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战后,美国正处在实力的顶峰。杜鲁门总统一再宣称:“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可是,经过战争考验而强大起来的苏联,在战后国际事务的重大问题上,坚持不对美国让步。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
A.苏联实力强于美国 B.美国、苏联矛盾突出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2.斯大林在1946年3月13日对《真理报》记者发表讲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
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B.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C.美苏关系正式进入冷战时期 D.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3.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所说的“渗透”主要指的是(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推行杜鲁门主义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下表为1948~1952年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统计
时间(年)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工业生产上升
农业生产上升
1948~1952
25%
35%
4.8%
这一历史阶段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得益于( )
A.杜鲁门主义的推行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欧共体的成立
5.杜鲁门说:“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和平,直接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据此美国( )
A.进入全球扩展阶段 B.组建“北约”
C.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D.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6.右图取材于1949 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
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7.希尔马尔·霍夫曼在《欧洲的重建,德国的统一和欧洲一体化》一书中说道:“柏林墙的开放,铁幕不存在了。”其中“铁幕”指的是( )
A.割断东西柏林的铁丝网 B.东西方之间冷战
C.东德的封锁政策 D.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分歧
8.“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右侧漫画最早应出现于( )
A.第一次工业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经济大萧条时期
D.美苏冷战时期
9.欧盟问题专家帕斯卡·方丹写道:“在这些曾经交战的国家,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将集中到一起,由一个共同机构领导。战争的原料变成和解与和平的工具,这是一种务实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方式。这一大胆而慷慨的举动大获成功。它拉开了欧洲共同体成员之间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合作的序幕。”引文所指事件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 D.欧盟
10.如果要给右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11.近代以来欧洲有三次统一的尝试和努力:第一次是法国主导,结果失败;第二次是德国主导,也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是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是指( )
A.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侵略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联合
12.二战后,西欧国家逐渐走上了联合发展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走向联合的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步伐是成立(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 D.欧洲联盟
13.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反映的是( )
A.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提高了各成员国的国际地位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各国的政局
C.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D.西欧国家摆脱美国控制的意识增强
14.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如图所示,它反映了当时( )
A.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B.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C.日本继承了军国主义传统
D.日本成为美国的销售市场
16.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二战后为联邦德国数据)四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反映日本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
1860—1913年
1913—1938年
1953—1973年
A.
2.4
1.0
3.0
B.
4.1
4.5
9.8
C.
3.0
1.3
5.9
D.
4.3
2.0
3.5
17.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
①美国的扶持、援助 ②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③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④加强联合,建立经济共同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不断增加军费支出;80年代,主张摆脱美国控制的《日本可以说不》广为流传;90年代后,向海外派兵,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的上述演变主要说明( )
A.日本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B.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C.日本拒绝承担第二次世界大战罪责 D.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19.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
A.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B.要得到美国等大国的大力扶持
C.经济由国家完全干预 D.照搬别国的先进技术或经济模式
20.如图所示,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①从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②美国丧失了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地位
③欧共体的建立促使了欧洲的崛起 ④日本上升为第二经济强国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下表是1951—1991年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所学,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国家
美国
西欧
日本
1951年
48.60
20.80
1.60
1970年
37.83
28.80
9.50
1991年
33.30
37.00
18.20
①美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②美国的比重持续上升
③西欧走向联合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④日本经济持续发展,比重不断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这里所说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A.保留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B.彻底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C.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D.尚未打破原有体制的框架
23.右图是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资料的关键词。据此推断,他们
研究的主题是( )
A.冷战中的对峙 B.动荡的中东地区
C.亚非拉的独立振兴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4.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东欧剧变
B.华约建立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25.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说:“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垮台之后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下列事件能够反映“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的是( )
A.巩固战时同盟 B.实行冷战 C.成立欧盟 D.发动科索沃战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25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意义是主导的……它大大加强了资本主义的地位和力量。 —黄素痷、甄炳禧《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二:美国经济增长及IT产业的贡献率(%)数据图(1993—1999年)
材料三: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强化了日本在政治、外交领域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取得经济大国地位后树立政治大国的形象。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材料一中的“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指的是什么?(2分)该科技革命为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的国际政治目标,并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战后美、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分)
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 世纪上半期,随着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区域性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由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发生在欧洲,欧洲国家的生产力率先突飞猛进,因此最初的全球性大国全部来自欧洲。这种强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期。
材料二:美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获得了大量战争福利。在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建世界经济。但是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全球责任,美国的责任变为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区域性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责任”定位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 分)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5 BDABA 6—10 CBDAC 11—15 DCDBA
16—20 BABAC 21—25 CDCAB
[第9题分析]注意最后一句话“它拉开了欧洲共同体成员之间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合作的序幕”,序幕是指迈向欧洲联合的第一步即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
[第20题分析]漫图不能看出美国已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第24题分析]选A东欧剧变比苏联解体范围,内涵更贴切。
[第25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相关史实,材料中“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垮台之后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是指冷战政策的推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作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推行冷战政策,美苏两国各自控制一部分欧洲,并且都组成政治军事集团进行对抗,故选B。
二、综合题
26.(13分)(1)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技术条件: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2分)
(2)特点:美国经济平稳发展;IT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分)
(3)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分)史实: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提出了改造联合国安理会的想法,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1分)
(4)美国:战时的资本积累;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3分)
日本:(外部因素)美国对日本的扶持;(内部因素)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2分)
27.(1)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各国确立和发展;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加强资本积累,牛顿建立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影响最大;由英国率先进行的工业革命在欧洲扩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6分)
(2)变化:由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建世界经济到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2分)
原因: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苏联的抗衡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