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自读文本
长亭送别风雅诗斋课前预习文本精解风雅诗斋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读:本词抒写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云天,黄叶地”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凄婉。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愁三层来刻画,反言愈切。王实甫的【端正好】虽有袭用处,而情调之渲染借落花飞雁、西风霜林之象架构铺排,更令人心荡神迷。尤其一句“离人泪”“染”“霜林醉”,更上一层楼,将莺莺泪化为血的惜别伤感之情活现纸上。课前预习一、常识整合
1.走近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年-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至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2.相关知识
元杂剧即元代的戏曲。约始于唐末,到了元代,在前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的元代戏剧。
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一般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来划分。有时因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元杂剧的唱词所占比重很大,在音乐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连缀同一宫调(乐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折中不变调子。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动作、表情)三部分。全剧一般由主要演员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主要的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剧本分“旦本”或“末本”。
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旦,扮演妇女的角色。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杂,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二、背景解读
唐代,洛阳才子张珙赴试,途中宿普救寺,遇故相崔珏之女莺莺,一见钟情。驻军孙飞虎兵变,围住寺院,欲夺莺莺。崔夫人情急之下声称将莺莺许婚给能退贼兵者。张珙请来友人白马将军杜确打退孙飞虎。崔夫人毁约,使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张珙通过红娘传递诗简,跳墙夜会莺莺,莺莺责张珙非礼。张珙忧愤成疾。红娘引莺莺夜访西厢,探病问候,二人订情。崔夫人闻知,怒打红娘,红娘反责其失信。崔夫人无奈,只好约定张珙高中后方可完婚。莺莺含泪长亭送别。张生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与莺莺喜结连理。三、字词疏通
1.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答案:ɡǒnɡ chǎn huī cōnɡ chuàn yè wèn shěn pēi línɡ ɡēnɡ cù chàn ǎi yì yān yàn yè bó bò báo zǎi zài jiè jí yīn yìn sù xiù xiǔ(2)形近字组词答案:揣摩 惴栗 夜宵 云霄 溢美之词 狭隘 恓惶 栖息2.词语辨析
(1)溶溶·融融
二者都可用来形容暖和,但“溶溶”可以指水流盛大、月色明净洁白的样子,“融融”可以用来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例句:①暖 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②多年不见的老友终于相聚在一起,其乐 。?答案:①溶溶 ②融融(2)泠泠·玲玲
二者都可形容声音,但“泠泠”形容水声清越,另外还有“清凉”的意思,而“玲玲”形容玉碰击的声音。
例句:①山谷之中,泉水击石, 作响。?
②那檐前的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 作响,如美妙的仙乐,隐约可闻。?答案:①泠泠 ②玲玲(3)荫庇·荫蔽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荫蔽”①(枝叶)遮蔽;②隐蔽。
例句:莘莘学子离开父母的 去异地求学,这是社会对青年成长赋予的时代意义,这些青年的命运注定要把已有的灵秀融入到另外一种大气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否则就会像始终受大树 的树苗,永远不可能成材。?答案:荫庇 荫蔽3.熟语积累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
(2)劳燕分飞: ?
(3)举案齐眉: ?
(4)杯盘狼藉: ?答案:(1)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蜗角,蜗牛的触角;蝇头,苍蝇的头,都是形容极小。
(2)比喻人的离别(多用于夫妻)。
(3)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4)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长亭送别》 真挚爱情2.整体把握
本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参考答案:本文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偶遇莺莺才滞留普救寺,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赶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人物对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二、局部揣摩
1.如何理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句话对刻画莺莺性格的作用?参考答案:这句话表明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蜗角”和“蝇头”,都是比喻的说法,形容很小。莺莺视功名为蜗角和蝇头,鄙视功名利禄,与母亲崔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必须应考”与“不愿赴考”的矛盾冲突中,莺莺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叛逆性格。她不顾门第、权势,和白衣书生张生相爱,追求一种心灵的契合和真挚的感情。这句话是莺莺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充分显示了莺莺性格中倔强和反抗的特点。2.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参考答案:(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参考答案:(1)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赏析【正宫】【端正好】一节。参考答案:“长亭送别”是崔莺莺在老夫人的催逼下,无奈送别心爱的人儿上京应考的场面。在她的心里,充满着离情别恨。这段唱词,作者选用了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气氛,也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这是因景生情。把霜林的变红说成是离人的泪水染成的,这正说明了崔莺莺内心的悲伤。这是借景抒情。整首曲子字字是景,字字是情。因而我不同意金圣叹的看法。[如同意看法,说的有理也可以。只要了解中国古诗(词曲)的写景是为了写情,先写景后写情的传统手法就能解答。]4.清人金圣叹评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时说它“纯写景,未写情”,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你的理解说出理由。三、开放探究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这个批点你有什么看法?思路提示一: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记》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思路提示二: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的,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记》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