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试题:第0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3课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试题:第0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3课时)(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12:41:34

文档简介

第0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第01课时)
1.作品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_____的也是______的一首______,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 》并称“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并称“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自缢( ) 公姥( ) 槌床( ) 伶俜( ) 拊掌( )
便言( ) 主簿( ) 否泰( ) 赍钱( ) 箜篌( )( )
玳瑁( )( ) 踯躅( ) ( ) 琉璃( ) ( ) 窈窕( )( ) 驻足(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箱帘六七十(“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蒲苇纫如丝(“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1.最早 最长 叙事诗 《木兰诗》 乐府双璧 《木兰诗》 《秦妇吟》
2.yì mǔ chuí pīng fǔ pián bù pǐ jī kōng  hóu dài mào zhí zhú liú yǎo tiǎo zhù
3.(1)帘 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2)纫 韧 坚韧
1.诗歌开头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作用:引起下文,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并为全诗奠下悲剧情调,营造了一种缠绵凄楚的气氛。
2.认真阅读诗歌,说一说诗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诗中主要写了焦仲卿、刘兰芝、焦母、刘母和刘兰芝的哥哥,其中主要人物是焦仲卿和刘兰芝。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自缢(yì) 谥号(shì) 蕴藏(yùn) 愠怒(yùn)
B.哽咽(yè) 呜咽(yè) 咽喉(yān) 狼吞虎咽(yàn)
C.伶俜(pīnɡ) 聘书(pìn) 驰骋(chěnɡ) 娉婷(pīnɡ)
D.纤细(qiàn) 拉纤(qiàn) 否泰(pǐ) 否定(fǒu)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C.这首诗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D.诗中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及时相遣归
B.会不相从许
C.嬉戏莫相忘
D.仰头相向鸣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仍更被驱遣
B.汝是大家子
C.为仲卿母所遣
D.渐见愁煎迫
5.将下面的名句补写完整。
(1)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并序》)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并序》)
6.《孔雀东南飞》是被明人胡应麟称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歌颂了刘兰芝的忠贞与反抗精神。假若刘兰芝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她写一段颁奖词。
(一)阅读《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选段,完成问题。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琏。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曰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对下面句中的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不相从许 会:一定
B.奉事循公姥 循:顺着
C.伏惟启阿母 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套语
D.感君区区怀 区区:小,少
2.下列各组句中的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且赴府/火且尽
B.君既若见录/不知东方之既白
C.今日被驱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阿母得闻之/无丝竹之乱耳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B.勿复重纷纭
C.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D.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4.面对被休的命运,刘兰芝拜别婆婆,诗歌浓墨重彩地描写“新妇起严妆”。下列各项对兰芝“严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维护自身尊严,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和示威。
B.兰芝精心梳洗打扮,为最后的殉情埋下了伏笔。
C.表现其从容镇定,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乱的坚强性格。
D.表达离开焦家时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情。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上山采蘼芜①
汉乐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1.下列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姝:不一般。
B.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类:大致。
C.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工:善于。
D.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如:比得上。
2.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表现思想内容的叙事短诗。诗中出现了故夫、故人和新人三个人物。
B.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故人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故人久别后再会时互倾衷肠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
C.诗歌在极短的篇幅里,活灵活现地写出一对离异夫妇的对话交流,回忆感慨,写出女方被抛弃的不满,男方悔恨不迭的遗憾。
D.新人织缣,质次价低;故人织素,质优价高。新人只是在纺织的技能手艺方面,不如离异的前妻,这是“故夫”后悔的原因。
3.比较《上山采蘼芜》《氓》和《孔雀东南飞》的三位女性形象,简要说明她们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代、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与秦代一样也设立了音乐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事情,采集来的“歌诗”,魏晋人称“汉乐府”或“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的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先河。
C.南朝民歌篇幅短小,风格含蓄蕴藉,语言能运用同音双关,以五言四句为主,这种形式的民歌,假如调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
D.南朝民歌艳丽柔弱,北朝乐府刚健豪放,这种风格特征上的差异,是因为南朝乐府有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代、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就说明了汉代乐府诗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
B.汉乐府民歌与《诗经》相比有“几个变化”,这些变化相互结合,就产生了包括“乐府双璧”在内的伟大的乐府民歌。
C.南朝乐府中的“吴歌”和“西曲”如同江南女子专情的歌,体现了一个“情”字,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开始逐步奠定成型的。
D.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而保留下来的北朝乐府民歌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他们大部分收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质朴刚健、粗狂豪放、自然清新的北朝乐府民歌被今天的研究者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而歌辞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某种意义上的差别,可在语言节奏、质朴纯真风格、心灵绽放的美丽上等方面的“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C.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D.文人乐府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和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宋、齐、梁、陈统治者的倡议,使文人乐府创作不断发展。
1.D
4.B
【解析】B项是判断句。A、C、D三项是被动句。
5.(1)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6.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在漫漫长夜里,刘兰芝坚强地与宿命相抗衡,像在沙漠里希冀绿洲一样找寻着美好的爱情,那清池中的层层涟漪是长夜里耀眼的火花,是痴男怨女血泪的控诉,是对人类文明最强烈的呼唤。“举身赴清池”的那一瞬展现着凤凰涅槃式的悲壮。这是执着于自由者的无奈选择,这是对封建礼教无声的抗争!

(一)
1.D
【解析】区区:诚挚。
2.C
【解析】均表被动。A项,副词,暂且/副词,将要;B项,连词,既然/副词,已经;D 项,代词,这些话/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C
【解析】A项,古义:回来。今义:把钱物还给原主。B项,古义:麻烦。今义:(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D项,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4.B
(二)
1.A
【解析】A项,“姝”的意思是“美丽”。
2.D
【解析】D项,“只是”说法过于绝对,这句话不可作写实来理解。
3.相同点:都美丽、勤劳,但都被抛弃。不同点:①《氓》中的女子表现决绝,刘兰芝表现勇敢和具有反抗精神,而本诗中的女子缺少这些精神。②《氓》中的女子是被“二三其德”的丈夫抛弃,刘兰芝是被婆婆驱遣,这个女子也应该是被婆婆驱赶。
(三)
1.D
3.C
【解析】以偏概全。错在缩小了“这说明”中的指示代词“这”的指代范围。选项的“这”指“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缩小了范围;而原文段中“这”指代的范围更多、更广。

第0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第02课时)
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体会与今义的不同之处
1.守节情不移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坚守节操;②封建礼教指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结婚或未婚夫死后终身不结婚
2.妾不堪驱使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②推动
3.共事二三年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在一起工作
4.汝岂得自由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5.可怜体无比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值得怜悯;②可怜;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6.小子无所畏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7.勿复重纷纭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8.本自无教训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教育训诫;②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9.感君区区怀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②旧时谦辞,用于自称(语气不庄重)
10.自可断来信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寄信来或送信来;②寄来或送来的信件
11.承籍有宦官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太监
12.处分适兄意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13.便利此月内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14.蹑履相逢迎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15.千万不复全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务必(表示恳切叮咛)
16.叶叶相交通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17.多谢后世人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客套话,表示感谢
18.奄奄黄昏后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形容气息微弱
19.不久当还归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把钱或物还给原主
20.生人作死别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不认识的人(跟“熟人”相对)
21.以此下心意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对人的情意;②意思
22.人事不可量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3.卿可去成婚 古义:__________
今义:结婚
24.既欲结大义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大道理
1.遵守府里的规 2.使唤 3.一起生活 4.自作主张
5.可爱 6.小孩子(含贬义) 7.麻烦 8.教导,教诲
9.情意真挚 10.指来做媒的人 11.官宦,做官的人 12.安排、处理
13.吉利 14.迎接 15.无论如何 16.连接
17.多多告诉 18.暗沉沉的 19.回家 20.活着的人
21.委屈 22.人世间的事情 23.约定婚期 24.婚姻
1.阅读第3~7段,分角色朗读仲卿与焦母的对话,思考这部分对话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吾意久怀忿”,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贰,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先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刘兰芝身上,再用休妻再娶软化仲卿的反抗。她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她一会儿好言诱哄,一会儿恶语威胁,软硬兼施,企图动摇仲卿对爱情的专一态度。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罪恶本质。
2.阅读诗歌“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几句,体会“比”的作用。
“磐石”坚固,“蒲苇”柔韧,以此比喻仲卿与兰芝的感情深厚,永不变心。
这两句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两人情深意笃、恩爱到永远的忠贞爱情。
3.通过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请思考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封建家长制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4.认真阅读全文,刘兰芝作为主要人物,她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
刘兰芝有着勇于担当、毫不示弱,头脑清醒、外柔内刚和温柔体贴、忠于爱情的形象特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封建家长制的光辉女性形象之一。
1.下列加线的字注意有误的一组是
A.虽与府吏要 yāo 蹑履相逢迎nièlǚ
B.勿复重纷纭chóng 伶俜萦苦辛yíng
C.否泰如天地pǐ 纤纤作细步qiānqiān
D.便可白公姥mǔ 留待作遗施wèi
2.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人故嫌迟(仍旧) 好自相扶将(服侍)
B.始适还家门(出嫁) 可怜体无比(可爱)
C.却与小姑别(告别) 便言多令才(美好)
D.谢家事夫婿(感谢) 自可断来信(媒人)
3.下列各句中“相”的读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登即相许和(xiāng,称代“它”,指亲事,副词)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xiāng,称代“你”,副词)
C.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xiàng,命相,名词)
D.好自相扶将(xiāng,互相,彼此,副词)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5.选择没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终老不复取 ②伏惟启阿母 ③箱帘六七十 ④摧藏马悲哀
⑤幸复得此妇 ⑥泪落便如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⑤⑥
6.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人故嫌迟 故:仍旧。 ②堂上启阿母 启:禀告。
③何意致不厚 致:招来。 ④谢家来贵门 谢:感谢。
⑤人贱物亦鄙 鄙:低劣。 ⑥新妇起严妆 严:整饬。
⑦便言多令才 令:美好。 ⑧赍钱三百万 赍:赞助。
A.①③⑥⑦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⑧ D.②④⑥⑦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各题。
孔雀东南飞(节选)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下列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恨那可论 恨恨:愤恨到极点。
B.作计乃尔立 乃尔:就这样。
C.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D.多谢后世人 多谢:十分感谢。
2.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求假暂归 ②于今无会因
B.①蹑履相逢迎 ②怅然遥相望
C.①以我应他人 ②足以荣汝身
D.①黄泉下相见 ②渐见愁煎迫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项是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这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氛围。
B.“贺卿得高迁!”一句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
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这四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四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羽林郎
【东汉】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选自《乐府诗集》,有删改)
1.诗歌是如何表现胡姬的美丽的?请简要分析。
2.胡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对于人永远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1.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无别。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所特有的企求。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1.C
【解析】“纤纤”应读“xiān xiān”。
2.D
【解析】“谢”指“辞别”。
3.D
【解析】“相”,“她”代指兰芝婆婆。
4.A
【解析】B项“多谢”,古义批“多多劝告”,今义指“多多感谢”;C项“交通”,古义指“相互连接”,今义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D项“便利”,古义指“吉利”,今义指“方便”。
5.D
【解析】①取—娶;③帘—奁;④藏—脏。
6.A
【解析】解释错误的是:④“谢”,辞别。⑧“赍”,赠送。

(一)
1.D
【解析】D项,“多谢”的意思是“忠告”。
2.B
3.D
【解析】③写两人的告别情况,④写仲卿与焦母的诀别。排除这两句即可。
4.D
【解析】D项,写鸳鸯的和鸣是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绵绵不绝,“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没有依据。
(二)
1.采用了铺陈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对胡姬服饰和穿戴的描写,以及“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的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胡姬的美丽动人,形象生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先要找到相关的诗句,再具体分析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最后点出其艺术效果即可。
2.①敢于反抗强暴凌辱:面对霍家豪奴,不惧不畏。②头脑冷静,不慕富贵:她深知富贵者与贫贱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坚决拒绝对方的调戏。③能言善辩,机智敏捷:句句在理,据理力争,毫不妥协,义正词严。
2.B
【解析】B项,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的,是不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3.C
【解析】C项,历史上成功和失败会过去,但真正不朽,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是美的艺术作品。
第0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第3课时)
1.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非为织作迟。 译文:__________
(判断句,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2)为仲卿母所遣。 译文:__________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十三能织素。 译文:__________
(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我”)
(4)亦自缢于庭树。译文: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庭树”后置于“自缢”后)
2.指出下列偏义复词的意义
(1)昼夜勤作息 作息:__________ (2)勤心养公姥 公姥:__________
(3)我有亲父母 父母:__________ (4)逼迫兼弟兄 弟兄:__________
(5)我有亲父兄 父兄:__________
1.(1)(其实)并不是织得慢。(2)被仲卿的母亲休回娘家。
(3)(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精美的)白绢。(4)自己也在庭院中的树上吊死。
2.(1)偏在“作”,工作(2)偏在“姥”,婆婆(3)偏在“母”,母亲(4)偏在“兄”,哥哥
(5)偏在“兄”,哥哥
1.认真阅读全文,刘兰芝作为主要人物,她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
刘兰芝有着勇于担当、毫不示弱,头脑清醒、外柔内刚和温柔体贴、忠于爱情的形象特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封建家长制的光辉女性形象之一。
2.刘兰芝回到娘家之后,先是让母亲拒绝了前来提亲的人,却慨然应允了阿兄的提婚,她为什么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刘兰芝面对母亲,说出了三点拒绝媒人的理由:一为难忘仲卿的情义,二为夫妻临别誓言,三为遭遣的委屈,乞求母亲的理解。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她不乞求,一口应允,这恰恰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她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3.“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任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4.刘兰芝辞别焦母与小姑子时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与同桌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场面描写
性格分析
拜别焦母
上堂拜阿母,“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①表现刘兰芝的不卑不亢,清醒认识、从容大方以及她的谦虚、善良
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涕落百余行。“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②道别全程以泪水起,以泪水止,充分表现出姑嫂间情谊的深厚,表现了刘兰芝善良友爱的个性,也含有在焦家辛劳无罪却被驱遣的悲愤,充满悲剧气氛
5.认真阅读诗歌,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完成下表,并给每一部分起个小标题。
情节发展
起止段落
标题名称
引子
1段
孔雀徘徊
①开端
2段
兰芝自诉
发展
3~12段
②遭遣盟誓
继续发展
13~24段
③被逼改嫁
④高潮、结局
25~31段
双双殉情
尾声
32段
⑤合葬化鸟
6.请分析“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一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寒风摧木比喻焦母逼焦、刘分开,婚姻破裂,以凄凉之境引出儿死母单之惨境。
1.下列画线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伶俜(pīng) 供养(gòng) 箱奁(ōu) 窈窕(tiǎo)
B.鲑珍(guì) 磐石(pán) 钟磬(qìng) 罄竹难书(qìn)
C.蹑履(niè) 踯躅(zhú) 踟躇(chí) 箜篌(kōng hóu)
D.婀娜(ē) 主簿(fù) 摧藏(cáng) 络绎不绝(luò)
2.下列选项中的加线词语不属于同一语言现象的是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我有亲父母 D.否泰如天地
3.下列词语都是单纯词的一组是
A.徘徊 箜篌 纷纭 伶俜 B.葳蕤 玳瑁 窈窕 驱遣
C.丁宁 络绎 婀娜 遗施 D.踯躅 琉璃 鸳鸯 扶将
4.下列选项中“相”字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及时相遣归 B.还必相迎取
嬉戏莫相忘 会不相从许
C.誓天不相负 D.登即相许和
不得便相许 相见常日稀
5.下列选项中“谢”字的意义是“婉拒”的一项是
A.谢家来贵门 B.阿母谢媒人
C.谢家事夫婿 D.多谢后世人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见识短浅”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六合”与《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义不同。
7.“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她的话表明
A.兄长所言虽然不合情,但合理,应该遵从。
B.终究给兄长添了不少麻烦,理应遵从兄长安排。
C.自己无可奈何,只好听凭兄长的处置安排。
D.对兄长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
8.下面几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刚开始焦仲卿对刘兰芝有所误会。
B.“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刘兰芝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C.“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一句暴露了焦仲卿的软弱性。
D.“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表明刘兰芝忠于爱情义无反顾。
9.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是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④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选自《乐府诗集》,有删改)
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君一何愚 何:为什么
B.皆言夫婿殊 殊:出众
C.使君谢罗敷 谢:告,问
D.宁可共载不 不:在句末,表询问语气
2.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诗歌重笔描写罗敷夸耀自己的夫婿,却没有写使君听后的反应,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4.秦罗敷与刘兰芝同为汉乐府中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请简要谈谈她们为后人所喜爱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C
【解析】A项,供养(gōng)箱奁(lián);B项,鲑珍(xié)罄竹难书(qìng);D项,主簿(bù)摧藏(zàng)。
2.D
【解析】A项,便可白公姥(偏义复词,偏指“姥”);B项,昼夜勤作息(偏义复词,偏指“作”);C项,我有亲父母(偏义复词,偏指“母”);D项,否泰如天地(反义词,坏运气和好运气)。
3.A
【解析】B项,“驱遣”不是;C项,“遗施”不是;D项,“扶将”不是。
4.D
5.B
【解析】A项,辞别;B项,婉拒;C项,辞别;D项,告诉。
6.A
【解析】《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7.D
8.C
【解析】这是焦仲卿与母亲诀别之际所说的祝福母亲的话,没有体现焦仲卿的软弱。
9.B

(一)
1.A
【解析】何:副词,多么。
2.画线句子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几句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几句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这些描写都表现了罗敷惊人的美貌。
【解析】作答此题,需先明确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仔细对比。其次,要明确描写的意义何在。
3.这样写可以更好地表现罗敷的形象特点——不慕荣华富贵和机智聪明,同时也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作答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分析。内容上,主要从塑造人物的形象的角度考虑。秦罗敷的这番夸夫之语,是她机智聪明的表现,表明自己不稀罕使君的地位,自己有比使君更优秀的丈夫。而没有写使君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听到之后因尴尬、无奈而无话可说,也可以设想更多的结局。结构上,如此设置使诗歌余味无穷。
4.①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②都有不畏权贵或视权贵如浮云的思想;③都追求婚姻的自由幸福。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首先需明确二人各自深受后人喜爱的原因。然后将其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即可。
(二)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中作者首先提出刘兄的劝诫合情合理,然后列举了一系列的原因如A/B/C,D项是作者从反面作的一个假设,因此D项不是作者认为刘兄合情合理的原因。
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中作者明确表示刘兄劝诫兰芝合情合理,所以D项说刘兄有点错是不正确的。
3.D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说当时决某狱”,意思是“谈论当时判决某个人的诉讼案件”,所以“决”,判决。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3.(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4.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风世”根据注解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可以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及最后一段分析,“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