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五(必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五(必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8 09:09:42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原卷版)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考纲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
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选择题常设的陷阱有: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如意象意境特点概括不全或者错误。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如对诗歌体例、韵律、文化常识等解释错误。
3.主题情感分析不当。主要错误是贴标签,不结合文本主观臆断。
4.手法分析张冠李戴。主要表现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间混淆。
5.词句解说曲解原意。如对某些实词的解释错误,对一些典故的解释错误等。
(2018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概括思想内容)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评价作者思想观点态度)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表达技巧)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表达技巧,概括内容)
古诗文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第一步:大体读懂诗歌。
大体读懂就是要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景和情的关系,景的特点,抒情主人翁的特点等。只有知道了这些内容才能进一步鉴赏。
第二步:细读诗歌。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和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等。
选择题是命题者加入了相关的鉴赏信息,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意境,且多将错误点杂糅在选项的正确表述中让考生判断其正误。
下面对考查点的命题方式,应对策略加以说明,以便考生加以比对。
考查点
命题方式
应对策略
语句含意
把诗句中某句意思或某个词的意思加以解释让学生加以判断。
翻译诗句,展开联想想象,还原诗句所写景和事,确定诗意,进而进行判断正误。
表现手法
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要求学生判断鉴赏是否正确。
要对选项中所提及的鉴赏内容与原诗进行比对,分析哪部分是正确的,哪部分是错误的。如果涉及全诗,还要对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再和选项进行比对。
诗歌情感
对诗歌或诗歌中的某一句的情感做出分析,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一是看选项与原诗中的陈述对象一致;二是分析诗句中的词、典故、意象,看是否与选项所分析的情感一致;三是看注释,通过注释分析诗歌情感。
语言特点
对诗歌的特点作出解释,让学生判断正误。
首先要掌握诗歌特点的各类和相关概括的词语:清新自然、朴素平实、生动形象、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其次要从感性上把这些特点与具体的诗歌语言相对接;最后做出准确判断。
诗歌意境
对全诗或者某句的意境作出描述解释,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首先考生要对诗歌中的意象加以整合,从而分析出意境特点;其次要牢记一些描述意境特点的词语,并能与诗的意境准确对接,如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新明丽、冷清幽静等。
艺术效果
对诗歌语言特点或手法产生的效果进行赏析评价,要求学生判断正误。
首先要结合注释把握内容;其次熟知语言风格及其产生的效果;三是要熟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综合以上三点看选项是否正确。
诗歌常识
对诗歌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判断正误。
学生在复习时要掌握诗歌的发展历史、体例、诗歌韵律、诗歌的结构筀贩知识。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意境,且多将错误点杂糅在选项的正确表述中
1.词句理解有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2.情感基调有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
3.表达技巧有误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4.情境意境有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
例1:(2017全国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此题就是在文章中对词句理解方面设误。C项明显对“短李”理解有误,解释已经说明,短李是指李绅个子低。而D项是对诗句的理解有误,原句的意思明显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富贵得不到文章应该受人爱,这是作者对自己文章的自信也是一种自嘲。
【答案】CD
例2:(2017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解析】B项故意混淆意境孤寂和宁静之间的含义,造成错误;D项在表现手法上设误,把直抒胸章和间接抒情混淆;E在感悟基调上设误,这是因为有许多学生把“流水”贴上了忧伤的标签,而不去整体理解诗意,命题人就会从这一点出发来设误以考查学生。
【答案】A、C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此诗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居所时所作。常建和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曾有短暂归隐,但此时已登仕路。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是隐者居住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
B. 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优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有芍药,可见王昌龄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C. 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D. 诗人通过对“茅亭”“花影”“药院”等意象的描写,写出了隐者的清高、隐处的雅趣,描绘出了一幅优雅、清高不俗的隐居图。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①
苏轼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
[注]①这首诗写于照宁七年杭州通判任上。是年苏轼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诗。②取次:任意、随便。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生性爱好登山临水,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山水之乐,又抒发其心中感慨。
B. 第一句移步换景,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奇妙美景的敏锐观察力。
C. 第三句承上句的“石瘦”写两山,两峰屹然,白云浪酒,其情景便如同那白云自己占领了东西二岭。
D. 第三、四句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使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C.词的下片转写夜晚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D.词的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E.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实衬虚,以实证虚,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5. 阅读下面这首诗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 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一个“秋日”里,诗人在“鲁郡尧祠亭”上设宴饯别“杜补阙”“范侍御”。
B.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彩体现诗人的艺术个性,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五至十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饯别酒宴上,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四周,大家开怀畅饮的场面。
E.本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格调高昂、明快、豪放,读来令人神思飞越,心胸开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临 江 仙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曾在后蜀任职,蜀亡后没有出仕新朝。②翠华:皇帝的仪仗。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词以“紧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香红”等意象来暗示当年的繁华,意在衬托今日的荒凉。
B.“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词人对“烟月”不明人事变迁“还照深宫”的厌倦。
C.这首词不仅寓情于景,而且还赋情于景,作者把本是无知无情的景物诸如“绮窗”“藕花”等写得有知有情。
D.这是一首抒写“黍离之悲”的词,作者曾在后蜀任职,可是身逢新朝自己无用武之地,于是内心充满了惆怅。
E上阙开篇两句便酝酿了全诗冷寂荒凉的基调,在视觉上造成了沉重的压抑感,又流露了几许饱含历史沧桑的悲哀。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D.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E.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山川景物,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①。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②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①畴昔:从前,往日。②寒螀:寒蝉。
下面对这首词上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已消失,定下了全词感伤的基调。
B.“空怅望”三句写眼前山川已非当年,人事也已变迁。
C.“王谢堂前”两句化用了刘禹锡的《石头城》中的诗句。
D.“思往事,愁如织”两句直抒胸臆,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词人激越的情绪。
E.“《玉树》歌残”两句,化用陈后主的典故,表现了人事的变化无常。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龙吟·雪
杨无咎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并佟! 」抢浠昵逦廾隆U馍碓凇⒐愫??铩0祷城Ч牛?胍梢灰梗???ξ浮K晔箩酷桑?试瓣易琚冢?槠谟涛础O蚝?纭⒉荒罘崮辏?灰淝嗵焱蚶铩?
 ①琅?玻褐裆遥?懦浦裎?奴。②暌阻:阻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的上片描写的是午夜时分风紧雪大的景象,突出天气的寒冷。
B.词作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雪夜寒乡图。
C.“春虫扑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密的景象。
D.风雪之中,词人看到了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的景象。
E.本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由景入情,即景抒情。
12. 2017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3.(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4. (2017全国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专题一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析版)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考纲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
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选择题常设的陷阱有: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如意象意境特点概括不全或者错误。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如对诗歌体例、韵律、文化常识等解释错误。
3.主题情感分析不当。主要错误是贴标签,不结合文本主观臆断。
4.手法分析张冠李戴。主要表现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间混淆。
5.词句解说曲解原意。如对某些实词的解释错误,对一些典故的解释错误等。
(2018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概括思想内容)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评价作者思想观点态度)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表达技巧)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表达技巧,概括内容)
【解析】一读懂大意:前两联主要写一个身披黑衣,肩背弓箭,仰天射雁,日暮饮酒的寂寞者的形象,后两联由前引出,写心情: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但是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二分析比较:
选项
考查点
分析比较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概括思想内容(语句含义)
正确。从诗的整体意思来看,诗人此时正是在不得意的时候,比如后面写到“屈穷”、“嗔天公”,说明诗人正是处在苦闷之中。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评价作者思想观点态度
错误。“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所导致的错误。从全文看,诗人此时只是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前四联足以说明作者在苦闷时尚可饮酒射猎。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表达技巧
正确。都把柳比喻为烟,显示其多。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表达技巧,概括内容
正确。前半部分主要通过射猎和饮酒的场面描写,刻画诗人愁闷的形象。而后半部分主要通过抒情来表达自己虽处穷途但是并不灰心的心志。
【答案】B
古诗文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第一步:大体读懂诗歌。
大体读懂就是要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景和情的关系,景的特点,抒情主人翁的特点等。只有知道了这些内容才能进一步鉴赏。
第二步:细读诗歌。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和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等。
选择题是命题者加入了相关的鉴赏信息,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意境,且多将错误点杂糅在选项的正确表述中让考生判断其正误。
下面对考查点的命题方式,应对策略加以说明,以便考生加以比对。
考查点
命题方式
应对策略
语句含意
把诗句中某句意思或某个词的意思加以解释让学生加以判断。
翻译诗句,展开联想想象,还原诗句所写景和事,确定诗意,进而进行判断正误。
表现手法
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要求学生判断鉴赏是否正确。
要对选项中所提及的鉴赏内容与原诗进行比对,分析哪部分是正确的,哪部分是错误的。如果涉及全诗,还要对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再和选项进行比对。
诗歌情感
对诗歌或诗歌中的某一句的情感做出分析,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一是看选项与原诗中的陈述对象一致;二是分析诗句中的词、典故、意象,看是否与选项所分析的情感一致;三是看注释,通过注释分析诗歌情感。
语言特点
对诗歌的特点作出解释,让学生判断正误。
首先要掌握诗歌特点的各类和相关概括的词语:清新自然、朴素平实、生动形象、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其次要从感性上把这些特点与具体的诗歌语言相对接;最后做出准确判断。
诗歌意境
对全诗或者某句的意境作出描述解释,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首先考生要对诗歌中的意象加以整合,从而分析出意境特点;其次要牢记一些描述意境特点的词语,并能与诗的意境准确对接,如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新明丽、冷清幽静等。
艺术效果
对诗歌语言特点或手法产生的效果进行赏析评价,要求学生判断正误。
首先要结合注释把握内容;其次熟知语言风格及其产生的效果;三是要熟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综合以上三点看选项是否正确。
诗歌常识
对诗歌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判断正误。
学生在复习时要掌握诗歌的发展历史、体例、诗歌韵律、诗歌的结构筀贩知识。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意境,且多将错误点杂糅在选项的正确表述中
1.词句理解有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2.情感基调有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
3.表达技巧有误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4.情境意境有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
例1:(2017全国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此题就是在文章中对词句理解方面设误。C项明显对“短李”理解有误,解释已经说明,短李是指李绅个子低。而D项是对诗句的理解有误,原句的意思明显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富贵得不到文章应该受人爱,这是作者对自己文章的自信也是一种自嘲。
【答案】CD
例2:(2017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解析】B项故意混淆意境孤寂和宁静之间的含义,造成错误;D项在表现手法上设误,把直抒胸章和间接抒情混淆;E在感悟基调上设误,这是因为有许多学生把“流水”贴上了忧伤的标签,而不去整体理解诗意,命题人就会从这一点出发来设误以考查学生。
【答案】A、C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此诗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居所时所作。常建和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曾有短暂归隐,但此时已登仕路。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是隐者居住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
B. 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优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有芍药,可见王昌龄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C. 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D. 诗人通过对“茅亭”“花影”“药院”等意象的描写,写出了隐者的清高、隐处的雅趣,描绘出了一幅优雅、清高不俗的隐居图。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清”“孤”从侧面写王昌龄品行的高洁。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①
苏轼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
[注]①这首诗写于照宁七年杭州通判任上。是年苏轼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诗。②取次:任意、随便。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生性爱好登山临水,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山水之乐,又抒发其心中感慨。
B. 第一句移步换景,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奇妙美景的敏锐观察力。
C. 第三句承上句的“石瘦”写两山,两峰屹然,白云浪酒,其情景便如同那白云自己占领了东西二岭。
D. 第三、四句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使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第一句移步换景”说法不妥,“路转山腰足未移”,这是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路转山腰”。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应该是秋初时节。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C.词的下片转写夜晚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D.词的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E.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实衬虚,以实证虚,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答案】 DE
【解析】D项,“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E项,应为“以虚衬实,以虚证实”。
5. 阅读下面这首诗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 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一个“秋日”里,诗人在“鲁郡尧祠亭”上设宴饯别“杜补阙”“范侍御”。
B.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彩体现诗人的艺术个性,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五至十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饯别酒宴上,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四周,大家开怀畅饮的场面。
E.本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格调高昂、明快、豪放,读来令人神思飞越,心胸开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E
【解析】 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分析不当。“谁云秋兴悲?”是一个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的意境阔大疏朗,而不是“落寞、凄清”。D“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分析不当,此处皆为正面描写。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临 江 仙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曾在后蜀任职,蜀亡后没有出仕新朝。②翠华:皇帝的仪仗。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词以“紧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香红”等意象来暗示当年的繁华,意在衬托今日的荒凉。
B.“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词人对“烟月”不明人事变迁“还照深宫”的厌倦。
C.这首词不仅寓情于景,而且还赋情于景,作者把本是无知无情的景物诸如“绮窗”“藕花”等写得有知有情。
D.这是一首抒写“黍离之悲”的词,作者曾在后蜀任职,可是身逢新朝自己无用武之地,于是内心充满了惆怅。
E上阙开篇两句便酝酿了全诗冷寂荒凉的基调,在视觉上造成了沉重的压抑感,又流露了几许饱含历史沧桑的悲哀。
【解析】B D
【答案】B没有表达厌倦之情,表达了词人人世沧桑之感;D作者并不是抒发因在新朝得不到重用的惆怅,而是在表达一种亡国之恨。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D.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E.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山川景物,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答案】AE
【解析】A项,“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不准确。“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E项,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AC
【解析】A项,并不是表达“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而是委婉地批评诗老不知梅的格调,而注重绿叶与青枝。C项,“也透露出无奈”错误,表达的是对红梅内在的孤傲高洁的赞美。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①。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②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①畴昔:从前,往日。②寒螀:寒蝉。
下面对这首词上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已消失,定下了全词感伤的基调。
B.“空怅望”三句写眼前山川已非当年,人事也已变迁。
C.“王谢堂前”两句化用了刘禹锡的《石头城》中的诗句。
D.“思往事,愁如织”两句直抒胸臆,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词人激越的情绪。
E.“《玉树》歌残”两句,化用陈后主的典故,表现了人事的变化无常。
【答案】BC
【解析】B项,“山川已非当年”不准确,词人表达的是山川依旧,人事变迁。C项,“《石头城》”不正确,此处化用的是刘禹锡《乌衣巷》中的句子。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龙吟·雪
杨无咎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并佟! 」抢浠昵逦廾隆U馍碓凇⒐愫??铩0祷城Ч牛?胍梢灰梗???ξ浮K晔箩酷桑?试瓣易琚冢?槠谟涛础O蚝?纭⒉荒罘崮辏?灰淝嗵焱蚶铩?
 ①琅?玻褐裆遥?懦浦裎?奴。②暌阻:阻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的上片描写的是午夜时分风紧雪大的景象,突出天气的寒冷。
B.词作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雪夜寒乡图。
C.“春虫扑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密的景象。
D.风雪之中,词人看到了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的景象。
E.本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由景入情,即景抒情。
【答案】CD
【解析】C项,“夸张的手法”错误,“春虫扑纸”使用的是比喻手法,把雪粒比作“春虫”;D项,“看到了”错误,“料”字表明“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是想象的景象。
12. 2017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解析】AC
【答案】B“孤寂”应该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淡淡的忧伤”错。
13.(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解析】A
【答案】A项作者只是在回忆往年曾经在这里“叩门求浆”,并没有特指在黄昏时期。
14. (2017全国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解析】B项,第三句实际是在写考生专心答卷的情景;E项,此处是作者自谦之语,作者希望考官能够严谨选拔。
15.(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