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试题:第05课离骚(2课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试题:第05课离骚(2课时)(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12:41:16

文档简介

第05课 离骚(第01课时)
1.作者作品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名 ,字 ,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 《九歌》 《招魂》等等。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2.文体知识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它的直接血缘关系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 ,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 等人。
3.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释义。
謇朝谇而夕替 偭规矩而改错
宁溘死以流亡兮 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4.写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延伫乎吾将反 (5)进不入以离尤兮 (6)芳菲菲其弥章
1.爱国诗人 平 原 《天问》《九章》
2.屈原 宋玉、唐勒、景差
3.suì 谏诤;mi?n 违背;kè 突然;yóu 责骂;rǎng 忍受;fú 保持、守;xiū 美好;chéng 受创而改变。
4.(1)错,通“措”,措施;(2)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的样子;(3)圜,通“圆”,圆凿;(4)反,通“返”,返回;(5)离,通“罹”,遭受;(6)章,通“彰”,明显。
1.古今异义词。
(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
(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2.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3.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1.下列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谣诼zhuó 朝谇suì 揽茝chǎi 偭规矩miǎn
B.溘死kè 鸷鸟zhì 方枘ruì 悔相道xiānɡ
C.攘诟rǎnɡ 兰皋ɡāo 可惩chěnɡ 制芰荷jì
D.侘傺chà 浩荡hào 蕙纕xiānɡ 好修姱hǎo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的“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了屈原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C.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D.后人还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5.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④举世混浊我独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渔父》)
⑤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⑥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 时俗:世俗
B.竞周容以为度 周容:苟合取容
C.忳郁邑余侘傺兮 侘傺:失意的样子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贫穷,困苦
2.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心胸。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表达了屈原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引出议论感叹。
C.诗中表明了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
D.诗中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4.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选段中提及了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5.选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6.选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结合文意,概括“泊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2016年高考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8)心事浩茫连广宇,_____________。(鲁迅《无题》)
1.A
【解析】B项,相道xiànɡ;C项,可惩chénɡ;D项,好修姱hào。
2.C
【解析】A项,贫穷,不繁华;B项,穷尽;C项,政治上没有受到重用,与题中例句相同;D项,穷尽。
3.D
【解析】夸张这一修辞不妥
4.B
【解析】还包括宋玉的诗作。
5.①吾将上下而求索 ②哀民生之多艰 ③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众人皆醉我独醒 ⑤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终刚强兮不可凌

(一)
1.D
【解析】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2.C
【解析】诗人不是在“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而是埋怨怀王太荒唐,没有准则,不理解诗人。
3.C
4.①灵修浩荡;②众女谣诼;③时俗工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对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进行概括,这就需要在文段中进行搜索筛选。从君王的角度看,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从其他人的角度看,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从世俗的角度看,有“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将这些内容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即可。
5.①对比。诗人的忠贞爱国与那些极力和他为敌、对他造谣中伤、投机取巧、谄媚君主的奸佞小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衬托出屈原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爱国激情,也反映了屈原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黑暗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②比喻。用“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众女”比喻许多小人,生动形象。③反问。“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更加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坚持正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④起兴。诗人先言“鸷鸟”不群,“方圜”不能周,“异道”不能相安的一系列现象,为下文表达自己要保持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信念作铺垫,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任选两种进行分析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回答这一类型的题目,答案分三步走:定身份,作分析,看意义。定身份,就是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作分析,就是结合具体诗句探究人物的性格表现;看意义,就是要分析塑造该形象的意图何在。
7.(1)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鹰、雕和一般的鸟不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3)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二)
1.(1)屈原殉国之处。(2)忧国忧民的精神寄托。(3)忧国忧民的苦难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通读全文,理解重要词句的表层念义和深层内涵。首先泊罗江就是一条江,是屈原的殉国之处。另外,通文中联想到嵇康的汨罗江,李白的汨罗江,苏东坡的汨罗江,秋瑾的汨罗江,闻一多的汨罗江等,可以看出 “泊罗江”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深层度的内涵,成了超脱自我的方式或苦难的象征。文末讲我的泊罗江是小书斋,泊罗江对我来说,成了一种仰慕的对象或一种精神的追求。最后,综合全文来看,从屈原、嵇康到李白、苏东坡,特别是秋瑾、闻一多,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忧国忧民。
2.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行文脉络的梳理与感情走向的概括能力。要解答本题先要讲懂全文,理出内容层次。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汨罗江畔饮浊水,饮出了苦涩。饮水的目水是为了真切地祭奠屈原,所以饮出了愤世嫉俗,这是由屈原引发的情感(愤世嫉俗)。
第二部分,朋友对我行为的不理解引发我的思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忧国忧民之的忧思,更多的人却是明哲保身(如渔翁)。这一总部分中,有一个明显的句子“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由愤怒过渡到惆怅)
第三部分,现实中,忧国愤世与全然超脱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到此也就索然了。”索然,有无可奈何之意,作者只好在一方书斋追求精神的解脱。(失望与无奈)
另外,考生应注意一点,答案所有词一般在原文可以找到。
3.寓意:(1)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2)明哲何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4.AE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分析能力,其中涉及到语句理解、结构分析、手法赏析、主旨评价等方面,分析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具体分析,进行得出答案。A项错在对内容的篡解和强拉因果关系。原文的意思是泪罗一水作为一种意象在诗歌中流传了两千多年。它的苦涩并不是指水质如何,结合后文,苦涩是因为屈原并着忧国之心的愤世嫉俗。E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曲解。作者决定躲进书斋是学习古人“要斫青光写楚辞。”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如屈原一般愤世嫉俗,但心中又放不下对屈原的敬仰,只好在书斋中的精神世界里追求他忧国忧民的境界。
(1)夕揽洲之宿莽(2)引喻失义(3)黄发垂髫(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沧海月明珠有泪(6)早生华发(7)不义而富且贵(8)于无声处听惊雷
【解析】

第05课 离骚(第02课时)
1.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句式的特点。
(1)进不入以离尤兮。
译文:__________
(无标志被动句,“不入”翻译为“不被接纳”)
(2)不吾知其亦已兮。
译文: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宾语“吾”前置于“知”前)
(3)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定语“陆离”后置于“余佩”后,“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悔相①道之不察②兮,延③伫乎④将反⑤(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助词,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2)回①朕②车以复路③兮,及④行迷⑤之未远(①使动用法,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3)步①余马于兰皋②兮,驰③椒丘且焉④止息⑤(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4)进不入①以离②尤③兮,退将复修吾初服④(①__________ ②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5)制芰荷以为①衣②兮,集芙蓉以为裳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6)不吾知其亦已兮①,苟②余情其信③芳④(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7)高①余冠之岌岌②兮,长③余佩之陆离④(①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8)芳与泽①其杂糅兮,唯昭质②其犹未亏(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9)忽反顾①以游目②兮,将往观乎四荒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0)佩缤纷①其繁饰②兮,芳菲菲③其弥④章⑤(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余独好修①以为常②(①__________ ②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
(12)虽体解①吾犹未变兮,岂②余心之可惩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1)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
(2)不了解我也罢了啊。
(3)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2.(1)①观察、选择 ②看得清 ③久久 ④用在句中表停顿 ⑤返回
(2)①使……返回 ②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③回原路 ④趁着 ⑤走迷了路
(3)①缓行,使动用法 ②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 ③快跑 ④于彼,在那里 ⑤停下来休息
(4)①不被君王所用 ②罹 遭受 ③指责,归罪 ④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5)①把……当作 ②古时上衣称为“衣” ③古时下衣称为“裳”
(6)①也就算了啊 ②只要 ③确实 ④美好
(7)①加高 ②高耸的样子 ③加长 ④修长的样子
(8)①光泽 ②光明纯洁的本质
(9)①回头看 ②放眼观看 ③指辽阔大地
(10)①繁多 ②众多装饰品 ③服饰品之芳香浓烈 ④更加 ⑤彰 明显、显著
(11)①爱美,比喻修身养性 ②常规
(12)①分解 ②疑问代词,难道 ③受创而改变
1.作者在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下是如何选择的?体现了他怎样的品格?
他将自己比喻成鸷鸟,情愿随流水逝去,也不肯做出世俗的行为;情愿固守清白而献身正道,也“不忍为此态”。以上选择体现了他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远大志向和为正道献身的高贵品格。
2.第二段,“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中的“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1)“悔”,追悔(反省),后悔。(2)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未悔”是表示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悔相道之不察兮”中的“悔”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3)在结构上开启下文。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诗人为何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3)“高余冠”“长余佩”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无悔于选择。(4)描绘了诗人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4.作者在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把握,方法不一)
作者为我们塑造出一位拥有唯美高洁的外在形象,(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剑,荷叶做的上衣,荷花缝缀的下装,众多的饰品,扑鼻的香气)至善至美的内在品质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嫉恶如仇,洁身自好,上下求索,不改初衷)“可与日月争光”的光辉形象。
5.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这一“可与日月争光”的光辉形象?
比兴:“蕙纕”“揽芷”“鸷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词句告诉我们作者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都表现了作者对美德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人格高洁。
对比:“众女”指奸佞小人,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的轻蔑和不屑。对比使得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夸张:诗人以异花香草象征自己的品德,以富有优美的形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更把诗人的形象刻画的崇高、伟岸、挺拔,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异样的光芒和色彩。
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后裔(yì) 摄提(shè) 搴阰(bǐ) 皇舆(yú)
B.宿莽(sù) 骐骥(jì) 驰骋(chěng) 孟陬(zhōu)
C.庚寅(yín) 昌被(pī) 謇謇(jiǎn) 纯粹(chuì)
D.踵武(zhǒng) 申椒(jiāo) 蕙茝(chǎi) 险隘(ài)
2.下列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皇览揆余初度兮 揆:揣度
B.日月忽其不淹兮 不淹:不淹没
C.来吾道夫先路也 先路:做前驱带路
D.夫唯灵修之故也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3.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长余佩之陆离
4.下列各句中的“虽”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虽九死其犹未悔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D.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B.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运用角度的提示,看看还能运用到哪些作文话题之中。
屈原如同开在山峰高洁的雪莲,他宁愿孤独终生,也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这都是一颗爱国心的驱使,正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才厌恶小人和佞臣,才希望自己的君主“亲贤臣,远小人”。
但屈原的这一切都是一种梦想,现实根本不给他实现的空间,最后,理想非但没有实现,还落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当自己的一切希望破灭了的时候,他只有以死来明志,他的自杀是可以被世人所理解的,这是一场必然,换句话说只有死才能留下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他不仅以自己的生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还为后人筑造了精神的故乡。
运用角度:“高洁”“爱国”“忠诚”等。
这个作文素材还可运用到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相关的作文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选自《楚辞补注》,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
B.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大力宣扬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指时间、时势的变化
D.安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皎洁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坚守人格节操的一组是
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⑤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于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和节操。
B.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
C.屈原听从了渔父的建议后,渔父微微一笑,摇着船桨,口中唱着“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离屈原而去。
D.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高尚的人格,追求自身的清白高洁,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理想破灭,他也至死不渝。
5.结合歌词内容,分析渔父唱“沧浪歌”的用意是什么。
6.文章最后一段不见于《史记·屈原列传》中,试从写作的角度看,就该不该保留这一段,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屈原庙赋①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②子之故乡。伊③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惸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zhuó)方以为圆。黾勉④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屈原庙赋:朱熹认为苏轼此文是为发屈原之心而作,并认为其词气与屈原暗合。②曰惟:句首语气助词。③伊:指屈原。④黾勉:勉力,努力。
1.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屈原之遗宫 遗:生活过的
B.去家千里兮 去:离开
C.又或为之臣佐 佐:辅佐
D.全身远害 全:全部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赋《怀沙》以自伤兮 既替余以以纕兮
B.独嗷嗷其怨慕兮 其如土石何
C.独惸惸乎中浦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忍尤而攘诟
3.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子孙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与
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D.不吾知其亦已兮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理。
C.苏轼通过对屈原庙的瞻仰,一方面表达了对屈原不知委曲求全做法的惋惜,另一方面也借此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2)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3)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香草美人——中国文人的妾妇心理
张秀敏
①虽说王逸在其《楚辞章句·离骚序》中对“香草美人”进行了解析,但是对于“香草美人”的理解是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只用一句“男人说女人话”对“香草美人”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虽然这种说法不十分精确贴切,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艺术手法所具有的特点。令人疑惑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并不只是个人行为,却是极为常见的,“香草美人”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继屈原之后备受文人喜爱。许多文人都进入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以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②先秦文学中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便以盛装的女性盼望男性的欢爱来隐喻对君王恩遇的期待,其核心便是弃妇衍生的闺怨情结。在《离骚》中“借男女以喻君臣”:“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众女嫉余以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这里屈原自比为女子,因为佩戴香草而加罪,众多女流嫉妒自己美丽的双眉,而对自己造谣中伤。这些诗句,都是以女性口吻所作,即“男人说女人话”,从女子心理角度出发,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③周乐诗曾列举屈原、宋玉、曹植、辛弃疾诗词中男人说女人话的许多例子,关于辛弃疾,他说:“即以豪放风格见长的辛弃疾也有如许忸怩的词章:‘长门事,准拟佳期误,娥眉曾有人妒’(《摸鱼儿》)”。周乐诗从理论上说明:“自拟闺中少妇娇媚幽怨的诗词,频频出现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当我们进入封建等级社会秩序时可以发现,因为他们受到王权统治中心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处境使他们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因而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
④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呢?这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有关系的。父子、男女、君臣是维系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基本社会关系。但父子之间是血缘关系,君臣、男女之间是非血缘关系,因而在主从关系上产生了相似性:男女是家庭的君臣,君臣是国中的男女。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人)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这样,男性诗文中君臣之遇的关系,便与表现男女感情的各式主题形成对应意义:渴望报效——相思;怀才不遇——美人迟暮;为臣王重用——宠幸;受冷落——薄情;遭排挤打击——弃妇。男性作家在君臣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与女性在夫妻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相同,所以易于通感。男性作家作为为男性,在强大的社会秩序中,能找准的位置就只能是统治压抑之下的女性的位置。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备受文人喜爱,但是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不尽相同。
B.闻一多先生对“香草美人”的“男人说女人话”的解释比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的解析更为准确。
C.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都借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D.“男人说女人话”就是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这实际就是一种弃妇闺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对“香草美人”的解释为“男人说女人话”,文章便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分析的。
B.文章提出“男人说女人话”的观点后,分别选用了屈原《离骚》和辛弃疾《摸鱼儿》的例子加以佐证分析。
C.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
D.在作者看来“香草美人”既是带有特殊隐喻的意象,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男人说女人话”的解读,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仅为一家之言,还值得商榷。
B.屈原在《离骚》中自喻为女子,实际是“借男女以喻君臣”,抒发不得楚怀王恩遇的苦闷与无奈。
C.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所以他们在社会秩序中只能对应女性位置,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
D.男女与君臣的主仆关系非血缘关系,相似性源自君臣、夫妻等组成的二元对立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等级压迫关系。
【2015年高考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1.D
【解析】A项,“阰”的读音是“pí”,上坡的意思;B项,“陬”是平舌音;C项,“粹”也是平舌音。
2.B
【解析】“不淹”是不久留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
3.C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4.B
【解析】B项,“虽”的意思是“虽然”。其余三项都是连词,即使。
5.C
6.B
【解析】“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匪夷所思”比喻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B项“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句子所谈是虽有一些发射台已搬下山,但对实现净空作用太小,因而使用不当。
7.示例:个人与国家 梦想与现实

(一)
1.B
【解析】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2.A
【解析】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B项,前一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的语气;后一个“为”是介词,“给”。C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土地”。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
3.C
【解析】①句写屈原的面貌;②句是渔父唱的歌的歌词;③句是渔父说的话。
4.C
【解析】屈原没有听从渔父的建议。
5.歌词中的“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根据世道决定进退,体现了一种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渔父唱此歌意思是要劝屈原与世推移。
【解析】作答本题,可选择应该保留,也可以选择不应该保留,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认为应该保留,可从结构完整和便于塑造渔父形象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不应该保留,可从突出屈原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的角度进行思考。
【参考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湘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拘泥于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您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您何不吃酒糟,喝薄酒?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保持高尚,以致让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怎能让清白的身体沾染上污浊的外物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鱼腹。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口中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渔父于是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二)
1.D
【解析】全:使……完美,保全。
2.C
【解析】都是介词,相当于“于”;A项,连词“来”/介词“因为”;B项,“助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均为连词,分别表“转折”/“并列”。
3.C
【解析】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C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居所。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急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冤,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褊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三)
1.A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C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错,以偏概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和封建伦理结构有关,也与封建等级社会秩序中王权的压抑有关。
3.C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因果倒置。“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是结果的表现。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名师点睛】此题文字虽来自课外,但好在对其中所讲人物屈原并不陌生,而且,学过的课文《报任安书》中也有类似语句,比如各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一语,可为“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断句。至于剩下部分,可先找出其中动词,再根据其主语,特别是宾语或补语的情况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