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必修5课件: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5《逍遥游》(节选)(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必修5课件: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5《逍遥游》(节选)(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9 20: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5 逍遥游(节选)风雅诗斋课前预习文本精解风雅诗斋衡门春夜
钱 起
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
宁唯北窗月,自谓上皇人。
丛筱轻新暑,孤花占晚春。
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赏读:钱起,字仲文,唐代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早年数次赴试落弟,后任翰林学士等。诗人与清风、明月同在,无忧无虑得就像庄周梦中之蝶,率性天真,深得庄子之旨趣。只有这时诗人才真正体悟到庄子梦蝶的乐趣。在诗人笔下,庄周梦蝶脱去了忧伤的调子,透露着生活的恬淡与惬意。蝴蝶梦抒写着诗人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课前预习一、常识整合
1.走近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子同时代而稍后,战国中期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以织履为生。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2.相关知识
(1)关于《庄子》
《庄子》全书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各篇都没有上下联系,而是独立成篇。其篇名是由后世学者加上去的。传统看法认为《庄子·内篇》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应为庄子本人作品。
庄子在此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认为“道”是自足的和永恒的,事物之间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与这种宇宙观相适应,庄子提倡“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主张保持个人身心自由,追求一种无拘无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说理,以诡奇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理,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2)关于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主要是语录体,后者开始杂有质朴的议论。第二时期是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者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第三时期是战国后期,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二、背景解读
战国时代,生产力有了发展,冶铁和炼钢技术有了改进,新的工具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由此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但是一方面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艰难;另一方面统治者却荒淫无道,残酷压榨百姓,阶级对立特别严重。
在这种社会大变动时期,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大批文人汇聚到各国都城,议论社会,阐述治政道理,畅谈人生理想。《庄子》的形成,同其他诸子作品一样,也是这个变动时期的产物。三、字词疏通
1.通假字答案:(1)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区别 (4)而,通“能”,才能,能力 (5)有,通“又” (6)辩,通“变”,变化2.一词多义答案:(1)名称 名望 (2)代词,它的 表示选择,是……还是……答案:(3)表顺承关系 表因果关系,因而 表并列关系 表转折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 表递进关系,并且 (4)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的 它的 到,往 指示代词,此,这答案:(5)作为 叫 当做 语气词 (6)止息 气息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状语,表处所,在水面上 (2)名词用作动词,向下飞 (3)形容词用作动词,超越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满意,使……信任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非4.古今异义答案:(1)春日野外林泽间的雾气 (2)饱的样子 (3)一般人 答案:(4)旋风 (5)两个词,虽然这样5.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
(3)此小大之辩也(      )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5)之二虫又何知(      )
(6)奚以知其然也(      )
(7)而彼且奚适也(      )
(8)彼且恶乎待哉(      )
(9)去以六月息者也(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宾语前置句 (5)宾语前置句 (6)宾语前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宾语前置句 (9)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我决起而飞 抢榆枋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名句默写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3)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
        两句。?答案:(4)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4)《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5)《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  ,        。?
(6)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  ,        。”?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
理解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1)解“逍遥”之含义。参考答案:“逍遥”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本文中,“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2)析“逍遥”之层次。参考答案: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 、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 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二、局部揣摩
1.写鹏鸟南飞有所待,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参考答案:用了类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类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大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大风。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2.如何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的含意?参考答案:从整体上来看,这是说,人在地上,无法分辨天的颜色是否真的是蓝色。大鹏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从那里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和我们在地上的人一样,它依然受到了限制,因此它是不自由的。3.作者是如何反驳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的?参考答案: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抢榆枋而知足。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思路提示一:欲望是无限的,而现实却难以满足人类的所有欲望。面对有限的资源,竞争、对抗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为了获得多于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击,就会使世界危机四伏。如果我们的欲望能有所收敛,那么,因欲望而导致的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三、开放探究
要达到“逍遥游”的境地,就必须摈弃功名利禄的束缚,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庄子还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孔明也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们都是圣人,我们望尘莫及。那么在当今社会,你是如何看待人的欲望的?思路提示二:人必然会有欲望,欲望的存在并没有错,它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其实欲望就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如果人没了追求,就丧失了对生活的渴望,就会在庸碌与萎靡中颓废。人如果没有欲望的追求,或许我们还生活在蛮荒的年代,现代文明也就不会出现。人没有了追求,社会也不会再发展。
思路提示三:人类有欲望是正常的,错的只是人们在约束与克制欲望上无能为力。人生路上,鲜花、名望、金钱等诱人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要学会甄别,会辨别是非美丑,让灵魂洁净,让情操高尚,让高雅的生活情趣占据自己的心灵。