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试题:第07课诗三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试题:第07课诗三首(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12: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07课 诗三首
1.作家作品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 《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 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曹操(155—220)字 ,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 、军事家和 。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曹操集》。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 ,字元亮,世号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朝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 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给下列加线词注音
芙蓉( )( ) 譬如( ) 青青子衿( )
呦呦鹿鸣( ) 鼓瑟吹笙( ) 何时可掇( )
越陌度阡( ) 契阔谈?( )( ) 三匝( )
周公吐哺( ) 羁鸟( ) 暧暧( )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遗:采之欲遗谁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顾:还顾望旧乡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当:对酒当歌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
(4)度:越陌度阡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5)厌:何厌之有
海不厌深
(6)归:守拙归园田
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萧统 五言诗 孟德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乐府 潜 靖节先生 东晋 田园诗
2.fú róng pì jīn yōu sè shēng duō mò qiān qì yàn zā bǔ jī ài
3.(1)wèi,动词,赠送,给予/形容词,遗留的
(2)动词,回头看/动词,看望,拜访/动词,考虑/副词,难道
(3)介词,对着/副词,必定,一定/动词,对等,比得上/副词,将要
(4)动词,过/名词,常态/量词,次,回/duó,动词,推测,估计
(5)动词,满足/动词,嫌弃
(6)动词,返回/动词,妇女被休回娘家/动词,归依
1.请简要概括《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采摘芙蓉欲送给远方的心上人,却因与心上人分居两地而忧伤难过的故事。
2.《短歌行》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体会下列诗句中比喻的作用。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将短暂的人生比作转瞬即逝的早上的露水,将短暂的人生说得具体可感。
(2)将人才比作明月,明月不可得,说明人才的难求。
这两个句子将不可视、不可触的“忧思”借具体鲜明的形象表达出来,将作者对人生的慨叹、对人才的渴求在苍凉悲壮之中表达出来。
3.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找出这些典故,并与同桌讨论,体会它们的作用。
诗句
出处
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①表达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②表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解》
表达了作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
④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4.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句诗表达了曹操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的增长,光阴的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不思进取者的叹息,而是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昂扬的斗志。
5.请简要分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羁鸟”和“池鱼”与作者在官场中的状态具有相似性,“羁鸟”和“池鱼”都失去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而诗人的处境和它们并无区别,从而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和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6.认真阅读《归园田居》一诗,请思考:实际上平常无奇的农村场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会变得如此美丽?
诗人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1.下列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谄谀(chán) 稼穑艰难(sè) 譬如(pì) 如蚁附膻(shān)
B.子衿(jīn) 趾高气扬(zhǐ) 堑壕(zhán) 绕树三匝(zā)
C.龃龉(jǔ) 运筹帷幄(wò) 羁鸟(jī) 风声鹤唳(lì)
D.谈?(yàn) 唾手可得(tuò) 吐哺(bǔ) 叽叽喳喳(chā)
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
A.月明星稀 误落尘网中 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 长路漫浩浩 池鱼思故渊
C.譬如朝露 兰泽多芳草 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讌 复得反自然 少无适俗韵
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纤纤擢素手 擢:举起,摆动
B.泣涕零如雨 零:落下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收藏;保存
D.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性格
4.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5.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B.《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C.《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D.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曹操有辉煌的政绩,比如统一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等。对人才不拘一格,延揽天下英雄,他确实是开一代风气。
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期,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
C.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多次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D.2015年6月13日是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5月14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分别在官方网站上颁布了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____________,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②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④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⑥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诗歌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A.①⑤②③④⑥ B.⑥①②⑤③④
C.③②①⑤④⑥ D.⑥①⑤③②④
8.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枝。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螟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④/③/②⑤/①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 D.①④/③/⑤/②⑥
9.将下列诗句按作者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⑧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②⑨③/①⑤⑩/④/⑦/⑥ B.②⑨/⑤⑥/①⑩/③⑦/④/⑧
C.①⑤/②⑨/⑦⑩/③/④/⑧/⑥ D.②⑨③/⑤④/①⑩/⑦/⑧/⑥
10.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
C.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2.《涉江采芙蓉》一诗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悲凉慷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喟叹,奠定了全诗低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了《诗经?子衿》的成句,诗句语气婉转,情味隽永,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慕。
C.“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的“忧”来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
D.全诗化用典故,援引诗句来抒写自己的怀抱,皆恰到好处,浑然一体而不露痕迹,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
4.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认为《短歌行》是“怜才”之诗吗?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少无适俗韵”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解说。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池鱼”有何比喻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1.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远道不可思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B.谁肯相为言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C.遗我双鲤鱼 深追先帝遗诏
D.书中竟何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却东西门行
曹 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①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②相当:相遇,相逢。
1.诗歌前八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奈何此征夫”至“何时返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2.诗人借对乡居生活的描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17年高考天津卷】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2017年高考天津卷】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C
【解析】A项,“谄”读chǎn;B项,“堑”读qiàn;D项,“喳”读zhā。
2.D
【解析】“反”应该为“返”。
3.C
【解析】存:问候,探望。
4.D
【解析】两句诗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
5.C
6.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判断能力。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枭雄”;C项,中途易辙,“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的是由牛郎织女故事改编的电影,而不是“牛郎织女的故事”;D项,搭配不当,“颁布”“主题”不恰当,可将“颁布”改为“公布”。
7.D
【解析】注意按照诗歌变化的流程排列。
8.C
【解析】分别对应的是春夏秋冬。
9.C
10.C
【解析】“山水田园”应该为“田园”。
(一)
1.D
【解析】D项说“含蓄地表达出来”不对,这里采用的是直接抒情,没有采用含蓄的手法。
2.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3.A
【解析】A项“全诗低沉忧思的感情基调”错误,应为“慷慨激昂,积极向上”。
4.可以理解为“怜才”之诗。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
1.“韵”指本性、气质,“适俗”就是迎合世俗。诗人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这显示了诗人不流于世俗、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三)
1.D
【解析】A项,动词,思念/名词,情思。B项,动词,问讯,告诉讯息/名词,话。C项,读wèi,给予,馈赠/读yí,遗留。D项,两个“书”都是名词,书信。
2.这两句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领起下文,引出下文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奠定了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
(四)
1.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表现征人的辛劳困苦。然后以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永远无法回归故土,表现征人漂泊在外的无奈与孤独。这几句诗为下文描写征人的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诗歌前八句通过“鸿雁”和“转蓬”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征夫的生活境遇,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2.(1)①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②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③出征之久,年岁飞逝,老之将至;④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2)这些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反映了征夫思乡不得归的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具体概括时,要抓住描写征夫的生活的关键词句,如“不解鞍”“不离傍”“老将至”“返故乡”等进行概括。
【诗歌鉴赏】曹操的乐府诗,往往慷慨而多气,甚有风骨。这首诗以沉郁悲凉之笔写征夫思乡之情,也显示了曹诗的这一特色。
这首诗开头连用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鸿雁、转蓬、神龙、猛兽、狐狸,其表象各不相同,诗人却善于抓取它们有助于表现主题的特征来描写,全诗显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尽管诗歌大部分篇幅是比兴,描写主题的只有寥寥数句,但比兴起到了延伸、拓展、强调主题的作用,所以整首诗仍然给人以含蓄深沉、内蕴丰富之感。
(五)
1.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摆脱了官场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到来。那扇虚掩的柴门,那间幽僻的居室,已经让诗人与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隔绝。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农作物的生长牵动着诗人的喜忧。
【诗歌鉴赏】本诗是《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与充满尔虞我诈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一番风趣。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这单纯的喜惧表示乡居生活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1.(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名师点睛】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名师点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查。
2.(1)羁鸟恋旧林(2)樯橹灰飞烟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不霁何虹(5)申之以孝悌之义
【名师点睛】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