题时要抓住这个关键(须知,题目的注释一般都含有解题信息)。同时要注意其中所用的典故“闻鸡起舞”,分析典故中的祖狄这个人和作者在思想的上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